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作者:程尧晶 尹述飞 来源:《卷宗》2018年第05期
摘 要:以湖北省438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为被试,采用老年人社会支持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来探讨湖北省城乡空巢老年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家人支持与非家人均能显著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对于城市非空巢老人而言,家人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强;对于农村非空巢老人而言,非家人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强。 关键词: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城乡老人;空巢 1 引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国内老年人口数量每年持续增长,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近年来,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性评估和情感性的体验,它作为一个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生活质量[2]。
大量理论和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层面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其是子女支持[3-9]。Siedlecki等[10]也发现家庭嵌入程度以及提供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的预测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然而,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涉及个体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崔丽娟和泰茵[11]发现,养老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要与老人间的互助行为和养老院的服务质量有较大关系,而受子女支持和护工照料水平的影响较小。因此,有必要结合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环节来综合考虑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使得城乡老年人在经济水平、社会服务保障、养老观念等有着明显差异[12]。以往有大量研究发现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接受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13,14]。例如,王春颖等[13]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大多来自亲人和朋友,来源较为单一,而城市老年人拥有较高的经济水平以及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使得他们社会支持来源相对丰富,获取较为容易,那么在这种社会支持网络不均衡的情况下,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否受其影响值得探讨。
目前,我国家庭类型逐渐由联合家庭向空巢化和独居化转变,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15]。在这种家庭类型逐渐转变的趋势下,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例如,王玲凤等[16]发现空巢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少于非空巢老人,并且社会支持能够解释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29.7%的变异。可见,空巢/非空巢老年人在获得社会支持上同样存在不均衡现象,并且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法考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相关团体关心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老年人家属照料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措施。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湖北省438名来自农村、乡镇及城市社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剔除有缺失值的问卷后最终确定有效问卷共计427份,其中城市老年人共202名,其中空巢老人115名,非空巢老87名;农村老年人共225名,其中空巢老人136名,非空巢89名。非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共同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包括固定与某子女居住或轮流与子女居住,而空巢老人是指仅与配偶、其它亲戚、朋友或者是独居的老人,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2.2 测量工具
2.2.1 老年人社会支持问卷
采用自编老年人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具有两个维度,分别为家人支持与非家人支持,每个维度上被试最多可填写3名家人/非家人给予的社会支持,被试需评价每一位重要的人或组织机构是否能够提供以下支持。测试题目共四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记分法,按照老年人接受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频次,以“不能”、“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分别对应 0 ~ 4 分,将各个项目得分相加得到各问卷的总分。 2.2.2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采用Diener等人在1985年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简称SWLS)测试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本量表由五个项目组成,采用7点评分记分法,以“非常不赞同”、“不赞同”、“有点不赞同”、“不赞同也不反对”、“有点赞同”、“赞同”、“非常赞同”分别对应1 ~ 7分,五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到的总分为被试的分数,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1 2.2.3 实测过程与统计分析
问卷采用入户方式施测,测试过程使用统一指导语。测量主试由经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 3 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来源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城乡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 1。
针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2(居住地:城市/农村)×2(家庭类型:空巢/非空巢)×2(社会支持来源:家人/非家人)方差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来源的主效应显著,F(1,423)= 686.73 ,p < 0.01 ,η2 = 0.619;居住地的主效应显著,F(1,423)= 16.40 , p < 0.01,η2 = 0.037;社会支持来源和家庭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423)= 16.48 , p < 0.01,η2 = 0.037。简单效应分析发现,非空巢老人获得的家人支持显著高于空巢老人,F(1,423) = 8.16 , p < 0.01;而空巢老人获得的非家人支持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F(1,423) = 5.19 , p < 0.05。
针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2(居住地:城市/农村)×2(家庭类型:空巢/非空巢)方差分析发现,居住地主效应显著,F(1,423) = 35.668, p < 0.01 ,η2 = 0.078,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老年人。家庭类型主效应、居住地与家庭类型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 > 0.05)。
3.2 城乡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分别对城乡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来源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城市非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农村非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家人支持和非家人支持均存在显著相关。
根据表2的相关矩阵分析,以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分别以城市空巢老人、城市非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农村非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以步进的方式进入方程,探讨对各组老年人而言,家人/非家人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所示。
对于城市空巢老人,来自家人及非家人的社会支持均能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可以解释主观幸福得分的15.5%。对于城市非空巢老人而言,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中,来自家人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影响显著,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得分变异的10.3%。
对于农村非空巢老人而言,来自非家人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得分变异的20.3%。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来自家人及非家人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得分均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得分变异的17.6 %。 4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家人支持与非家人均能显著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对于城市非空巢老人而言,家人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强;对于农村非空巢老人而言,非家人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前社会支持对于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已获得学者们的广泛认可[17]。Rosow [18]研究表明,家人与非家人支持对空巢老人均有影响。Larsson 和 Silverstein [19]发现,对空巢老年人而言, 正式支持(社会公共老年服务)和非正式支持(亲人的日常照顾)的作用互不可替。可见,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非空巢老人在居住地上表现出差异,城市非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家人支持关系密切,家人给予的支持越多,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城市老年人,子女越孝顺,老人越幸福,而那些有老伴照料的老年人比没有老伴照料的老年人总体上更加幸福[20],可见家人的支持与陪伴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农村非空巢老年人,非家人的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这可能与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关。有研究发现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21],而在对老年人关于最期待的社会支持种类调查中,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期望是最大的[22]。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城市与农村社会支持网络不均衡,虽然近年来农村的社区制度管理规范化、医疗卫生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显成效,但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 5 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人支持与非家人均能显著提高空巢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对于非空巢老人而言,城市空巢老人需要更多来自家人的支持,农村非空巢老人则需要更多来自朋友、邻居、服务与医疗体系等其他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 & 党俊武. (2013).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胡军生, 肖健, & 白素英. (2005). 江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5), 342-342.
[3] 陈晓惠, & 方明. (2013). 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亲子支持的中介作用. 中国老年学, 33(23), 5980-5981
[4] 邓云龙, 阳中华, & 陈向一. (2012). 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中国老年学, 32(16), 3501-3503.
[5] 王大华, 佟雁, 周丽清, & 申继亮. (2004). 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报, 36(1), 78-82.
[6] 吴芳, & 郭艳. (2016). 有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亲子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0(11), 823-82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 吴捷. (2008).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科学, 31(4), 984-986.
[8] Deng, J., Hu, J., Wu, W., Dong, B., & Wu, H. (2010).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support, and age-related functioning among the very old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5(7), 697-703.
[9] Wang, X. (2016). Subjective well-being associated with size of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upport of elderly. J Health Psychol, 21(6), 1037.
[10] Siedlecki, K. L., Salthouse, T. A., Oishi, S., & Jeswani, S.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Ag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7(2), 561.
[11] 崔丽娟, & 泰茵. (2001). 养老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 心理科学, 24(4), 426-428.
[12] 张正军, & 刘玮. (2012).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3), 60-67.
[13] 王春颖, 刘新研, & 樊立华. (2012). 城乡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现状. 中国老年学, 32(1), 120-121.
[14] 向运华, & 姚虹. (2016). 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85-92.
[15] 李德明, 陈天勇, & 李贵芸. (200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中国老年学, 23(7), 405-407.
[16] 王玲凤, & 施跃健. (2008). 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2), 118-122.
[17] 卢慕雪, & 郭成. (201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1(2), 263-271.
[18] Rosow, I. (1970). Old People: Their Friends and Neighbor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4(1), N/A.
[19] Larsson, K., & Silverstein, M. (2004). The effects of marital and parental status on informal support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A study of older Swedes living alon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8(2), 231-24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 卫龙宝, 储雪玲, & 王恒彦. (2008).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8(6), 65-74.
[21] 方黎明. (2016).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5(1), 54-63.
[22] 陈传锋, 严建雯, Eleanor, O'Leary, & 贺豪振. (2006).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 29(1), 201-204.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尹述飞(1987-),女,讲师,主要从事老年心理学研究。 第一作者:程尧晶(1993-),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