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公路交通发展浅析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徐州市公路交通的发展现状,通过现状分析,找出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目标,最终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公路交通;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支撑载体,在整个社会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公路交通作为最广泛、最基本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整个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人到物、门到门位移过程中唯一不可缺少的运输方式。
1 徐州市公路交通发展取得的成绩 1.1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6175公里,全社会公路网面积密度为143.7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6.9公里/万人。全市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布局完善、普通干线结构优化、农村公路通达成网”的发展目标,市域范围内公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外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
1.2 养护水平持续提升。徐州市始终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市公路养护事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至“十一五”末,全市公路养护里程达14965公里,辖区内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平均优良路率提高到98.1%,公路小修维修机械作业率、一级公路机械化保洁率达到90%以上,养护水平和效率明显提升。
1.3 行业管理更趋合理高效。建设管理持续创新,在源头管理上,推行了工程建设管理的“四个统一”;养护管理更加完善,大中修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小修保养实行市域范围内的招投标;路政管理规范高效,基本形成了“服务管理并重、条块结合、各级重视、全民参与”的路政管理格局;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市高标准建成了“一个中心、七个基地”。
1.4 出行服务更加多样化。路网调度指挥体系不断完善。整合多部门为一体,更快更好服务于日常道路的维修和管理,保障道路的通畅。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重新制作了“徐州公路”外部门户网站,网站内容包括“建、养、管、征、创”等方面的业务内容。稳步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建设,初步实现了高速公路服务理念向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延伸。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干线公路功能层级结构不尽合理,跨区域一体化公路网络有待完善。与发达地区相比,徐州现有干线公路网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二是服务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集散公路体系有待强化。随着铁路、水运和航空的跨越式发展,未来将有大量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及交通物流点需要公路连接,提供集散服务;三是农村公路技术标准有待提高,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随着近几年农村公路的深入发展,徐州市农村公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2.2 公路养护方面
一是养护科学决策仍有待改进。全省公路养护决策系统的平台虽已建立,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还需提高,平台决策结果的落实尚缺乏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二是公路养护机械结构不尽合理。在养护机械的配备方面,除少数小修保
养机械数量较为充足外,其他设备配置数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工区发展仍需加快。徐州地区养护工区服务范围尚不能满足公路养护需求,工区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工区的机械设备老化现象较为明显,工区之间尚缺乏协同合作的机制支持。
2.3 行业监管方面
一是工程建设监管有待突破。近年来徐州干线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多样化发展,迫切需要公路管理部门转变管理思路,在工程建设管理做出新的突破;二是农村公路养护考核监管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全市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尚未统一和规范,农村公路资金使用的监管理体系急待建立。三是收费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区域路网的完善特别是收费公路平行道路的建设,现有收费站的绕逃现象严重,迫切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保障收费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信息化方面
一是公路信息化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公路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大量有用信息资源和应用成果被积淀,制约了公路部门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管和应急指挥;二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一体化统筹建设,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机制尚不够健全,尤其是业务流程下的跨部门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3 “十二五”发展目标
3.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到2015年,基本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内畅外捷、能力充分”的公路网络,全社会公路总里程达16587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4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实现“2013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班车,2015年实现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0%”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3.2 公路养护方面
到2015年,徐州公路养护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发展目标,每年普通国省道大修工程实施规模不低于列养里程的5%,中修工程不低于8%。消除公路安全隐患,国省道安保工程隐患处置率达到100%,危桥当年处治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危桥数量逐年下降,公路养护技术含量和专业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3.3 行业管理方面
到2015年,实现“职能明确、权责一致、办事规范高效”的新型公路管理体制,公路行业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程度提升;路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收费管理进一步完善;公路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公路品牌建设和行业宣传工作加快推进;下属公路工程公司实现良性发展。
3.4 信息化方面
至2015年,数字化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公路监测感知信息网络骨架体系,高速公路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60%,重要路段和桥梁重要部位的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公路巡查(包括路政、养护、工程)车辆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4 保障措施 4.1 提升理念引领公路发展。发展理念是引领公路行业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不断提升理念,才能使各项工作更加积极
有效的开展。一是注重“民生公路”理念;二是落实“绿色公路”理念;三是强化“科技公路”理念;四是倡导“平安公路”理念。
4.2 政策创新推动公路发展。资金、用地是公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路建设用地和建养资金需求总量巨大,需要全方位、精细化开展工作多方协调,保障公路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稳定资金渠道。二是积极争取各种补助资金。三是探索公路发展与土地统筹发展的机制。四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4.3 依法治路保障公路发展。依法治路,是新时期公路管理工作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是改进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谋求公路交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规范基础制度建设。二是有效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开展内部法制教育。
4.4 科学规划引导公路发展。强调“规划为龙头”的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对发展的引导作用,保障公路行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一是加强规划的管理工作。二是开展完成一批重要的规划研究工作。三是统筹规划道路与公交站点、照明管线等同步建设。
4.5 扩大宣传支撑公路发展。加强公路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推动和促进公路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创新机制,完善宣传工作制度。二是强化内部宣传工作,树立先进典型。三是围绕中心工作,舆论先行开道。
5 结语
本文是在公路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我市公路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和对策完善,对未来公路建设、养护、行业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能够有效指导我市公路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一誉.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浅析[J].山西建筑,2009(34). [2]傅莉萍.乡村公路规划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390-3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