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达宇 江彦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2期
毕达宇1,2 江 彦1,2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在统计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学术论文时间分布、主题分布的基础上,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信用评价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及信用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并对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用管理述评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2.001
近十多年来,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领域的文献统计和内容梳理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为开展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借鉴,以便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的发展。
1 研究成果分布
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方式为以“电子商务(网络商务、网络交易、在线交易)”与“信用(信任、诚信、信誉)管理”等检索词组配进行篇名检索,检索到426篇与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相关的文献。
1.1 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
我国学者对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的研究始于2001年。2001年至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相关论文的年代分布如表1所示。
1.2 研究成果的主题分布
我们将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划分为四个主题,即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管理以及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管理。研究成果的主题分布如表2所示。
2 研究内容综述
2.1 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研究主要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总论、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技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涉及信用信息基本理论、信用与信息的关系等方面。齐志认为信用信息是指信用交易主体在交易活动中产生的、与信用行为有关的记录。荣冶等认为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包括信用主体的基本信息,交易中的信用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杨艳等对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如下特征:信用主体的特殊性;信用档案的数字化特性;征信数据的时效性;信用信息的片面性。董志等认为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导致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静一等认为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信息的非对称性、获取信息能力的非对称性和身份信息的非对称等是造成网络交易中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2)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总论。主要涉及信息管理基本理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服务体系等内容。杨艳等认为,电子商务需要信用信息服务的支持,信用信息服务也很可能最先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并体现其价值。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主体是信用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客体是信用信息服务的对象。信用信息主体决定着客体能够获得的信用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信用信息客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服务主体对其服务做出改进和调整。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由信用信息采集系统、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信用信息分析系统、信用信息服务及管理系统等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虚拟终端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交换、信用信息服务及管理、信用站点的Web应用。刘玉霞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有政府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两种,主要包括规范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3)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技术方法。主要涉及电子商务信用信息采集、组织、分析以及提供利用四个环节。方楚露等认为采用公共征信模式采集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利用EDI中心已有的交易表并添加一定数量的字段采集电子商务信用数据。冯艳认为可采用XML数据格式,从异构数据库源系统中提取信用数据,转化为标准的XML数据传输,经解析、验证,导入到目的数据库中。王静等认为基于开放数据仓的OAI-PMH元数据获取协议的网络通讯协议采用Internet和元数据两种技术,平衡了整合电子商务异构资源和异构系统的功能实现与整合难度之间的矛盾。并且运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自动发现系统访问模式和用户行为模式,从而进行预测分析,如通过评价用户浏览某一信息资源所花费的时间来判断用户感兴趣的资源。刘玉霞认为不同服务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内容有所差异。许琼来认为ebX
ML注册库提供了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信用信息共享能力,能够促进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具有极强互操作能力的电子商务服务及组件,并可实现在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无缝集成。
2.2 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管理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指标、模型、方法等方面对电子商务的信用评价进行研究。
(1)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指标研究。田双领提出三个信用评分指数:用户初始信用评分、近期信用评分和历史信用评价。谭春辉和赵丹根据影响客户对企业网站信任度评估的因素,将评价指标注分为三个一级指标:网站结构信任度、网站服务信任度、网络营销信任度。于兆吉等针对电子商务这一特殊交易环境中存在的信誉问题,以卖方行为造成的影响作为独特视角对电子商务在线信誉评价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欺诈、服务、产品、交易四个方面建立了由14个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研究。张韵君、陈伟基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整个交易的感知,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在计算信用度时,对受信方的近期信用、信用度高的授信方、实际交易金额大的交易给予更高的权重。胡伟雄从卖家、网站、外部环境、网上信任等方面构建信任度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网上信任的因素作为输入,将信任度综合得分作为输出,然后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从买家的角度构建一个C2C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模型。李薇、付琴琴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中多为单边信用评定的缺陷,构建了双向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对买卖双方同时进行电子商务信用分析。武利红提出了一个多等级、多因素、多种计分方法的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
(3)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研究。池金玲通过在评价时增加信用评价等级、提高评价率、信用计算中增加评价因子、交易金额因子及所占的权重的方法提高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体现时间在信用价值中的作用。马艳丽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信用评价模型对卖家信用等级进行客观的预测。王传美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原理构建了消费者网上信任度指数评估模型。陈锦言等提出了基于聚类的P2P电子商务信誉评价算法。胡伟雄等对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评述,分析其优缺点,给出了选取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方法的建议。
2.3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形成机制和风险防范两个方面。
(1)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研究。孙祥等探讨了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感知的风险来源结构,以及这些风险来源对消费者认知风险的影响。况湘玲、黄光球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论和博弈论分别分析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和过程,认为信息不对称性是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产生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周庆山、周城雄介绍了目前国内的支付体系和B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从交易的信用风险角度分析了我国B2C电子商务支付现状的成因。曾勇运用信息博弈论模型研究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魏明侠揭示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翟春娟分析了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在完全信息以及不完全信息这两种情况下,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识别出影响信用风险发生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贴现因子以及声誉等因素会影响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并且与其存在反向相关关系。
(2)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防范研究。王明春等构造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粗糙集的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余乐安构建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的最小二乘近似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提出了不同的预警管理对策。杨晓梅等针对C2C电
子商务网站的各类信用风险问题,从消费者、C2C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方面探讨应对网络购物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李民阐述了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表现,提出了防范信用风险的办法。张庆环[认为信用风险规避策略应包括提供在线信用风险避减服务、保全网络数据服务、网上合同履行的提存服务、网络公证认证服务等。王剑从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依其主体和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别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并且总结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对策。
2.4 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管理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管理研究总体分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总体管理、电子商务信用制度环境管理、电子商务信用文化环境管理三个方面。
(1)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总体管理。李保林和杨丽华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信用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论述了如何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着手建立信用体系以消除或减弱这种不确定性,提出了新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建设框架。杜晓静,沈占波认为应从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法制建设、完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商务认证制度、普及信用教育等方面入手改善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环境。姚丽丽认为创造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应当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和培育信用中介组织、健全信用规则等方面入手。
(2)电子商务信用制度环境管理。肖文海认为我国目前商业信用程度较低,国民法律意识薄弱,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商业向网上交易的迁移较为缓慢,不利于电子商务发展,这就要求我国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尤其是要形成一种主要依赖法律而不是人格化社会网络从事生意的社会氛围。李召敏,宋光兴认为制度对于约束企业行为,培养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信息传播速度越快,这种作用越明显。换句话说,制度的约束力和制度的保障效率在促进交易信任方面具有替代性。
(3)电子商务信用文化环境管理。蒋宏大认为网络独有的文化环境容易导致电子商务诚信危机。一方面,网络匿名行为导致网络诚信缺失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容易导致道德冷漠。因此他提出从两个方面治理电子商务信用文化环境:①应当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拓展网络维权救济渠道。②树立现代商业诚信资本理念,培养网络诚信文化,加强电子商务伦理道德教育,提升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形成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消费习惯。刘春元认为商业伦理道德建设要注重道德教化,强化监督,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弘扬诚信道德观念,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他还认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应讲究施教方式,应当将理论教育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3 研究评述
(1)在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方面,从宏观上对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研究较多,而对信用信息采集、组织、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却较少。学者们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何更好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对电子商务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成为了学者们主要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便成为了首要问题。
(2)我国对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评价指标、方法以及模型的建立,缺乏对信用识别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且对方法及模型的优化研究深度不够。一是对于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的研究较为普遍和深入,但是信用评价体系设计过于简单,指标体系的层次较少,指标内容往往不够深入。二是信用评价对已产生的信用度仅呈现静态分布,缺乏动态跟踪分析。三是虽然学者们多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于电子商务信用的评价进行研究,但由于所
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多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较少,评价结果仍较大程度的受主观因素影响。
(3)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和防范措施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产生与传播机制、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规避策略和风险处理措施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从经济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产生机制、强调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在电子商务信用机制中的重要性较多,很少考虑其他重要因素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影响;定性分析是主要研究方法,定量方法应用较少。
(4)在电子商务信用环境建管理方面,学者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鲜见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治理措施与优化对策。对电子商务信用环境治理与优化研究涉及不多,尚未提出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治理措施与优化对策。国内的研究仍局限于从社会信用体系和政府管理机制方面研究电子商务信用环境建设和管理机制,忽略了网络环境因素和社会伦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研究的针对性较弱。
参考文献
1 齐志.基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荣冶等.C2C电子商务视角下自然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及其保障制度研究[J].征信,2010(3)
3 杨艳.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信用档案构建分析[J].兰台世界,2011(2)
(责任编辑 吴 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