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的现实关怀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o9年12月 龙岩学院学报 December 2oo9 V01.27 No.6 第27卷第6期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论贾平凹的现实关怀 黄秀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西龙州532400) 摘要:贾平凹具有鲜明的平民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现实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密 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他的作品出色地捕捉了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社 会情绪和时代特点,写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当代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忧思和人 文关怀。 关键词:社会变革;贾平凹:现实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09)06—0056—05 贾平凹是一位富于使命感、责任感.对社会充 满激情的作家,有着浓重的社会关注情结。贾平凹 的小说往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他一直立足于社 会,从各个角度关注着社会,关注着农村的改革,关 开拓创新的时代弄潮儿,在《小月前本》、《鸡窝洼的 人家》、《腊月・正月》、《古堡》和《浮躁》这几部反映 农村变革的力作中揭示了农民在农村生活历史性 转折的背景下精神世界的变化,时代在塑造着、也 注着人在社会冲突中的选择与困惑,极力描绘从传 统向现代转化中民族灵魂的痛苦和蜕变。贾平凹始 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密切地关注和敏锐地表现着 今日中国社会的生活风貌。 一在选择着人们的思想和性格,作品从描写人们道德 伦理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变化,一直 挖掘到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显现出来的弱点。 作家讲述着一个个商州故事,支持、赞美门门、禾 禾、王才、张老大、金狗富有锐气活力的生活勇气. 、对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现实的关注和 忧思 对他们热情肯定,同时又对那些因袭着自身的重负 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人充满着同情和期待,为他们 贾平凹曾说过:“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 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 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贾平凹是一位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他关心社 会,关切人生,省察历史,沉思现实。 贾平凹从走上文坛,就将手中的笔聚焦中国的 社会现实。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回归商州,一方 自身的历史惰力而感到焦虑。作者期冀唤醒和改变 他们愚昧、沉重的灵魂,使他们走出深山,投入改革 怀抱,可以说,贾平凹的这一愿望蕴含着强烈的忧 患意识和悲剧意识。《古堡》深刻地反映了文明与愚 昧的冲突,揭示了民性愚昧对变革所造成的巨大障 碍,提出了改革开放,治贫先治愚,提高人的素 质——这确实触及到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 面进行文化寻根,另一方面反映时代的变革。作为 出身农民的他深知唯有变革才能改变农村落后的 现状。改革的浪潮激发了贾平凹对农村变革的热情 关怀,他对改革关注的不是那种新旧的社会现实的 正面冲突,而是注目于改革对人的心灵的颤变.着 力挖掘农民身上落后的惰性因素。挖掘改革受阻深 层的文化动因,挖掘改革弄潮儿身上不安的文化因 子。对于改革的未来,贾平凹怀有热切朦胧的希望 题,体现了作家对国民素质和民族出路的思虑、忧 患和求索。 贾平凹敏锐感知到了中国历史的转型,社会生 活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人们命运的沉浮.这一 切无不出自于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以及对于历史的 深刻体会。他希望如实地记录社会发展的变迁.按 作者自己的话就是:“我试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 和信心。他对当时的改革前景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既热情讴歌那些不安于现状,敢于解放思想,勇于 收稿日期:2oo9—0 _03 时代情绪,力图写出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浮 躁》是关于商州文学创作的一个带有阶段性总结的 作者简介:黄秀生(197l一56 ),男,广西横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3代文学。- 作品,通过对改革现实中人的观照,表现了对变革 中的国与人的强烈的忧思。作品写的是金狗的沉浮 史,但笔锋深刻地剖析着社会,挖掘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结构。在金狗这个清醒的堕落者和无奈的反 抗者身上.明显凝聚着贾平凹对中国当代社会变革 的深深思索。改革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变革,是国民 灵魂的重塑,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民族集体 文化性格的改造。“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和低文明 层次的不谐和形成了目前的浮躁情绪”是《浮躁》对 时代情绪和时代的文化心理的准确概括,反映了作 者变革现实的矛盾心理和深层焦虑以及对于“文 化”滞后性的巨大的焦虑。 二、面对今日之中国现代性裂变的关切与忧患 作为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的作家,贾平凹敏锐而 深刻地感受到大变革时代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 人格危机和价值失落,注意到他们被社会边缘化的 过程。于是他毅然放弃驾轻就熟的“商州世界”,开 始城市题材作品的创作,将创作视角对准现代都市 中在商品经济大潮里挣扎和沉沦的那部分知识分 子。写出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焦灼,以及在 现实中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虚无,以一种 敷衍的生存姿态存在着。 生活中的沉重来自社会问题,来自传统文化和 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的冲撞。 《废都》对于都市的拷问,放在20世纪90年代 社会被“物化”,精神日益被“边缘化”的背景下。庄 之蝶在物欲的压力下,灵与肉极度分裂,生命力和 创造力衰歇,人性彻底失落。他一方面在寻求生命 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历史传统对 他的束缚,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因袭的重负,在社会 转型的剧变中无力应对.于是只有在绝望中痛苦地 挣扎。他迷失自我又无着落,背负传统又无力超越, 灵魂无寄,苦闷颓废.甚至不惜纵身性欲的狂潮中 去安慰病态的灵魂,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境地,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生存焦虑”。 贾平凹在访谈中说到:“社会发展到今Et,巨大 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质主义的罪孽并 存,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灵 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 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和罪行。” 《白夜》写 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世中一批与时代相悖谬的小 人物的抗争与沉浮、寻求与悲欢,以及他们殊途同 归的悲剧命运。《自夜》对现代都市中人生存状态的 观照反思.是与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反思联系在一起 的,他写出了这些人的痛苦和烦恼及其悲剧的结局。 现代都市文明中有的人价值失范、道德沦丧和 人性的迷失一度让贾平凹深感忧虑。在《废都》、《白 夜》这两部以西京城为背景的长篇里,贾平凹对当 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阴暗面进行 了不遗余力的价值批判,尤其是深刻地揭示了个别 人置身于现代消费社会中精神异化、无家可归的生 存处境,揭示其心灵病症,存在的尴尬,文明的迷失。 贾平凹对现实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 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关注着 当代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创作 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反映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优 秀作品。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长篇 小说《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和《高兴》 写的都是当下的生活,是和时代同步的。他把自己 所描绘的当代生活放在了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大 文化背景下,站在人类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上去观 照,透视历史现实.以对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为 基础,着眼于民族的历史文化应对现代化潮流的挑 战与冲击而引发的忧虑与思考。 《土门》通过成义的毁灭和仁厚村的消失,真实 地再现了现代化的胜利.表现变革时代人们的复杂 心态,贾平凹在作品中不再预设一种理想化的乡村 乌托邦来作为批判现代城市文明的价值参照系,而 展开对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双重批判。 城市的不断扩展使仁厚村这个城乡结合部的村庄 面临着被完全吞并的危险,因此,仁厚村人集体的 浮躁始终是和家园意识联系在一起。农民们祖祖辈 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将被城市征用。抗拒得住城市的 侵占却抗拒不住城市给仁厚村人的种种诱惑。不 久,开发商终于拿到政府批文,仁厚村一转眼就成 了一片废墟,他们充满诗性的茅屋和炊烟,充满田 园牧歌般的亲情与乡情。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 乌有,经过一番折腾,仁厚村还是没能逃脱灭顶之 灾。作品不仅批判了成义的保守、顽固、独裁,还对 仁厚村人的愚昧加以严厉批判。《土门》把背景放在 城市与乡村之间,揭示了乡村的城市化问题,对城 市发展中的缺陷和乡村文明的保守落后进行了双 向批判,同时表现出在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时下, 人们的选择与困惑。作者既认识到城市文明的发展 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却又满怀对传统农耕文明不断 消逝的焦虑。城市的扩展对乡村文明是极大的挑 57 战,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两难处境:乡村经济的发 展和文明进步要依赖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又不断 消解着乡村文明的基础。 作者对城市和乡村都表示出失望,无论哪一个 都不是他心目中的乐土和净土,与之相应的,是他 忧,形象地反映在其对清风街乡民的生活描写中, 作品展现的不是当下农村的勃兴和繁荣,而是农村 的贫困和凋敝的现实。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重新陷 入到另外一种破败和萧瑟之中的景象。小说以凝重 的笔触对当下农村作了全景式的展示,贾平凹为家 乡立的这块碑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它我 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高老庄》展示文化的冲突, 进行文化的审视和反思。高老庄不但因近亲繁殖人 种日益退化.在传统习俗的束缚下和现代文明的冲 击下.自身的文化和精神也发生了畸变。传统文化 们看到了当下农村的社会风气、干部作风、文化时 尚。作品特别反映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离开农 村涌入城市谋生的现实。农民无法再守住土地,他 重伦理道德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丧失,农村人的心也 被欲望、利益所占据、驱动、碾压。《高老庄》暴露了 存在于贾平凹精神深处的一种文化迷茫和困惑。他 留恋着乡村.但又痛感它的种种弊害,乡村严峻的 真实在他笔下流出,揭示着人种退化和历史文化与 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的是作家对于人类生 存的一种焦虑与忧患。 贾平凹曾谈到:“关心社会,关心生命,如果有 悲哀,那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是关于人的大悲哀; 如果焦虑,也不是个人的得得失失,是关于时代的 大焦虑。”【3】这种境界表现在对于社会变化的敏感, 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于普遍情绪的把握。贾平 凹突出地表现了颇具现代性的困惑、无奈、甚或恐 惧这些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全人类精神的情结。 《怀念狼》是一部通过人与狼的故事表现作家 对人类生存忧思的寓言性作品,贾平凹对人的生存 困境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忧虑与恐惧。寻找“狼”的过 程也正是审视现代文明进程中日益丧失确证自身 存在的过程。这种对立矛盾的关系,正是写出了现 代人的精神困惑与迷惘,陷入了两难境地。贾平凹 在创作《怀念狼》时是密切关注现实的,他在写作中 始终贯穿着对周遭世界和文明进程的关注.贯穿着 对人类生存意义和自身灵魂的不懈追问.把他原有 的文化反思和现实关怀的价值立场提升到对整个 人类的生存危机进行审美观照和理性审视的高度。 “怀念”之中有着作家寻找平衡的追求或理想,也渗 透着一种洞观“现实”之后的忧患与焦灼,甚至是一 种面对人类危机的恐惧。 在《秦腔》这部心血呕成的作品中,贾平凹以直 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乡土倾注的浓烈、深厚的情感, 真实而深刻地呈现当下农村本真的日常生活,透过 社会、文化、生命的三棱镜,透视出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蓄积着当代中国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 作家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担 58 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离土”引发了土地信仰 的动摇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异。农民离开土地,那 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将无法继续,一点一 点走了的不仅是过去对土地的感情和一整套的生 活方式,走了的更有内在的精气神,一个地方的人 的生活之根。贾平凹还深层次地反映了乡村消失过 程中的恋土情结、生命情感的郁结问题。通过对当 代中国农村的多角度透视,作者想要表达的都是农 村的现实和转型期农村巨变的时代情绪,表达对当 今社会环境下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贾平凹对农村现实的透视致力于深刻的文化 观照.深层次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尴 尬遭遇。文化是时代的标识和印记。过去,秦腔是老 陕人的精神大餐,也是三秦儿女的精神寄托,凝聚 着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秦腔是一方水 土上的人永远的恋歌,而如今,在面对着众多刺激 和诱惑时,与当地老百姓血肉相连的秦腔却宿命般 地走向衰败。秦腔成为一种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精 神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秦腔作为 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意向消失。是一种纠结了太多的 矛盾的尴尬。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的传统精神的作 家,贾平凹创作心理中深深地潜藏着对民间文化艺 术的情感认同,他既对秦腔倾注着深深的热爱,又 对它的式微惋叹不已,“秦腔”二字里包含着一种强 烈的文化认同和乡土焦虑。在作品中贾平凹还很关 注社会变革对农民的传统心理与价值观念所产生 的强烈撞击以及引发的后果。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传 统村社文化的“仁义礼智”精神的失落和现代商业 文明的急功近利行为的茫然。贾平凹因为害怕失去 而写作《秦腔》,流露出作家对现代乡村命运的深切 忧虑,《秦腔》唱响的是一曲承载命运和灵魂之重的 农耕文化的挽歌。面对乡村城镇化的历史大潮,贾 平凹基于对乡村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却感受到更 多的焦灼与痛苦、迷惘和不安。 贾平凹在《我和高兴》一文中说:“在作家普遍 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的当 下.作家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社会记录留给 历史。”【 1他希望像巴尔扎克那样,做社会的书记员, 忠实记录社会的一切变化。他的关注,是以忧患的 意识加以审视的,而他的出身与地位.则又决定了 他之关注时代首先关注平民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 运。贾平凹近年来一直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高 兴》是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是一部创作主体 关于当下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现实的忧思录。贾 平凹十分担忧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命 运和出路。《秦腔》中对于离开土地的农民的思考, 在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高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反映。《高兴》写的是进城的农民艰辛而卑微的生活 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渴盼和希望破灭后的悲凉。作品 以刘高兴、五富为主人公,他们在西安城里以拾破 烂为生,艰难地生活着。作家通过略有些调侃意味 的语言为世人呈现了农民进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 们的爱情,他们的友情,他们对于城市人的无比向 往,以及成为城里人这一希望破灭后的苍凉心情。 作品真切地叙写了刘高兴乡下人进城后在城市中 的挣扎、无奈和迷失。凸显了乡下人在城乡伦理之 间无法协调的冲突和困境。尽管刘高兴等在坚韧中 享受生命的自在和生活的情趣,内心却隐藏着深深 的伤感、落寞与悲凉。《高兴》记录的是刘高兴的生 存与灵魂,又是这个时代诸多农民的生存与灵魂, 写这个时代从乡村进入城市的每一个人。他们离开 故乡便开始了身体与灵魂的飘泊。贾平凹诠释的是 农民工在城市里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浪、漂泊,传 递出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的关注和思考.展 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形态 和精神困境。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反映了作家的 社会责任感,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作品思想的深沉和 作家用心写作对生活负责的艰辛。贾平凹的可贵之 处在于,他总能在社会现实的变化中发现新问题与 新题材,在艺术上加以呈现,他的立足点始终在农 村、城市的底层,并始终贴着他们的实际去写。《高 兴》体现了贾平凹对农村和农民命运的持久关注和 耐心表达,一直守住了对当下中国的关怀和忧患。 三、文学的生命是反映现实 贾平凹在接受访谈时曾动情地谈到:“现实生 活也是我在小说里一直在表现的内容,这么多年在 我的创作中,我一直在坚持描写现实社会生活,试 图反映这个时代的真正面貌。因为不管你小说怎么 写,你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面对的是中国社会的 现实大背景,作家无法回避这一点。我对这个时代 现实的立场和忧患,都体现在我的作品中了。”(《北 京工人报))2ooo一07—03)贾平凹的创作不断向生活 深处挺进,他的创作注重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 关注,对人性的探寻,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这体 现了作者的社会关怀和文化关怀。贾平凹的创作充 满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他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反映 生活和进行艺术探寻。面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和 在现代化语境下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 突,贾平凹始终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所处的 这个正在进行着历史转型的时代。文学的生命是反 映现实。文学应该为社会作记录。20世纪80年代 贾平凹从商州故土及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他的文化 之根和精神家园,安于本分承载着“以商州这块地 方,来体验、研究、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 变革,生活变化,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干世界 和人对这个大干世界的心声”【5】的社会责任,对农村 变革进行现实的思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 的创作转为主要以西京为背景描写都市生活,可以 说贾平凹90年代以后,对于现实的批判精神,也得 到充分的强化,他现实批判的内在张力构成了他主 体精神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他的创作全景式地 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乡村急剧变化的生活.并且 与时代的情绪和心理暗合得非常紧密。贾平凹坚持 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怀与思索,他的 创作呈现着作家对时代与现实的关注与深厚情感。 贾平凹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感言谈到, “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 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国,有幸 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为我提供了文字的想像.作 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将根植于大地上敏感 而忧患的心生出翅膀飞翔,能够再写出满意的作 品。”笔墨当随时代,作家是属于时代的,我们真诚 希望贾平凹感应着人民和生活的呼唤,紧扣现实和 时代的脉搏.创造出更多表现时代脉络和真正感动 人心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贾平凹.高老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57. [2]陈泽顺.贾平凹答问录fJ].文学自由谈,1996(1):83 59 【3檬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四卷[M].桂林:漓江 出版社,1999:104. [5]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M】.桂林:漓江 出版社.1993:120. [4】贾平凹.高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440. [责任编辑:于年河】 0n Jia Ping—ao’s Realistic Solicitude HUANG Xiu—-sheng Abstract:With strong citizen smndpoi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Jia Ping—ao keeps his sharp and passional eyes on China’S social reality and opening and reform.His works are filled wih tthe social moods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modem time,the people’S existence in pres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the worries nd concerns on tahe reality. Key words:social transformation;Jia Ping-ao;realistic solicitude (上接第51页) 参考窠献: 版社。2004:2. 【6】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2005:l14. 【7]王次熠.艺术学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6:70. [1】方昆.《活着》——从小说到电影【.『】.南京艺术学 院学报,2002(4):77. [2】囝晶淼.《活着》改编前后的审美意蕴解读【J].边 疆经济与文化,20o6(8):89。 【3】黄传波.从人性化到政治化——试论张艺谋电影 [8】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 社.2004. 对余华小说《活着》的几处改编[J].电影评介,2008(24): 47. [9】鲁迅.鲁迅小品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7. [4】崔君衍.我和《电影是什么》(巴赞《电影是什么》 序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6. [5】余华.《活着》中文版自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 [1O]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1987:99. [责任编辑:江清悠] Some Remarks on Playwright’s Outlook of Living QIU Mei-xuan,GAO Jie Abstract:Zhang Yimou,a famouse Chinese movie director,changed his space-time arrangement,theme,as- pects of narration and aesthetic style of creating a film after the adaptation of Yuhua’S novel Living.His change is castigated by many critics——f0r his fims do not meet lilterariness unification.The thesis is supposed to 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Zhang Yimou’S adaptation by distinguishing the communication media between movie and nov— el,manifestation modes,receptive communities. Key words:Living;adoption;aspects of narration;design of plots;comedy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