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基础。(28分)
1.(7分)本学期,学校开展“品读诗词•原道征圣”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活动栏目。
【诗可兴:喷金吐玉】
ㅤㅤ春秋宴饮,士大夫常赋诗言志,诗歌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现代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成为有文化修养的重要象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中,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人chóu chú( )良久用“YYDS”“绝绝子”“奥利给”等网络热词来 ①,而另一个却 ②用上一句应景的诗词,两者文化修养的高低是 ③的。所以,我们要拓宽诗词阅读的范围和诗词鉴赏的水平,用诗词凿开汩汩( )的文化之泉,浸润干涸的生命长河。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为加点字注音。 chóu chú 汩汩 .
(2)请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A.不屑置辩 B.信手拈来 C.随声附和 ① ② ③
(3)上文画波浪线的语句存在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语句写在下面。 2.(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可观:觅踪览迹】
ㅤㅤ一张地图,一段人生;一个地名;一首诗歌。唐宋诗人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寻觅他们的踪迹,感受他们的人生,体会他们的情感。
ㅤㅤ结合上6幅图,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在横线上。
第1页(共29页)
ㅤㅤ寻觅足迹,卧游山河。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来到A图,来到泰安,登上泰山,用
“(1) , ”来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泰山的巍峨雄奇;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来到B图,站在荆门的船头,欣赏“月下飞天镜,(2) ”的江上胜景;我们跟随陈子昂的脚步来到C图,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发出“(3) , ”的感慨;我们跟随王安石的脚步来到D图,登上绍兴的飞来峰,领悟“(4) , ”的人生哲理;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来到E图,下榻黄州定慧院,感受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5) ”的孤独与高洁;我们跟随辛弃疾的脚步来到建康(南京),把玩飞镜,想斫去月上婀娜婆娑的桂树,原因是“(6) , ”。 3.(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可群:珠联璧合】
ㅤ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歌不仅能划分人群,还能成为座右铭。
ㅤㅤ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历史人物与诗句匹配上,将正确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诸葛亮
B.苏轼
C.李白
D.杜甫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一饭何曾望君父,可怜儒士做忠臣。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 B. C. D. 4.(3分)请用下面6个短语为历史人物文化馆题一副对联。 风雅颂 传诵古今 四诗 普照寰宇 三光 日月星 5.(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2页(共29页)
【诗可怨:言志抒情】
ㅤㅤ诗可怨。怨者,冤也。心中不平,自然要鸣之于外。而以诗鸣不平,以诗言志抒情是文人骚客抒发内心的重要方式,更是诗教中国亘古至今的文化传统。
请为每首诗词找出对应的感情和语调,将正确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B.《泊秦淮》杜牧 C.《石壕吏》杜甫
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①自嘲自讽,人生无奈 ②思古幽情,兴亡之感 ③为国捐躯,慷慨激昂 ④悲国悯人,沉郁顿挫 A. B. C. D. 二、阅读。(36分)
6.(11分)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甲】
ㅤㅤ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ㅤㅤ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ㅤㅤ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
第3页(共29页)
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滃(wěng)然:水沸涌的样子。②刻露清秀:指秋冬季节草枯叶落,巉岩毕露。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望之蔚然 ..②太守谓谁 .③窈然而深藏 ..④掇幽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介绍醉翁亭位置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先是“环滁皆山”,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之水、山行之路,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C.欧阳修修建醉翁亭与丰乐亭是为了与滁人共同欣赏滁州的山水之胜。
D.滁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姓之所以安享此份快乐,是因为欧阳修治理有方。
(4)【甲】【乙】两文均为欧阳修为官滁州时所作,都围绕一个“乐”字展开。两文中的“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7.(13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近两年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古老的典籍走进电视观众的视野,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
ㅤㅤ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 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有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第4页(共29页)
②
①
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其中1160家为藏文古籍收藏单位。
ㅤㅤ通过普查,新发现一批珍贵文献。孔子博物馆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就是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发现的,确定为清代乾隆初拓本,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重庆图书馆馆藏明初拓本《汝帖》,也是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之藏本合璧。据统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217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744.7万册(件)。《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累计出版509家收藏单位的普查目录共计123种189册,收录127万条款目,天津、重庆、浙江、宁夏、湖南等省(区、市)已完成普查登记目录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初稿编纂完成,国图卷、湖南卷、浙江卷编撰工作正在进行中。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13日)
【材料二】
ㅤㅤ从古至今,版本的装帧形式几经变化,从卷轴式、旋风式到经折式、梵夹式、蝴蝶式、包背式、线装式,每种装帧形式都带有当时的历史背景,都是历史的产物,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演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判断版本的成书年代。
ㅤㅤ用纸写的卷轴书,其装帧形式源于帛书,由卷、轴、褾、带、签五部分组成。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ㅤㅤ旋风装又名龙鳞装,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一种形态,产生于唐代后期。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单页两面书写,解决了经折装单面书写翻检不便的问题。由于它在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翻转,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
ㅤㅤ根据顺序将书叶粘贴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贴封面、封底的装帧形式。装帧形式源于折叠佛教经卷,故名“经折装”。
(节选自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的装帧形式》)
【材料三】
ㅤㅤ所谓“古典”,指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或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 那么,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人的经典呢?
ㅤㅤ首先,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我国自古便有读经的传统,此处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谓。汉代设五经于学官,作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这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后来,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可见这些儒家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第5页(共29页)
ㅤㅤ其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李白有两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经典的永恒价值:“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当年放逐屈原,使得这位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三闾大夫只能到泽畔做一个行吟诗人。如今,楚王不过一抔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则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 ㅤㅤ此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4日)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通过普查,新发现一批珍贵文献,如孔子博物馆馆藏《乾隆御定石经》,上海博物馆馆藏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
B.据材料二,推知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中“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两句所描述的“邺候家”书的装帧形式为卷轴式。
C.“十三经”指《诗》《书》《易》《礼》《春秋》《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本儒家经典,其最终确定时间为唐代。
D.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两句诗告诉我们屈平的辞赋与楚王的台榭均有超越时空,影响未来的永恒性。
(2)依据材料二,说下面图片中的古籍是何种装帧形式。
A图 B图 C图 (3)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回答下面两道题。
第6页(共29页)
①材料一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②材料三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4)阅读“经典”的意义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经典”在你生活中的作用。 8.(1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鲁迅的功与“过”
冯骥才
ㅤㅤ①在盘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时,我们都发现了这个奇迹: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少,但影响最巨。他没有我们当下作家的一种恐慌:倘无巨制,即非大家。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而且未曾受惠于任何市场炒作,先生本人也没上过电视,何故?
ㅤㅤ②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 ㅤㅤ③作家的眼睛死盯在人的身上。所以,他从这文化视角看下去,不只看到社会文化形态,更是一直看到人的深在的文化心理。那么接下去便是他独有的一种创造:将这文化心理,铸造成一种文化性格,一种非常的人物来;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这种人物的个性,全是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他是把一个个国民的共性特征,作为个性细节来写的。这就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覆盖性。比如阿Q在现实中绝对没有这种人物存在,但在他身上却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某一部分的影子。
ㅤㅤ④进一步说,这种共性,不是通常那种人所共有的人性,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文化的特性。我曾经用过一个“文化人”的词语,来述说这种特殊的人物。这里所说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 这个“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放在小说人物身上是一种个性,放在小说之外是一种集体性格。任何民族的文化性格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优根性,一面是劣根性。可是它像一张纸的两面,是孪生一对生出来的,不能免掉任何一面。但作家的思维天生是逆向的;文学的本质是批判。当它面对文化性格时,肯定要先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一面。
ㅤㅤ⑤然而,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观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华出这种独特的“文化人”来。他的小说的人物不完全是这种“文化人”。比如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虽然具有世纪初中国人的某些集体性格特征,但还不是纯粹的“文化人”。阿Q则是鲁迅自觉创造的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
ㅤㅤ⑥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它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对此鲁迅心里十分明白,做得更明白。 鲁迅属于那种像法官一样异常清醒的作家。他始终是瞪着眼看世界,瞪着眼写他的小说。
ㅤㅤ⑦鲁迅是充满责任的作家。当下人们已经很讨厌责任这两个字了。其实责任就是良心。我换句话说,鲁迅是
第7页(共29页)
个充满良心的作家。 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当然,鲁迅的工作并不是一步到位地直接写给大众看的。大众也根本看不懂他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他主要想影响比较高层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去影响一般知识分子,最后影响到大众。
ㅤㅤ⑧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〇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时下,已经有几家出版社将传教士的这一类著作翻译出版。只要翻一翻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我这话是说,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他的民族自省得益于西方人的旁观。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但鲁迅笔下的“文化人”决不是对西方人东方观的一种图解与形象化。他不过走进一间别人的雕塑工作室,一切创造全凭他自己。
ㅤㅤ⑨可是,鲁迅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看到西方人的国民性分析里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的话语。传教士们在世界所有贫穷的异域里传教,都免不了居高临下,傲视一切;在宣传救世主耶稣之时,他们自己也进入了救世主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站在与东方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看中国,会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化”的思维,敏锐地发现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所知有限,并抛之以优等人种自居的歧视性的目光,故而他们只能看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症结。他们的国民性分析,不仅是片面的,还是贬意的或非难的。 ㅤㅤ⑩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不是西方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节选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笔下的“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借“这种人物”的个性,批判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
B.“文化人”在文中不仅指“有文化的人”的概念,还指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 C.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闰土还称不上纯粹的“文化人”,阿Q才是最典型的文化人。
D.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〇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他笔下的“文化人”是对西方人东方观的一种图解与形象化。
第8页(共29页)
(2)文章以“鲁迅的功与‘过’”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鲁迅属于那种像法官一样异常清醒的作家。他始终是瞪着眼看世界,瞪着眼写他的小说。 ②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
(4)结合文章,联系《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孔乙己”这个鲁迅笔下著名的“文化人”,谈谈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三、名著阅读。(8分)
9.(4分)文学的本质是批判,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最终会沉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初中阶段的必读名著中就有很多批判性质的文学作品。下面请根据情节,在右边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答案。
却说沙僧眼溜,看见头底,暗把A捏了一把,说道:“斯《西游记》——A ——讽刺岸然道貌之人 文!”A着忙,急的叫将起来,说道:“‘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僧笑道:“二哥,你不晓的,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A方才肯住。
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喝道:“写来《B 》——李逵——讽刺宋朝皇帝昏庸 的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李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
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儒林外史》——范进——C
第9页(共29页)
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D 》——鲁迅——讽刺“假孝道”的毒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
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10.(4分)讽刺的文章发人深省,讽刺的文句令人深思。请完成空格,并选一个角度,鉴赏下面的段落,谈谈它讽刺了什么。
ㅤㅤ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鬏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老太太看了,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的有这些东西?”丫鬟和媳妇齐都说道:“怎么不是!岂但这些东西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醒人事。 (1)上文选自《儒林外史》,它的作者是 (2) 四、作文。(48分) 11.(48分)作文。
ㅤㅤ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有千万条,每个人最终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在寻路的过程中出现彷徨、迷茫、彳亍、无措、徘徊等心态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你心中一片志诚,路只在脚下。 ㅤㅤ请以“_______的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害
第10页(共29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28分)
1.(7分)本学期,学校开展“品读诗词•原道征圣”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活动栏目。
【诗可兴:喷金吐玉】
ㅤㅤ春秋宴饮,士大夫常赋诗言志,诗歌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现代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成为有文化修养的重要象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中,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人chóu chú( )良久用“YYDS”“绝绝子”“奥利给”等网络热词来 ①,而另一个却 ②用上一句应景的诗词,两者文化修养的高低是 ③的。所以,我们要拓宽诗词阅读的范围和诗词鉴赏的水平,用诗词凿开汩汩( )的文化之泉,浸润干涸的生命长河。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为加点字注音。 chóu chú 踌躇 汩汩 gǔ .(2)请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A.不屑置辩 B.信手拈来 C.随声附和 ① C ② B ③ A
(3)上文画波浪线的语句存在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语句写在下面。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chóu chú”应写作“踌躇”;“汩汩”的“汩”应读作“gǔ”。
(2)本题考查成语。“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判断出:①处应为“随声附和”。②处应为“信手拈来”。③处应为“不屑置辩”。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拓宽诗词阅读的范围和诗词鉴赏的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应该为“拓宽诗词阅读的范围和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解答】答案:
第11页(共29页)
(1)踌躇 gǔ (2)①C ②B ③A
(3)我们要拓宽诗词阅读的范围和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用诗词凿开汩汩的文化之泉,浸润干涸的生命长河。 2.(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可观:觅踪览迹】
ㅤㅤ一张地图,一段人生;一个地名;一首诗歌。唐宋诗人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寻觅他们的踪迹,感受他们的人生,体会他们的情感。
ㅤㅤ结合上6幅图,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在横线上。
ㅤㅤ寻觅足迹,卧游山河。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来到A图,来到泰安,登上泰山,用“(1)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来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泰山的巍峨雄奇;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来到B图,站在荆门的船头,欣赏“月下飞天镜,(2) 云生结海楼 ”的江上胜景;我们跟随陈子昂的脚步来到C图,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发出“(3)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的感慨;我们跟随王安石的脚步来到D图,登上绍兴的飞来峰,领悟“(4)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的人生哲理;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来到E图,下榻黄州定慧院,感受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5) 寂寞沙洲冷 ”的孤独与高洁;我们跟随辛弃疾的脚步来到建康(南京),把玩飞镜,想斫去月上婀娜婆娑的桂树,原因是“(6) 人道是 , 清光更多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云生结海楼
(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寂寞沙洲冷 (6)人道是 清光更多
第12页(共29页)
3.(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可群:珠联璧合】
ㅤ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歌不仅能划分人群,还能成为座右铭。
ㅤㅤ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历史人物与诗句匹配上,将正确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诸葛亮
B.苏轼
C.李白
D.杜甫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一饭何曾望君父,可怜儒士做忠臣。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 ① B. ④ C. ② D. 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名句背诵和文学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与类别、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解答】答案: A.①;B.④;C.②;D.③
4.(3分)请用下面6个短语为历史人物文化馆题一副对联。 风雅颂 传诵古今 四诗 普照寰宇 三光 日月星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四诗”指《诗经》的四体:《风》《大雅》《小雅》《颂》,“三光”古时指日、月、星。根据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的特点,应该组合为:三光日月星普照寰宇,四诗风雅颂传颂古今。
第13页(共29页)
答案:
上联:三光日月星普照寰宇 下联:四诗风雅颂传颂古今 5.(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可怨:言志抒情】
ㅤㅤ诗可怨。怨者,冤也。心中不平,自然要鸣之于外。而以诗鸣不平,以诗言志抒情是文人骚客抒发内心的重要方式,更是诗教中国亘古至今的文化传统。
请为每首诗词找出对应的感情和语调,将正确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B.《泊秦淮》杜牧 C.《石壕吏》杜甫
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①自嘲自讽,人生无奈 ②思古幽情,兴亡之感 ③为国捐躯,慷慨激昂 ④悲国悯人,沉郁顿挫 A. ③ B. ② C. ④ D. ①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解答】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诗歌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激情。故选:③。
B.《泊秦淮》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故选:②。
C.《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故选:④。
第14页(共29页)
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故选:①。 答案: A.③ B.② C.④ D.①
二、阅读。(36分)
6.(11分)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甲】
ㅤㅤ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ㅤㅤ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ㅤㅤ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滃(wěng)然:水沸涌的样子。②刻露清秀:指秋冬季节草枯叶落,巉岩毕露。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望之蔚然 茂盛的样子。 ..第15页(共29页)
②①
②太守谓谁 是。 .
③窈然而深藏 幽暗深远的样子。 ..④掇幽芳 拾取、采摘。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欧阳修在介绍醉翁亭位置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先是“环滁皆山”,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之水、山行之路,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C.欧阳修修建醉翁亭与丰乐亭是为了与滁人共同欣赏滁州的山水之胜。
D.滁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姓之所以安享此份快乐,是因为欧阳修治理有方。
(4)【甲】【乙】两文均为欧阳修为官滁州时所作,都围绕一个“乐”字展开。两文中的“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分析】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乙: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
第16页(共29页)
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②句意:太守是谁呢?谓,是。
③句意:幽暗地潜藏着。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④句意: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掇,拾取、采摘。 (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意,情趣。句意:醉翁的意趣(情趣)不在酒,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②重点词:乐,认为……快乐。句意:(我)喜欢这里地处偏僻、公务简单,又爱此地风俗的安闲自在。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有误,没有介绍“山行之路”。
B.有误,“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表述错误。 C.有误,欧阳修修建醉翁亭的目的是能够“与民同乐”。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结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句可知,“乐”是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结合“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句可知,【乙】文中的乐: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之乐、物阜民丰之乐。 共同原因:太守能与民同乐。
第17页(共29页)
答案:
(1)①茂盛的样子。 ②是。
③幽暗深远的样子。 ④拾取、采摘。
(1)①醉翁的意趣(情趣)不在酒,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②(我)喜欢这里地处偏僻、公务简单,又爱此地风俗的安闲自在。 (3)B
(4)【甲】文中的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乙】文中的乐: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之乐、物阜民丰之乐。 共同原因:太守能与民同乐。 7.(13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近两年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古老的典籍走进电视观众的视野,古老的中国故事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
ㅤㅤ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 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有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其中1160家为藏文古籍收藏单位。
ㅤㅤ通过普查,新发现一批珍贵文献。孔子博物馆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就是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发现的,确定为清代乾隆初拓本,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重庆图书馆馆藏明初拓本《汝帖》,也是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实现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之藏本合璧。据统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217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744.7万册(件)。《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累计出版509家收藏单位的普查目录共计123种189册,收录127万条款目,天津、重庆、浙江、宁夏、湖南等省(区、市)已完成普查登记目录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初稿编纂完成,国图卷、湖南卷、浙江卷编撰工作正在进行中。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13日)
【材料二】
ㅤㅤ从古至今,版本的装帧形式几经变化,从卷轴式、旋风式到经折式、梵夹式、蝴蝶式、包背式、线装式,每种装帧形式都带有当时的历史背景,都是历史的产物,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演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判
第18页(共29页)
断版本的成书年代。
ㅤㅤ用纸写的卷轴书,其装帧形式源于帛书,由卷、轴、褾、带、签五部分组成。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ㅤㅤ旋风装又名龙鳞装,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一种形态,产生于唐代后期。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单页两面书写,解决了经折装单面书写翻检不便的问题。由于它在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翻转,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
ㅤㅤ根据顺序将书叶粘贴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贴封面、封底的装帧形式。装帧形式源于折叠佛教经卷,故名“经折装”。
(节选自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的装帧形式》)
【材料三】
ㅤㅤ所谓“古典”,指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或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 那么,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人的经典呢?
ㅤㅤ首先,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我国自古便有读经的传统,此处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谓。汉代设五经于学官,作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这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后来,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可见这些儒家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ㅤㅤ其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李白有两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经典的永恒价值:“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当年放逐屈原,使得这位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三闾大夫只能到泽畔做一个行吟诗人。如今,楚王不过一抔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则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 ㅤㅤ此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4日)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B ..
A.通过普查,新发现一批珍贵文献,如孔子博物馆馆藏《乾隆御定石经》,上海博物馆馆藏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
B.据材料二,推知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中“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两句所描述的“邺候家”书
第19页(共29页)
的装帧形式为卷轴式。
C.“十三经”指《诗》《书》《易》《礼》《春秋》《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本儒家经典,其最终确定时间为唐代。
D.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两句诗告诉我们屈平的辞赋与楚王的台榭均有超越时空,影响未来的永恒性。
(2)依据材料二,说下面图片中的古籍是何种装帧形式。
A图 经折装(经折式) B图 卷轴装(卷轴式)
C图 旋风装/旋风式(龙鳞装/龙鳞式) (3)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回答下面两道题。 ①材料一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②材料三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4)阅读“经典”的意义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经典”在你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以古籍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二题考查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及语句作用,第四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1)A.有误,根据原文“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可知,选项中“上海博物馆”错误。 B.正确。
C.有误,根据原文“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可知,选项中“其最终确定时间为唐代”错误。 D.有误,根据原文“如今,楚王不过一抔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则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可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B。
第20页(共29页)
(2)A图,根据材料二“根据顺序将书叶粘贴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贴封面、封底的装帧形式”可知,该图属于经折装。
B图,根据材料二“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可知,该图属于卷轴式。
C图,根据材料二“由于它在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翻转,宛如旋风”可知,该图属于旋风装。 (3)①根据“270余万部另1.8万函”“30个省份”“90%以上”“共2861家”“96%以上”“其中1160家”等内容可知,该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具有具体准确、有说服力的说明效果,结合“在多方努力之下,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可回答列数字的作用。
②可从内容和结构分析句子的作用。内容上,该句运用疑问句式,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结构上,该句引出下文阅读经典重要作用的内容。
(4)第一问,根据“首先,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其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此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等语句,可概括作答。第二问,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B
(2)A图:经折装(经折式) B图:卷轴装(卷轴式)
C图:旋风装/旋风式(龙鳞装/龙鳞式)
(3)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通过疑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内容。
(4)第一问:阅读经典的意义:①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③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
第二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阅读经典作品,如唐诗宋词、楚辞汉赋,不仅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更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8.(1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鲁迅的功与“过”
冯骥才
ㅤㅤ①在盘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时,我们都发现了这个奇迹: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少,但影响最巨。他没有我们当下作家的一种恐慌:倘无巨制,即非大家。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
第21页(共29页)
巅。而且未曾受惠于任何市场炒作,先生本人也没上过电视,何故?
ㅤㅤ②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 ㅤㅤ③作家的眼睛死盯在人的身上。所以,他从这文化视角看下去,不只看到社会文化形态,更是一直看到人的深在的文化心理。那么接下去便是他独有的一种创造:将这文化心理,铸造成一种文化性格,一种非常的人物来;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这种人物的个性,全是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他是把一个个国民的共性特征,作为个性细节来写的。这就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覆盖性。比如阿Q在现实中绝对没有这种人物存在,但在他身上却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某一部分的影子。
ㅤㅤ④进一步说,这种共性,不是通常那种人所共有的人性,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文化的特性。我曾经用过一个“文化人”的词语,来述说这种特殊的人物。这里所说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 这个“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放在小说人物身上是一种个性,放在小说之外是一种集体性格。任何民族的文化性格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优根性,一面是劣根性。可是它像一张纸的两面,是孪生一对生出来的,不能免掉任何一面。但作家的思维天生是逆向的;文学的本质是批判。当它面对文化性格时,肯定要先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一面。
ㅤㅤ⑤然而,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观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华出这种独特的“文化人”来。他的小说的人物不完全是这种“文化人”。比如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虽然具有世纪初中国人的某些集体性格特征,但还不是纯粹的“文化人”。阿Q则是鲁迅自觉创造的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
ㅤㅤ⑥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它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对此鲁迅心里十分明白,做得更明白。 鲁迅属于那种像法官一样异常清醒的作家。他始终是瞪着眼看世界,瞪着眼写他的小说。
ㅤㅤ⑦鲁迅是充满责任的作家。当下人们已经很讨厌责任这两个字了。其实责任就是良心。我换句话说,鲁迅是个充满良心的作家。 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当然,鲁迅的工作并不是一步到位地直接写给大众看的。大众也根本看不懂他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他主要想影响比较高层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去影响一般知识分子,最后影响到大众。
ㅤㅤ⑧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〇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时下,已经有几家出版社将传教士的这一类著作翻译出版。只要翻一翻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我这话是说,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他的民族自省得益于西方人的旁观。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
第22页(共29页)
除非有个对方,便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但鲁迅笔下的“文化人”决不是对西方人东方观的一种图解与形象化。他不过走进一间别人的雕塑工作室,一切创造全凭他自己。
ㅤㅤ⑨可是,鲁迅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看到西方人的国民性分析里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的话语。传教士们在世界所有贫穷的异域里传教,都免不了居高临下,傲视一切;在宣传救世主耶稣之时,他们自己也进入了救世主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站在与东方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看中国,会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化”的思维,敏锐地发现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所知有限,并抛之以优等人种自居的歧视性的目光,故而他们只能看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症结。他们的国民性分析,不仅是片面的,还是贬意的或非难的。 ㅤㅤ⑩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不是西方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节选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鲁迅笔下的“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借“这种人物”的个性,批判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
B.“文化人”在文中不仅指“有文化的人”的概念,还指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 C.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闰土还称不上纯粹的“文化人”,阿Q才是最典型的文化人。
D.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〇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他笔下的“文化人”是对西方人东方观的一种图解与形象化。
(2)文章以“鲁迅的功与‘过’”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鲁迅属于那种像法官一样异常清醒的作家。他始终是瞪着眼看世界,瞪着眼写他的小说。 ②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
(4)结合文章,联系《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孔乙己”这个鲁迅笔下著名的“文化人”,谈谈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分析】本文围绕围绕鲁迅的功与“过”依次展开,记叙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闰土还称不上纯粹的“文化人”,阿Q才是最典型的文化人;这里所说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鲁迅笔下的“文化人”
第23页(共29页)
决不是对西方人东方观的一种图解与形象化。 【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
A.有误,结合“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这种人物的个性,全是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他是把一个个国民的共性特征,作为个性细节来写的”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B.有误,结合“这里所说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C.正确;
D.有误,结合“但鲁迅笔下的‘文化人’决不是对西方人东方观的一种图解与形象化。他不过走进一间别人的雕塑工作室,一切创造全凭他自己”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鲁迅的功与‘过’”概括文章内容,形象地揭示本文的中心是围绕鲁迅的功与“过”来谈,表达了主旨;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新颖明白,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围绕鲁迅的功与“过”依次展开,层次分明。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鲁迅属于那种像法官一样异常清醒的作家”运用比喻修辞,将鲁迅比喻成法官一样的作家,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文章的深刻性与鲜明性。“他始终是瞪着眼看世界,瞪着眼写他的小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瞪着眼”的反复运用,强调鲁迅写作时的认真与仔细,表达作者都鲁迅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②“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剪断”“唤醒”“催动”三个前后连贯的动词写出鲁迅先生写作的使命与目的,表达了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与深刻的批判精神。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鲁迅小说《孔乙己》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这个“文化人”的性格是由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与僵化科举制度、科举文化铸成的。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好吃懒做、迂腐可笑既是其个性,也是僵化科举制的失败者的缩影;孔乙己的性格放在小说外就是一种集体性格,鲁迅借孔乙己这个形象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答案: (1)C
(2)围绕围绕鲁迅的功与“过”依次展开,“鲁迅的功与‘过’”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了文章内容;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24页(共29页)
(3)①运用比喻和反复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文章的深刻性与鲜明性,强调鲁迅写作时的认真与仔细,表达作者都鲁迅的敬仰与赞美。
②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写作的使命与目的,表达了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与深刻的批判精神。
(4)孔乙己这个“文化人”的性格是由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与僵化科举制度、科举文化铸成的,古今中外,独树一帜;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好吃懒做、迂腐可笑既是其个性,也是僵化科举制的失败者的缩影;孔乙己的性格放在小说外就是一种集体性格,鲁迅借孔乙己这个形象讽刺残酷的封建制度与荼毒读书人的僵化科举制。 三、名著阅读。(8分)
9.(4分)文学的本质是批判,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最终会沉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初中阶段的必读名著中就有很多批判性质的文学作品。下面请根据情节,在右边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答案。
却说沙僧眼溜,看见头底,暗把A捏了一把,说道:“斯《西游记》——A 猪八戒 ——讽刺岸然道貌之人 文!”A着忙,急的叫将起来,说道:“‘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僧笑道:“二哥,你不晓的,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A方才肯住。
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喝道:“写来《B 水浒传 》——李逵——讽刺宋朝皇帝昏庸 的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李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
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儒林外史》——范进——C 讽刺科举制的毒害 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第25页(共29页)
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D 朝花夕拾 》——鲁迅——讽刺“假孝道”的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
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分析】《西游记》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成功的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书中刻画了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通读全题,右边的结构是书名——人物——书籍主旨。
A.结合“沙僧笑道:‘二哥,你不晓的,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A方才肯住”可知,沙僧叫A二哥,故A是猪八戒。
B.结合“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等句子可知,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人物,B是《水浒传》。 C.《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
第26页(共29页)
毒害
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结合“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可知,范学道是读书人,却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看出其死读书,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D.结合“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和作者鲁迅可知,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 答案: A.猪八戒 B.水浒传
C.讽刺科举制的毒害 D.朝花夕拾
10.(4分)讽刺的文章发人深省,讽刺的文句令人深思。请完成空格,并选一个角度,鉴赏下面的段落,谈谈它讽刺了什么。
ㅤㅤ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鬏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老太太看了,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的有这些东西?”丫鬟和媳妇齐都说道:“怎么不是!岂但这些东西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醒人事。 (1)上文选自《儒林外史》,它的作者是 吴敬梓。
(2) “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细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范母乐极痰涌而死的讽刺画面。它与范进中举后痰涌而疯前后呼应、对照,为范进中举的喜剧性留下一个悲剧性的尾巴,揭示了僵化科举制下人性的荒谬与悲催。
【分析】《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解答】(1)本题考查作者。《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老太太是范进的母亲。因为儿子范进中了举,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贫困的底层生活一跃进入富裕的上层生活。如“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细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
第27页(共29页)
了范母乐极痰涌而死讽刺画面。它与范进中举后痰涌而疯前后呼应、对照,为范进中举的喜剧性留下一个悲剧性的尾巴,揭示了僵化科举制下人性的荒谬与悲催。 答案: (1)吴敬梓。
(2)“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细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范母乐极痰涌而死的讽刺画面。它与范进中举后痰涌而疯前后呼应、对照,为范进中举的喜剧性留下一个悲剧性的尾巴,揭示了僵化科举制下人性的荒谬与悲催。 四、作文。(48分) 11.(48分)作文。
ㅤㅤ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有千万条,每个人最终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在寻路的过程中出现彷徨、迷茫、彳亍、无措、徘徊等心态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你心中一片志诚,路只在脚下。 ㅤㅤ请以“_______的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_______的路”,审题可知,横线处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来修饰“路”的,作文前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根据题干中的材料提示“路有千万条,每个人最终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在寻路的过程中出现彷徨、迷茫、彳亍、无措、徘徊等心态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你心中一片志诚,路只在脚下”,我们不妨在题目横线处补充“坎坷”“希望”“梦想”“前行”“崎岖”“光明”等词语。如我们以“未选择的路”为题目来作文。在岔路口,我们徘徊、彷徨,犹豫不决,选择哪条,不选那条,实在令人作难。选择这条就要放弃那条,未选择的哪条路是不是更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其中一条,我们就必须坚强地走下去。未选择的,我们要坚决放弃,只有目标专一,心无旁骛,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感悟和认知写出来,文章要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解答】
未选择的路
因为我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于是我徘徊在岔路口上。选这条路好?还是那条路好?我到底该如何选择?似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思考,我才做出了决定:虽然我很留恋那一条路,但我却还是选择了这条幽静的小路。
尽管我有些忐忑不安,可我还是踏上了我选择的路。一路上看着百花齐放、蝶舞轻盈,听着百鸟啁啾,我的信
第28页(共29页)
心突增,不由得暗喜:我的选择果然没有错。
走了很久,脚早已麻木了,但还没看到路的尽头。这条路究竟有多长?我也不清楚。一路上的风景也随着脚步的迈进而渐渐消失了,眼前是阴森森的一片,好像要下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了。果不其然,黄豆般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向我砸来。我手无足措地站在原地上。我开始懊悔,萎靡不振。早知如此,我就不选择这条路了,也许那一条路一直都是风和日丽的。不如,我回头走那条路吧。
蓦然回首,那条路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我。我要不要回去呢?突然眼前出现了两个天使——黑天使和白天使。黑天使一脸诚恳地说:“回去吧!也许那条路的风景更诱人呢!那是一条很多人选择的大路,你去走那条路就不会遇上大风大雨了。”白天使怒道:“别听他胡说八道。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的选择。也许这条路没有多少人选择,也没有一直的风和日丽,但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不可以放弃,不可以逃避。因为你的信念与毅力就是这条路上最娇艳的花朵,你的耐力就是为你遮风挡雨的一把伞。不要随波逐流,没有人叫你走别人的路,坚持到底,顽强的人不喊累,走着再苦也不停下脚步,你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第29页(共2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