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汝南郡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探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5年4月 第31卷第4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mM of Jiangsu Second NormM Unive ̄ity(Social Science) Apr.,2015 Vol,31 No.4 汉代汝南郡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探 方婷婷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 汉代的汝南郡,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两汉时期汝南郡的农业经 济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优越的农业生产环境、郡中人口数量达到全国前列、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陂塘水利的兴 修、粮食种植业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汝南郡;农业;人口;陂塘 [中图分类号】 17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5)04—0032—04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主要在关中和关东两个地 区,合称为中原经济区。” 但是通过对汝南郡农业 经济的研究发现,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了东汉 中后期,汝南以及其邻郡颍川、南阳地区已经成为 在今安徽省阜南县西南,因此汝水确实是淮水当 时的大支流。二是河流两岸土层深厚,耕层松软, 有机物含量高,持水保肥力强。汝南郡位于黄淮 平原西南部,包括有冲洪积平原、冲湖积平原和冲 积状带平原。三是汝南郡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与 暖温带的过渡型,四季分明,雨水、光照充足。而 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意味着经济重心已经开始 向南转移,因此对汉代汝南郡农业的研究有着重 要意义。另外目前对汝南郡农业经济的研究有陂 塘水利方面和农业发展原因等方面,但缺乏对汝 南郡农业经济状况的梳理;同时对汝南郡农业经 济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 且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 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 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在 的年平均1 oC ℃。 由于气候的温暖与湿润,带 来了降水的丰沛,使土壤与植被都处在良好的自 然循环状态。 和特殊性,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中国古代农业史的 认识。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尝试对汉代汝 南郡的农业状况进行新的探索。 一2.两汉政府对汝南郡的农业政策 西汉初期统治者轻徭薄赋,十五税一,文景之 、汉代汝南郡的农业发展环境 1.自然环境 早在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汝南就有人类 活动,这里较早地发生了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开 治时更是三十税一,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 息,汝南郡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中尤 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最快,人口也逐渐增加。汉武 始有人类定居,是先民聚居繁衍、进行经济文化活 动之中心区域之一。 两汉时期汝南郡地区的水资源很丰富,境内 帝时,郑当时为汝南太守,为官清廉,政治清明,郡 内得到一定的治理。昭帝到宣帝,汝南郡继续得 到发展。如宣帝甘露三年诏日:“乃者凤凰集新 的湖沼众多水系发达,有洪河水系、汝水水系、淮 河千流水系等。而当时的汝水与现今的汝河不 同,汝水是当时淮河的一条大支流。《水经注・淮 水注》说此水“又东至原鹿县,南人于淮”,原鹿县 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其赐汝 南太守帛百匹,新蔡长吏、三老、孝梯力田、鳏寡孤 独各有差,赐民爵二级。毋出今年租。”(《汉书・ 宣帝纪》)在封建社会里,凤凰等祥瑞之物的出现, [收稿日期】2014—12一O1 [作者简介]方婷婷,女,河南信阳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32— 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大治的象征物。 元帝时,召信臣为上蔡长,“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 ……开通沟渎,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 民得其利,蓄积有余。”(《汉书・召信臣传》)成帝 时马宫为太守,“以善政见称”(《汉书・马宫 传》)。 东汉政府定都洛阳,汝南郡处于京师洛阳的 京畿边缘地区,可谓是京师洛阳的门户,其政治地 位不言而喻。光武帝“幸汝南南顿县舍,置酒会, 赐吏人,复南顿田租岁。父老前叩头言:皇考居此 日久……愿赐复十年……帝大笑,复增一岁……” (《后汉书・光武帝纪》),汉光武帝巡幸汝南地区 时,免除当地的田租赋税,又在当地人民的请求 下,多增加了一年,间接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 展。在韩崇升任汝南太守时,明帝特意召见了他, 对他说:“汝南,心腹之地,位次京师也”L4 J,要他不 负众望,治理好这一重要的地区,可见汝南郡地位 的重要。其次是当地郡守对当地农业的推动。邓 晨人汝南太守时,“兴鸿邵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鱼稻之饶,流衍它郡……”(《后汉书・邓晨传》), 因为政绩突出,第二年的时候,邓晨被封为西华 侯。鲍昱拜汝南太守时,“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 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 田倍多,人以殷富”(《后汉书・鲍昱传》)。何敞 迁汝南太守时,“以宽和为政……以《春秋》义断 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 服……又修理鲷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吏人共刻 石,颂敞功德”(《后汉书・何敞传》)。可知何敞 为太守时,不仅以儒术管理汝南郡,为农业生产创 造安定的社会秩序;还修理鲷阳旧渠,使“垦田增 三万余顷”。这些太守的治郡措施对推动汝南郡 的农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的发展 人口是最主要的社会生产力,人口既是生产 者,又是消费者,它的生存和增殖离不开农业的发 展,因此人口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 农业的发展水平。 西汉时的汝南郡,在地理及文化意义上被汉 代人视为楚地,归于楚文化。“自淮北沛、陈、汝 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 于积聚”(《史记・货殖列传》),不过这种经济落 后的局面从西汉末年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表现在人口增长方面尤为突出。《汉书・地理志》 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汝南郡有 461587户、2596148口,户口数在所有郡县中居全 国首位。汝南与其邻郡颍川、南阳二郡的总户口 数,大致与当时司隶七郡的户口数持平。这样的 统计结果显示,至元始二年,从户口数来讲,汝南、 颍川、南阳已经成为全国另一个人口分布中 心。”_5 到了东汉时期,《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 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汝南郡的户数为 404448,人口数为2100788,其人口数和户口数比 元始二年显著减少,原因大致由于东汉时期庄园 经济发展迅速,隐匿人口的现象十分严重。汝南 郡在东汉位于京畿,是王侯的封地,有较多的地主 豪强、贵族官僚,因此汝南郡的隐匿户口现象比较 严重,漏登的人口也较多。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出 司隶所属七郡,户口数大幅度下跌,人口仅为汝、 颍、南阳三郡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说明,到东汉 中后期,汝颍南阳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 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汝土以殷”,“百 姓赖其利”,“人以殷富”,正是汝南农业经济发展 的真实写照,汝南已经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繁荣富 庶的地区。 三、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1.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 铁器为田农之本。《盐铁论・水旱》说:“农, 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铁器者,农夫 之死士也,死士用则仇雠灭,仇雠灭则田野辟,田 野辟则五谷熟”(《盐铁论・禁耕》),可以想见铁 农具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 汝南郡的西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当时的 第一大兵工厂——冶铁城,这里至今仍有全国唯 一保存的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国家级保护文物冶 铁炉,冶铁城的炼铁自春秋战国一直持续到秦统 一中国后的汉、晋、魏、三国、南北朝、隋及唐朝中 期。 汉武帝时由政府专营铁器,在铁矿的主要产 地设铁官,负责采冶矿石,铸造铁器,并运往各地 销售。《汉书・地理志》载“西平有铁官”,当时西 汉政府在汝南郡的西平设置了铁官,负责采冶矿 石,铸造铁器。在整理河南上蔡县卧龙岗西汉墓 群时发现了7件铁器,器形有鍪、痞、矛、刀、削、镞 等。 另河南上蔡县发现了西汉时的铁锸。[8 1975 年1月信阳地区发现了汉代采矿遗迹,并在矿洞内 发现l件铁斧,遗址上也曾发现过铁箭头、铁犁桦、 铁锤、石磨等。 2001年3月对正阳县李冢汉墓群 5号和6号墓进行了发掘。在5号墓发现了5件 铁器,有刀、斧、灯;在6号墓发现了12件铁器,有 一33— 铁剑、铁削、铁炉、棺钉等。[1o] 提供耕牛,汝南郡在当时归属豫州,当地的贫民当 2.牛耕的推广 然也是东汉政府“为雇犁牛直”的对象,这为牛耕 西汉时期,耕牛是受法律保护的。《淮南子・ 技术在汝南郡的推广提供了切实保证。 说山iJ,1):“杀牛,必亡之数。”高诱注云:“牛者所以 四、水利工程的兴建 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牛者 汝南郡处于南北方交汇地带,虽降水比较丰 诛,故日必亡之数。”_2 可见,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的 沛,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因此兴修水利.进行蓄 作用,为了促进牲畜繁殖,汉政府下令保护耕牛, 水灌溉,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两汉时期,汝南人 私自杀牛、盗牛者受重刑。到汉武帝年问,随着耕 民十分重视蓄水,修建了大量的陂塘。据《水经 牛数量的增多,牛耕技术在中原地区逐渐推广开 注》载,汉时淮河北部地区有90余处陂塘,其中尤 来,汝南郡位于中原地区的南端,自西汉以来,这 以汝水两岸为多,有37处,“津渠交络,枝布川 里已是牛耕技术的使用地区。 隰”,“汝南、九江引淮……皆穿渠为溉田,各万 到东汉时,社会继续发展,耕牛也有增加,据 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水经注・ 《后汉书・黄宪列传》载,黄宪是汝南慎阳人,“世 汝水》)。所谓“引淮”,自然也就包括了对淮河各 贫贱,父为牛医”(《后汉书・黄宪列传》),在当时 支流,如汝水、凉水(今洪河)的开发利用在内。另 的汝南已经有专门为牛看病的兽医,可以据此推 外,西汉曾在汝南郡设富波(波同陂)县,《水经・ 断,当时汝南民间养牛已经相当普遍,牛耕在这里 淮水注》说富陂县的得名,就是因为用于农业灌溉 已经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出现天灾时,政府还为 的陂塘众多,“多陂塘以溉稻,故日富陂县也”(《水 贫苦农民雇牛,《后汉书・和帝纪》载:和帝永元十 经注・淮水》)。由此可见当时汝南郡的陂塘水利 六年,兖、豫、徐、冀四州比年雨水增多,乃“遣三府 事业的发达程度。综览史料、地方志,汝南郡在汉 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后汉 代存在的陂塘水利,可归类如下(见表1) : 书・和帝纪》)。政府为兖、豫、徐、冀四州的贫民 表1汉代汝南郡的陂塘水利 这些水利工程形成了相当密集的水利灌溉系 传》),这些记载都描写了当时汝南郡的水稻种植 统,使汝南成为当时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情况。而且水稻的产量比小麦高,贾让:“故种禾 五、粮食种植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汉书・沟 1.粮食种植业的发展 洫志》)即水稻产量是小麦产量的5—10倍。汉成 帝时期的农学家汜胜之,在他所著的《汜胜之书》 通过对位于驻马店的上坡遗址进行的考古发 中详细记载了种稻的过程,“种稻,春冻解,耕反其 掘,发现了水稻和黍、豆的遗存 ,表明在夏代,这 土”,先疏松土壤,便于稻种发芽生长;“三月种栽 一带的人们就因地制宜地在滨水湿地栽培水稻, 稻,四月种林稻……五月,……是月也,可别稻 在丘陵旱地种植黍和大豆,当时就已经是重要的 ……”_1 ,三月开始种稻,汉代种稻已采取撒播,至 稻黍混作区。 五月稻秧长到一定程度,即移栽至别的农田。这 水源丰富的汝南地区适宜种稻。汉政府在汝 种情形与今天淮南一带种稻几无区别,这表明当 南又修建了大量的陂塘,“多陂塘以溉稻”,“汝土 时的稻作种植技术已相当高。同时书中还有关于 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后汉书・邓晨 稻田除草技术的记载;关于水稻选种技术的记载 一34一 等。这些记载证明了当时水稻种植的发达,同时 也看出当时汝南郡水稻种植的发达技术。 汝南郡在两汉时,也种植豆和芋。西汉成帝 时,翟方进上奏毁了鸿隙陂,到了王莽时期汝南地 区时常干旱,郡中人都追怨翟方进,童谣日:“坏陂 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汉书・翟方进 传》)师古注日:“言田无灌溉,不生粳稻。”表明该 地区是一直种植水稻的,但阪坏之后,水利灌溉不 力,就改种旱作豆和芋。 2.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两汉时汝南郡不但有发达的粮食种植业,也 有家庭养殖、果蔬栽培等多种经济形式,使其产业 结构更加丰富完整。《后汉书・周燮列传》记:周 燮,汝南安城人,“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 ……非身所耕渔则不食”(《后汉书-周燮列 传》)。山坡陂田应是水稻田,陂池养鱼,在汝南地 区养鱼种稻,颇具有新的特色。另外从出土的画 像石刻、陶塑动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家庭养殖动物 有猪、牛、羊、狗、兔、鸡、鸭、鸡、鸟、鳖、鱼等。 汝南地区的果蔬栽培。太史公说“安邑千树 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千畦姜 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史记・货殖列传》), 说明果蔬价值的高,地位的重要。1977年,在发掘 位于阜阳市的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时,发现了一 些葫芦、麻和甜瓜的种子¨ ,说明这些作物在汉代 的汝南就有栽种。 不仅仅是蔬菜,还有其他的果实也可以被用 来作为粮食的替代品,桑树就是其中的一种。桑 叶是养蚕的必需之物,而桑椹是重要的食品,“椹 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 ,可见 桑树的重要性。所以从普通百姓到地方官员,从 田间地头到房前屋后,栽种桑树非常普遍。“汝南 尹昆为汝阴功曹。令新到官,问日:‘园中有桑,以 饭蚕何如?” 此外,桃、李、枣等水果也是老百姓 种植的果树,“汝南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 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溉 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 。当时在地里面可以 随处捡到李核,随处见到桑树,并可以随手将李核 扔进已经中空的桑树中,可见这里民间栽种桑、李 等树木非常普遍。 汝南郡因为其位于南北交接地带的地理位 置,使得南方的农作物和北方的旱作物都能在汝 南生长良好。从人口来说,西汉时期汝南郡的人 口总数在103个郡县中占居首位,东汉时期汝南郡 的人口总数也仅次于邻郡南阳郡,居于第二位。 这些人口统计数字也反映了其农业经济的发达状 况。汝南郡的铁资源丰富并且开发较早,汉武帝。 时在此地设置了铁官,铁农具的制造和使用更加 推进了其农业的开发,牛医在汝南的出现反映出 汝南牛耕使用的普及。大量陂塘水利设施的修 建,使得两汉时期汝南的农业得到巨大的发展。 据此可以看出,经过两汉以来的发展,汝南及其附 近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另一个经济重心。 [参考文献] [1]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6. [2]孔昭宸,刘长江.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与原始农 业[J].中原文物,2003(2). [3]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考古学报,1972(1). [4]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 [5]刘蓉.党锢源起汝南的历史原因探析[J].青海社 会科学,2009(4). [6]王廷军,谢文华.棠溪:中国古代第一冶铁兵工重 镇考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2). [7]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河南上蔡县卧龙岗战 国西汉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5(1). [8]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 计与初步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1(3). [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毛集古矿冶遗址调查简 报[J].华夏考古,1988(4). [10]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正阳李冢汉墓发掘简 报[J].中原文物,2002(5). [11]陈广忠.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 局,2012. [12]徐海亮.汝南陂塘水利的衰败[J].河南水利与南 水北调,2008(9). [13]魏兴涛,孔昭宸,余新红.河南西平上坡遗址植物 遗存试探[J].华夏考古,2007(3). [14]万国鼎.汜胜之书辑释[M].北京:中华书 局,1957. , [15]王襄天,韩自强.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 简报[J].文物,1978(8)。 [16]贾思勰.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中华书 局,2009. [17]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 局,1981. (责任编辑光翟) 一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