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一讲 夏以前的历史传说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根据古史记载,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我国中原地区结束了原始社会时期,建立起由世袭王朝统计的社会。最初实行这种统治的王朝是夏王朝。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测年,夏朝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这也是我国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建立国家的起始之年。

不过,按照古史传说,在夏以前,我国还经历过一段由五帝统治的历史。为了讲清楚夏的历史,我们还必须从五帝的传说讲起。

一般历史书籍习惯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5000年的文明史,即是从传说的五帝时代开始的。

“五帝”,指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五位帝王,“五帝”到底指那五人,文献记载并不一致:

①《大戴礼记》中《五帝德》、《帝系姓》: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②《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宓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及《三统历》亦承此说。

③《吕氏春秋·十二纪》: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

在中国古史系统中,自颛顼以下的各位帝王都是皇帝的子孙后代。其中帝颛顼是皇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另一个儿子玄囂的孙子。帝喾所娶陈峰氏生下的儿子即是帝

尧,帝舜则是颛顼的六世孙。《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还说,先秦时期所有帝王全是黄帝一人繁衍夏来的。

根据《史记记载》,尧、舜、禹的家谱分别为:

尧: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尧

舜: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禹: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上述说法显然有些不合乎逻辑,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指出“我国历史开始的时候,种族是复杂的,非单纯的。”

无论把五帝说成古代一统国家的君主,还是把他们编制进一个血缘谱系,都应出自后世人们的构拟,是以后中原各古老部族日渐融合暨华夏一统国家出现趋势日益明显在人们意识中的反应。

然而,尽管有这些人为构拟的痕迹,我们相信有关五帝及其他一些古史人物传说仍有相当可信的成分,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反应出夏代以前我国即将进入文明之前那个时代的史迹。

如果我们按照那个时代的性质,将五帝看作上古氏族部落或部族①集团的首领,五帝的传说或许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里的部族,是对古代氏族部落的泛称,《辽史》“部落曰部,氏族曰族”,指民族形成以前的人们的血缘团体。

根据诸多文献记载,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多“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万”言其多。这些成千上万的“邦”或“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些氏族或部落。故文献或称这些“邦”、“国”为“某某氏”,诸如少典氏、共工氏、祝融氏、少昊氏、太昊氏等,即使黄帝,亦称“黄帝氏”,颛顼称作颛顼氏或高阳氏,帝喾称作高辛氏,尧、舜则称其出自有虞氏。“氏”或称作“族”,左传《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

正因为如此学者往往把这些“邦”、“国”笼统称作“族邦”。这些族邦实际上都是各地土生土长的血缘亲属组织,恩格斯称作“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族邦的规模可大可小,古文献常有“小大邦”的称呼,但总体来说,一个族邦的规模不会过大,大了就会分裂出新的族邦。

各族邦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冲突,这使得具有近亲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族邦为了共同利益往往结成更大的部族集团,集团的首领负责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和协调部族成员共同关心的事物。传说中的五帝,应当就是这样一些部族集团的首领。除了五帝之外,这个时期还涌现出其他一些同样注明的部族集团首领,如炎帝、太昊、少昊和蚩尤、共工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主角,那个时代的英雄。当然部族集团的首领不同于以后具有专制权力的帝王,因为他们的职务还没有世袭,还没有出现他们以及他们家族的权力凌驾于所有族邦之上的情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