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俗音乐极端媚俗性的批判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宣 对通俗音乐极端媚俗性的批判 圄熊 鸯 内容摘要:本文描述了通俗音乐的起源,讨论了通俗音乐媚俗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并提出 了对通俗音乐极端媚俗性的批判观点。 关键词:通俗音乐媚俗性批判 一.概述 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 通俗音乐题材比较平民化, 首先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 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 大多取材于日常现实生活,以描 重要性。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 于流传、拥有众多听众的音乐l1I。 写爱情内容居多,也涉及伦理道 方面,同时它包含着丰富的横向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它并不局限 德、人生理想、思乡惜别以及社会 学科知识,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 于专业人士的参与,也不局限于 讽刺等内容。歌词用语具有生活 统一,具有辅助、促进德、智、体、 地域,那种把通俗音乐看作单纯 化、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孔 美协调发展的功能,在提高人的 适应市侩艺术文化需求的音乐类 子对古代各地流传下来的诗歌, 整体素质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 型的看法是不准确的。通俗音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代的地位。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人 与流行音乐既有统一又有区别。 之音”,《韶》《武》《雅》《颂》等音乐 们认识世界通过两条途径,一是 大多数人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 就是孔子认为的当时的主旋律, 科学的,一是艺术的。艺术教育既 通俗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其实这 《韶》是舜乐,《武》是武王乐.而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也 种理解是不对的。在当今社会传 《雅》《颂》则是贵族创作和宗庙祭 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很多著 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通俗 祀的严肃音乐[21。这些音乐能够生 名的自然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都 音乐通过各种途径快速传播,正 动地体现时代气息,贴近社会生 曾经从音乐中获得灵感。音乐教 是这种迅速传播赋予了通俗音乐 活,展现丰富的大众情感,表现手 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 流行性特征。在这种背景下。用 法自由而富于变化。尽管从接受 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其音乐修 “流行音乐”称呼通俗音乐才具有 难易程度的角度来说,通俗音乐 养,还要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人 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是有相当合 有一定的优点,但较之交响乐之 们的情感,培养大众良好的品德。 理性的。我们可以在一些时候用 类的严肃音乐,几乎可以用“简 总之,音乐教育要使人们既“修 流行音乐来代替通俗音乐,但却 单”一词来概括通俗音乐的音乐 业”,又“进德”,进而使音乐爱好 不能混淆它与通俗音乐概念范畴 结构。正是这种节奏明快但力度 者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的差别。通俗音乐的范畴比流行 变化幅度小、速度相对适中、音域 二.通俗音乐的起源 音乐大的多,它可以包含流行音 较窄的特点使得通俗音乐极为适 通俗音乐主要起源于西方, 乐、民间音乐等。可以说流行音乐 合未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普通群 在西方被称为popular music。有 就是通俗音乐,但反过来说就大 众演唱。但也正是这种“简单”使 学者给它的定义为“一般主要指 相径庭了。 得普通群众慢慢陷入错误的自信 19世纪下半叶至2O世纪,在欧美 三.通俗音乐媚俗性产生的原 心中无法自拔,难以甚至懒得去 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 因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欣赏高难度的传统经典音乐作品 学教育 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正如支持 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一心理学家所 做的一门著名心理试验所揭示的 那样,盲目地向人们灌输自信只会 已故音乐家们,甚至是对音乐本 身的亵渎!而我们作为这种艺术 渣滓的受害者,难免会于耳濡目 之间的距离。而她的突出贡献则 在于对通俗音乐品位的提升以及 对经典音乐听众群的扩大化—— 染之中养成急功近利、动辄大动 肝火的急躁性情,从而沦为国家 与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正 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样。 信不信 你,我初次邂逅鲍罗汀 的《伊格尔王》主旋律竟是在布莱 使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逐渐 变得傲慢无知;而强调挑战的勇气 曼的歌剧《天堂里的陌生人 (Stranger in Paradise)》当中。 四.结束语 和努力的过程会使人于不知不觉 中成长。从这一角度来讲,现代通 俗音乐故意迎合大众的做法对听 也许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如 果我们着意关注当今社会人们所 随着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大众 众们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需 要通过鉴赏高技术含量的音乐来 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的广大学生 来说,更是有弊无利日 从表现形式来说,当今的通 俗音乐是比较新潮的,一般有着 强烈的视听效果,并具有相当的 感染力和宣泄性。比如说,每逢港 台明星开个唱,时尚的服饰、时髦 的化妆、融人先进科技的舞台设 计和灯光效果、华丽的音响效果 等往往喧宾夺主,成为干扰因素 取代了主角音乐而强烈地吸引着 人们的注意力。追根溯源,现代通 俗音乐日益见涨的娱乐性和功利 性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加快所掀起的消费经济热潮。 社会的El趋物质化逐渐从艺术创 作当中得以反映,“拜金主义”、商 业炒作等功利性因素的猖獗不禁 使得通俗音乐自身的艺术价值逐 步降低。‘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竟成 为现代通俗音乐的主线贯穿始 终,极大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听 众。加之通俗作曲/词家为了迎合 一部分人的庸俗的、唯我的价值 观、人生观,满足部分人的低级趣 味,将一些糟粕的不良生活内容 揉和进乐曲的创作当中,从而产 生了诸如《老鼠爱大米》、《香水有 毒》、《狼爱上羊》、《那一夜》、《求 佛》等琅琅上口却低俗无比的网 络音乐。有些哗众取宠的歌词几 乎恶俗到了教唆听众犯罪的地 步。这种不负责任的、只顾短期效 益不顾艺术道德的创作简直是对 普遍接受的音乐教育模式便不难 发现数年来,我们的社会风气一 直都在以一种“抄近路”的姿态纵 容学校向我们教授一门“雅俗共 赏”、鱼龙混杂的音乐艺术。大凡 高校,很少有人会以一副对待航 天科学的态度去为学生分析高雅 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区别,更不会 有人去向学生强调稚俗不分所带 来的恶果。在学习“音乐鉴赏”这 门课之前我还自诩为同龄人当中 的“经典音乐专家”,可是等到这 门课结束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无知 其实跟那些通俗音乐“粉丝”没有 本质区别——想想就不寒而栗。 要知道我们80后所面临的欣赏 “偏科”问题所可能导致的可怕后 果远不止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我 们面临着更可怕的威胁,那就是 判断缺失,美丑不分。 通俗音乐固然有其媚俗的一 面,但毕竟它拥有最庞大的听众 群,是音乐同大众牵手的最理想 途径。我们只须以一种鲍罗汀式 的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通俗音 乐,保证其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姿 态发展,“通俗”也许会成为另一 种“高雅”的代名词。具有媚俗性 通俗音乐曲目,是因为那些曲子 的音乐被歌词污染了——我倒是 觉得英国歌剧艺术家莎拉・布莱 曼(Sarah Brightman)对经典音乐 的通俗化演绎非但没有将音乐媚 俗化,甚至将普通大众眼中的“阳 春白雪”变成了一门触手可及的 艺术,从而拉近了艺术与欣赏者 化,通俗音乐的生命力日益强大, 很多经典音乐也是通俗音乐长期 发展升华而形成的 应该看到通 俗音乐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它贴 近时代反应社会生活的敏锐性, 它表现形式的明快性、单纯性和 风格的多样性,往往是严肃音乐、 高雅音乐、主旋律音乐所不能及 的 。但是通俗音乐领域确实存在 着鱼龙混杂的情况,无论从思想 性、艺术性、艺术生命力来看,都 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引导、提 高、改造。应该看到,高雅音乐和 通俗音乐并无严格的界限,我们 不要人为地严“雅俗之防”,而是 要坚持分析的态度,实事求是的 态度,对优秀的通俗音乐大力弘 扬,对健康的通俗音乐大力支持, 对落后的通俗语音乐加以改造, 对腐朽颓废的通俗音乐加以抵制 和批判。@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 话》,李诗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7月版。 [2]《音乐与人生:从孔子的音乐观说 起》,周菁葆著,载《中国艺术报》,2005年3 月4日。 [3]《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 吴跃跃著,湖南教育出版社,l999年4月 鞭 [4]《中国古代音乐电稿f上册)》,杨荫 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8月版。 熊莺,女.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部外国 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院英语系2009 ̄研究 生,从事英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