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城市规划
摘要:伦敦作为世界级大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可作为城市规划典例供如今探讨,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伦敦城市发展状况及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内容,影响以及问题等等。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规划;交通;布局;改建;影响;
伦敦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通的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市城外的12个市区,称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
历史上伦敦曾是罗马帝国的巡省,其建筑风格首先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此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伦敦进入现代城市的转折点;第三,伦敦是一个岛国城市,而非大陆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全球视野,因此它比大陆城市还要开放;第四,伦敦的建筑特色还打上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烙印。
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我觉得这种规划理念恰恰是我们当今的城市规划所需要的。
大伦敦地区城市规划:
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大伦敦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大伦敦规划的功能分区图)
在交通规划方面伦敦铁路枢纽被简化到四个大车站,并用地铁联结起来,对街道网也进行了改造,并补充了3条新环形路。阿伯克隆比在详细研究了伦敦原有的规划和建筑之后,设计了十分好用的功能分区图,并以此成功地选定了两条径向的干道:第一条是从西
北向东南,经过瓦特卢大桥铺设的;第二条沿泰晤士河北岸铺设。
伦敦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在建设有大量珍贵房屋(即历史遗留的宝贵建筑)的大城市中,规划设计采用了地下通道的方式,以保留其原来所呈现出的街景。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阿伯克隆比推进了1929年在伦敦规划中所采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将伦敦的公园绿岛联成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
大伦敦规划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于相关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从今天的发展情况看,伦敦由1951年的820万人口减少到目前的660万人口,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郊区化过程推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伦敦规划的思想及其提出的措施,是使其成为成功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大伦敦规划吸收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中的许多精髓,提出的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为后来许多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东京、韩国汉城等城市所效仿,但是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没有成功的再现“大伦敦
规划的辉煌”。分析其具体原因,除了严格立法以外,城市化的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所有这些大伦敦规划方案后成功的保障因素都没有被那些模仿城市所关注或获得充分的提供。
大伦敦的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后来的实践发现,大伦敦规划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新城人口大部分来自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等。
后期规划 :
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19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建设8个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毫无疑问的,在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的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由单一核心的同心圆模式所以引发的问题逐渐被相关的规划部门和专家重视起来,因此,19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中,该规划就试图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现代规划 :
1992年,伦敦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了伦敦战略规划白皮书,突出体现了四点指导思想:第一,重视经济的重新振兴;第二,强化交通与开发方向的关联性;第三,重视构筑更有
活力的都市结构;第四,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1994年该委员会又发表了新的伦敦战略规划建议书,其基本前提是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另外也明确指出伦敦大都市圈和东南部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关于城市结构的组织和发展,在保持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该建议书强化了城市中心的重振,城市间网络的联系以及绿化带和河流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在1994年规划中,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明确了伦敦都市圈和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
1997年,民间规划组织“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表了为大伦敦做的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涵盖伦敦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的发展,目标旨在确定伦敦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规划提出了四重目标组成的指导思想,包括强大的经济、高水准的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所有人提供机遇。这次规划对环境给予了较高关注,除大气、水体、噪声等问题外,还包含了对一些重要空间要素的整治,如开放公园、广场绿带、泰晤士河、历史遗产等地的空间、街道和广场,改善交通方式和建设便捷的交通廊道。
结语:
从大伦敦地区的规划发展中,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前后历经50年,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的启示:
工业革命最早起源于英国,民主政治是工业革命的催生剂,科学革命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科学革命不仅体现在科学体系、技术发明、哲学体系等方面,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这场金融革命为创新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也使城市得以发展顺利。
伦敦的城市圈雏形最早形成于1800年,但“巴罗委员会”规划的4个同心圈为伦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规划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对控制伦敦市
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杂乱的城市环境起了较大的作用,经过1960年代的调整,直到1971年形成的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说明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121-1
王丹丹
201264501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