(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 ”表达的思想一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 ”,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 ”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荀子·劝学》中“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劝学》中“ ”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 ”这一做人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荀子《劝学》中“ , ”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9)荀子在《劝学》中用“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吾尝跂而望矣)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 , ”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9)“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0)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 , ”的观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6)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7)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 , ”这一例作了补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8)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 , ,圣心备焉”可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 ,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53)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4)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5)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6)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8)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 , ”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 , ”,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0)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 ; ,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1)荀子的《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3)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 , ”,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6)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 ; ,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8)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 , ,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9)《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70)《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1)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
“ , , ,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2)《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 ”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3)《荀子·劝学》中蚯蚓“ , ”,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 ”是因为浮躁、不专心。(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 ”,这是因为它“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5)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6)《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7)《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 ”。(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赤壁赋》语句默写
1. 《赤壁赋》中“ , ”交代了时间是七月十六,“ ”则交代了人物及活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 《赤壁赋》》中作者用精炼的笔墨描写游览赤壁时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 《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绘的景色是:清爽的风吹得那么舒缓,波也正平,浪也正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苏轼的《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平静,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 ,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6. 《赤壁赋》中“ , ”两句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兴致很高地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7. 《赤壁赋》中, “ ,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地缓缓移动的状态。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8. 《赤壁赋》中“ , ” 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描写了月亮从东面山上升起,漫步于星斗之间,舒缓而优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0.《赤壁赋》中描写完月出美景之后,接着写月下江面的景象是:“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1.《赤壁赋》中用“ , ”两句写出了江_上水光与月光水气浑然一体的景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2.《赤壁赋》中,作者以“ , ”两句表现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3.《赤壁赋》中“ , ”两句写 诗人任凭--叶小舟随意飘荡在宽阔的江面上,超然悠然,怡然而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4.《赤壁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诗人泛舟江上的两句是:“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5.《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6.《赤壁赋》中“ , ”两句写泛舟江上,如同驾风飞行,任意遨游,不去想到什么地方停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7.《赤壁赋》中“ , ”两句写泛舟江上,心旷神怡,飘然欲举,像长出翅膀,超脱人世升入仙境。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8.《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飘飘忽忽好像升入仙境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9.《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0.《赤壁赋》中“ , ”两句,写以桂树木兰等香木为桨,拍打着澄澈的江水,追逐着闪烁的月光,不仅前应“凭虚”之句,后伏第四段超然之哲思,且意境清雅,诗意盎然。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1.《赤壁赋》中苏子泛舟赤壁时心情很是高兴,于是“ ”以抒发其思“望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会吹洞箫的客人也“ ”,只是箫声过于悲伤,为下文主客互答伏笔。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22. 《赤壁赋》中“ , ”两句唱出了诗人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3.香草美人是屈原开创的一个传统。《赤壁赋》中“ , ” 两句化用《楚辞.少司命》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表达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隐隐流露出些许政治上的失意和哀伤。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4.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弦而歌,其中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4
25.苏轼的《赤壁赋》中,连用四个比喻写出箫声的哀怨与悲切的语句是:“ ,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6.《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出客人吹箫尾声凄切,婉转修长,绵绵不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7.《赤壁赋》中“ , ” 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怨,“ ”写箫声余韵悠长,“ ”写箫声如丝如缕,不曾断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8.《赤壁赋》中“ , ” 两句用写假想中蛟龙与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幽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9.《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 , ”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0.《赤壁赋》中苏子泛舟赤壁愉悦心情的外在表现是“ ”,“ ”即听到箫声时内心伤感,于是他正襟危坐向客人发问:“ ?”全文开始进人赋常见的主客互答结构。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31.《赤壁赋》中在写完赤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以“ , ”两句描写了曹操被困的赤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色。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2. 《赤壁赋》中“ , ”两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曹操被周瑜所困之地的自然景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3.《赤壁赋》中先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后以“ ?”之问叹曹操当时的雄心,然后在写完眼前赤壁之景后又以“ ?\" 之问引出赤壁之战,再描绘曹操赤璧之战中的英雄风采,然后以 ?”之问,道出远不如英雄者的人更是渺小短暂。于是以托悲于箫声,回答前文“ ?” 的苏子之问,而苏子在回答时也先以“ ?” 来发问,继而辩证地回答了客人的疑问。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为其然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5.《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写在攻破荆州后曹操水军南下时阵容盛大,气势非凡。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6.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7.《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8.《赤壁赋》中“ , ”两句写曹操在赤璧之战中于江边饮酒赋诗、踌躇满志的场景,尽显豪迈伟壮的英雄之气。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9.《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洲上过着渔樵生活,与鱼虾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0.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41.《赤壁赋》中“ , ” 两句写客人觉得只能驾-叶扁舟,以瓢为杯,举酒属友,个人之卑弱,不言自明,为后文生命之慨继续蓄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42.《赤璧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驾一叶之扁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4.《赤璧赋》中客人想到,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他们只是以鱼虾麋鹿为友,驾着扁舟举杯相属的小人物,于是发出了“ , ”的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5.《赤壁赋》中客人感受到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于是感伤道:“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璧赋》中,“ ”昆虫来慨叹生命的短暂,“ ”--句直接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
46.《赤壁赋》中“ ”写客人以虫为喻叹息生命短暂,“ ”写客人感叹个人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7. 苏轼在《赤壁赋》中“ , ”极写“客\"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感叹。
5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8.《赤壁赋》中客人感叹人生短暂,羨慕长江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9.《赤壁赋》中“ ” 直接感叹人生是短暂的,“ _”则接着以对无穷无尽的长江羡慕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0.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 ,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51.《赤璧赋》中客人在感叹人生短暂、渺小之后,亮明了理想的生活场景:“ ,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52.《赤壁赋》中“ , ”两句,表达客人理想的生活是同神仙一起飞行,与明月相伴终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53.《赤壁赋》中客人应答的“_ ”-句照应了前文“其声鸣呜然”“苏子愀然”,“ ”一句则直接回答了苏子“何为其然也”之问。托遗响于悲风,知可乎骤得。
54.《赤壁赋》中,作者叙写江水流逝却又始终没有止息的两句是“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55.《赤壁赋》中苏轼答客问时先以“ ”写水,以“ ”写月 ,继而分别以“ ”“ ”先综述“变者未变”的道理,引出后文对“变”与“不变\"的议论。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而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也
56.《赤壁赋》中,作者以月亮作比,表现月亮虽有盈亏却又无所增减的两句是“ ,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7. 《赤壁赋》中,作者描写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的存在的两句是“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7.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8.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了人生短暂和时间永恒,用“ ,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表达作者“而又何羡\"的具体原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9.《赤壁赋》中苏轼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万物和“我”的问题,得出结论是:“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0.《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互答的形式,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人生感悟,抚慰了客人的悲思,其中变的角度是:“_ , ” ;不变的角度是:“ ,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如果从不变的角 度看,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2.苏轼的《赤壁赋》中,“ ,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中“ , ” 两句表达了苏轼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听到的风声、看到的月色应有尽有,无穷无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63.《赤壁赋》中写清风和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两句是:“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64.《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 , ”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都属于造物主,可以你我共享。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5.《赤壁赋》中写客人听了苏子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极尽赏饮之乐:“ ”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_ ” 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66.《赤壁赋》结尾两句“ , ”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7.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以“ ”一句表现了月出后,升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 ”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天光照耀的情境,做到了首尾呼应。徘徊于斗牛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