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
郑州七中 赵老师 zyj276@163.com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板书课题)
我的说课分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个步骤,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学习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7个环节。 一:确定目标。 第1环:说课标
课标摘引一:“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课标分解:“理清、概括”指的是能找出文中标明思路的关键句或用自己的话扼要说出各段的中心意思。
课标摘引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
课标分解:“品味、领悟”指的是根据语境,准确说出词句的结构、修辞以及表达的内涵。 第2环: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3环:说学情
高一新生,对散文等文学作品有初步了解,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对《荷塘月色》这样比较复杂的写景抒情散文接触不多,在理解作者感情和揣摩语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学习目标不可高,难度不可大,速度不可快。 第4环:说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三点,我设定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⑴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文中的关键句,能够准确说出文章的思路;
⑵ 通过讨论和分析,能够简述作品刻画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⑶ 通过体会和分析,能够解释博喻、通感的特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⑷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5环: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 (2)教学难点: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第6环: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班班通 多媒体播放录音、范读 启发、点拨 问题设计
二:落实目标。
第7环: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 课前预习
(1)早读听《荷塘月色》的音频朗读,读准字音。
学法 导学案 听读、朗读、齐读 自学、圈点勾画、讨论质疑 合作探究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教辅资料,在掌握词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标出课文中难解的词句段。
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荷塘月色》的动画: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此景有何情?何情见此景?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自学辅导(课件展示问题)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全文;(2)标出段落序号,找出文章哪些内容写景,哪些内容写情,各段中有哪些关键句;(3)小组讨论,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联系?
交流指导: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思路略)
情景交融的写法:
感情的波动与景物的特点紧密结合,感情由文眼“心里颇不宁静”到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再到由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最后到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景色也由“幽僻、寂静的小煤屑路”“阴森森的荷塘四面的树木”到“美妙迷人的荷塘”“清幽朦胧的月光”,再到“奇异无神的树影灯光”,最后到“有趣的江南采莲画面”;景随情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寓于景,淡淡的忧愁,又淡淡的喜悦,景情紧密融合。
4、重点段4、5、6研读(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设计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4、5、6三个自然段。说说4、5段都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1)全班分成2个大组,大组内4人一小组讨论,发现作者写景的方法,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2)分享交流,教师点拨。
第4段作者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再写富有生气的荷波,最后写饱含情意的荷韵,写景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动静结合,层次井然,形象准确,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第5段先写朦胧柔和的月光,再写诗情画意般的月影,最后写和谐一体的光与影,用语精当,生动逼真,美景跃然纸上。
(学生的分析如涉及到博喻、通感修辞手法,暂不作深入探讨) 5、朗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朗读第4、5、6段(任选一段)。
(美文重在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审美情趣。) (1)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4-6段。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选择的段落。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第三步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感染学生。
(4)第四步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7、布置作业
(1)复习当日所讲内容;
(2)完成教辅材料中对应的练习。
第二课时
1、 难点探究(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设计1:文章最后两段为什么还要写江南采莲旧俗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学生齐读,教师点拨《采莲赋》《西洲曲》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参看(导学案“背景材料”)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
从全文看,作者游完荷塘,由荷花想起采莲,顺理成章,联想自然。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承上文拓开一笔,由“实”到“虚”,开辟了热闹欢乐的境界。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惦念江南”的慨叹,表明了作者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含蓄的揭示了对现实的不满,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不可得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2、品味语言(重点是博喻、通感)
本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意,是品味语言的范本。
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为例。
问题1: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课件展示问题) 教师重点向学生介绍博喻、通感修辞手法:(课件展示)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歌声的特点应该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以此写嗅觉上的“缕缕清香”,精准恰当。 三、检测目标
3、当堂训练
(1)就第6段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 (2)仿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目的是通过应用巩固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每题抽检2-3位学生,师生共同评价)
4、拓展延伸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jǐ)。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本段选自《西游记》,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目的是增进学生对景情手法的理解)
5、课堂小结
面对无奈的现实,朱自清先生到月下的荷塘排遣苦闷的心情,虽最终又回到无奈的现实,但那幽美的景色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喜悦。人浮于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疲惫之时,也让我们走进有着清风明月的大自然,看云卷云舒,听虫唱鸟鸣,嗅草味花香,也许我们写不出传世的散文,甚至说不出一句像样的话,但“相看两不厌”的感觉却可以慰藉我们枯干的心灵,建议学生平时多到操场转,周末就去上河园,假日游览鸡公山。从自然中获取智慧,获得情趣,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动力。
6、作业设计
1、复习当日笔记;2、任选校园中一景,用较优美的语言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会使用朴素典雅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