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岩
土工程勘
察报
勘察编号: K1308-531 证书编号: 010083—kj
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零一三年九月
告
勘察单位: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勘察证书:建设部颁发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 证书编号:010083-kj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勘察编号:K1308-531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项目负责人: 黄世刚 报告编写人: 汪 召 报告校核: 张建成 报告审核: 葛永超 报告审定: 郭定芝 总工程师: 张志林 院 长: 张 勇 业务联系电话:(010)84965572 图文传真:(010)84965570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路90号 质量投诉电话:(010)51166346 邮政编码:100048 网址:http://www.bjdky.com.cn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目 一、 工程概况 ................................................................................................................. 1 二、 勘察目的及任务 ..................................................................................................... 1 三、 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 ..................................................................................... 2 1、 勘察工作依据 ..................................................................................................... 2 2、 勘察技术标准 ..................................................................................................... 2 四、 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 ................................................................................. 2
1、 勘察工作量布置 ................................................................................................. 2 2、 勘察工作方法 ..................................................................................................... 2 3、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 3 4、 完成工作量 ......................................................................................................... 3 五、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及地质背景 .................................................... 4
1、 自然地理 ............................................................................................................. 4 2、 气候条件 ............................................................................................................. 5 3、 水文条件 ............................................................................................................. 5 4、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6 六、 拟建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 6
1、 地形地貌 ............................................................................................................. 6 2、 地层土质概述 ..................................................................................................... 7 3、 浅层土的腐蚀性评价 ......................................................................................... 7 七、 拟建场区的地下水情况 ......................................................................................... 8
1、 地下水情况 ......................................................................................................... 8 2、 建筑物抗渗设防及抗浮设防水位 ..................................................................... 8 3、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 8 八、 拟建场地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 9
1、 地震影响基本参数 ............................................................................................. 9 2、 建筑场地类别 ..................................................................................................... 9 3、 地基土液化判定 ................................................................................................. 9 4、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 9 九、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 9
1、 地震情况 ............................................................................................................. 9 2、
区域稳定性评价 ............................................................................................... 10
录
3、 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 ............................................................................... 10 4、 岩土体工程特性评价 ....................................................................................... 10 5、 拟建场地适宜性评价 ....................................................................................... 10 十、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及相关建议 ........................................................................... 11
1、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 11 2、 地基方案 ........................................................................................................... 11 3、 相关建议 ........................................................................................................... 11 十一、 关于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 12
1、 基坑周边环境 ................................................................................................... 12 2、 基坑支护相关建议 ........................................................................................... 12 3、 基坑降(截)排水相关建议 ................................................................................ 12 4、 基槽土质检验及防护 ....................................................................................... 12 5、 施工检测 ........................................................................................................... 12 6、
基坑肥槽回填 ................................................................................................... 13
十二、 结论与建议 ....................................................................................................... 13
附图、附表
1、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4 2、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统计表…………………………………15-17 3、工程地质剖面图………………………………………………………………18-26 4、土工试验成果报告……………………………………………………………27-31 5、钻孔波速测试成果.…………………………………………………………..32-33 6、水质分析检测报告……………………………………………………………34-35 7、易溶盐分析检测报.…………………………………………………………..36-37 8、地震液化判别计算结果.……………………………………………………..38-39 9、建设工程勘察现场工作量备案表……………………………………………40-42 10、图例……………………………………………………………………………...43
第 1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 工程概况
受北京市朝阳将台乡农工商总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单位”)的委托,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担了大众汽车旗舰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本工程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拟建大众汽车旗舰展示中心工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东北四环东北角,其北侧为酒仙桥南路、南侧为坝河,东侧不远处为驼房营路、北侧不远处为将台路。拟建工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拟建工程具体位置可参见图1(“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拟建场区 图 1 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拟建工程地上4层,高度为24.00m,地下1层,基础埋深2.0m,建设范围面积11217.82m2,总建筑面积为25000m2,设计室内地坪标高待定,大跨钢结构、独立基础及桩基,拟建建筑设计条件详见表1(“拟建建筑物设计条件一览表”)。
拟建建筑物设计条件一览表 表1
序建(构)筑 设计室内地层数 对沉降差建(构)筑物基础 号 物名称 坪标高(m) (地上/高度结构类埋深总荷重(t)/每地下) (m) 型 异敏感程度 类型 (m) 米荷重(t/m) 1 大众汽车展厅 4F/1F 24.00 大跨钢结构 敏感 独立基础及桩基 2.00 10t/m2 拟建大众汽车旗舰展示中心,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其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其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以上三条确定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次勘察为拟建工程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二、 勘察目的及任务
1. 查明拟建场地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指标,计算和评价地基的
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必要的物理、力学试验,并提供相应试验数据。
2. 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有无暗浜、暗塘、墓穴等,并对建筑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地层成因年代、地质结构特征、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空间分布的特点,提供各土层测试成果及综合统计结果,并对地基的均匀性和承载力作出评价。
4.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类型及水位变化幅度和规律,提供地层的渗透性,判别地下水及环境水对钢筋及混凝土的腐蚀性,估测降水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提出降水方案建议,调查开挖与降水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
5. 通过现场试验及室内分析,对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抗震设计基本条件进行评定,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分组及有关技术参数,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6. 提供场区地基土层分层承载力以及综合考虑地层组合等影响因素的地基综合承载力标准值。建议适当的基础持力层和相关技术参数,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和基础
第 1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设计方案和建议。
7. 针对场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和环境特征,对在设计、施工中需考虑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技术要求和建议。 8. 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9. 描述场地位置、地形、地貌,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层构造,地层起伏变化等情况。 10.提供工程勘察的平、剖面图。
三、 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
1、
勘察工作依据
(1) 甲方提供的总平图、合同、委托书。
2、
勘察技术标准
(1) 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 11/489 - 2007)
(2) 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 (3)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 2001)(2009年版) (4)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 2010) (5)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 2011) (6)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7)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 - 98) (8) 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 2007) (9) 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 50269-97) (10) 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11)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12) 国家标准《工程岩土分级标准》(GB 50218 - 94)
(13) 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 - 2012) (14)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 2008) (15) 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 2012) (16)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2012)
(17) 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等。
四、 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
1、 勘察工作量布置
(1) 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
本次勘察主要依据《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对钻孔间距及孔深进行控制,钻孔拟沿建筑边角及占地位置呈网格状均匀布置,钻孔深度满足沉降压缩计算深度的要求。
(2) 主要钻孔平面布置及孔深
根据本工程各建筑的分布情况,遵循相关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钻孔平面布置及钻孔深度控制,具体如下:
本工程各钻孔沿拟建各建筑边角及占地位置呈网格状均匀布置,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33个,详见附图“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其中控制性勘探孔17个(包括2个取水孔、2个波速测试孔),孔深25.0~31.0m,一般勘探孔16个,孔深20.0m。
(3) 其他试验孔深度及要求
① 地下水水位测量及水样采集:本工程在拟建场地共布置30个地下水位测量孔,以测量勘察期间30m深度范围内土层中地下水水位埋藏情况;同时在2个钻孔中采取地下水试样,用于评价地下水对基础结构的腐蚀性。
② 波速试验:本工程布置2个波速测试孔,测试深度为60.0m,用于提供各土层剪切波速及场地类别,以满足抗震设计需要。
2、 勘察工作方法
(1) 钻探:采用SH-30型柴油钻机套管护壁冲击钻进工艺,分回次钻进,在预定深度进行取样及标贯等试验。
(2) 取样:根据试验的要求,针对粘性土及粉土根据不同土性,用静压或锤击方法采取不同直径和等级的原状土样。
(3) 标准贯入试验:主要针对砂土、粉土,在钻孔内的预定深度进行,采用63.5kg锤,落距76cm,自由落锤,预打15cm后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贯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采取粉土扰动样。
(4) 地下水水位量测:各地下水位量测孔开、终孔直径Φ108mm。观测孔成孔过程中,每钻至含水层静置30min以上,待水位上升稳定后量测地下水位。
第 2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5) 波速测试:波速测试采用GJY-1A型岩土工程质量检测仪,钻探成孔后,将检波器放至孔底后,自底部向上依地层界面测试。测试时敲击所产生的剪切波经地层传播到达测试点,孔中检波器接收到弹性波信号,经电缆送入地震仪进行处理。测试点的间隔根据地层界面情况而定,通常的做法是平均1~2m一个测试点,界面处的测试点需重复测试。
(6) 室内土(水)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按照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实施,试验内容除常规物理力学性试验外还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地下水、土腐蚀性分析试验等。
3、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及高程引测依据
本次勘察钻孔孔位放样及孔口高程测量依据本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及本工程普通测量成果报告书(B7(X=311223.144,Y=511609.565,H=31.605),B8(X=311176.608,Y=511626.001),B13(X=311150.047,Y=511393.188),B8(X=311183.724,Y=511396.711,H=32.086)),测量仪器为宾得R202N型电子全站仪及DSC232自动安平水准仪。
本工程各勘探钻孔坐标、高程情况见表2(“勘探钻孔坐标、高程一览表”),各勘察孔布置详见后附“勘探点与拟建建筑物位置平面配置图”。
勘探钻孔坐标、高程一览表 表2
钻孔 钻孔坐标 孔深 孔口高钻孔 钻孔坐标 孔深 孔口高编号 X= Y= (m) 程(m) 编号 X= Y= (m) 程(m) 1# 311208.271 511439.584 30.00 32.73 18# 311197.897 511595.557 20.00 31.55 2# 311210.206 511465.207 20.00 32.14 19# 311200.231 511621.552 30.00 31.49 3# 311212.141 511490.829 25.00 32.26 20# 311202.565 511647.547 20.00 31.60 4# 311214.076 511516.452 20.00 32.38 21# 311204.900 511673.543 25.00 31.57 5# 311216.011 511542.075 30.00 32.35 22# 311207.234 511699.538 20.00 31.58 6# 311217.946 511567.697 20.00 32.34 23# 311159.511 511439.584 30.00 32.52 7# 311219.881 511593.320 25.00 31.75 24# 311162.446 511465.960 20.00 32.47 8# 311220.842 511619.132 20.00 31.58 25# 311165.380 511492.336 25.00 32.16 9# 311221.514 511644.811 25.00 31.60 26# 311168.315 511518.712 20.00 32.25 10# 311222.187 511670.491 20.00 31.62 27# 311171.250 511545.087 25.00 32.29 11# 311222.862 511696.170 30.00 31.70 28# 311174.184 511571.463 20.00 31.39 12# 311183.891 511439.584 20.00 32.78 29# 311177.119 511597.839 30.00 31.35 13# 311186.226 511465.580 25.00 33.28 30# 311180.054 511624.215 20.00 31.38 14# 311188.560 511491.575 20.00 32.27 31# 311182.444 511650.571 25.00 31.54 15# 311190.894 511517.570 30.00 32.26 32# 311185.916 511677.241 20.00 31.58 16# 311193.228 511543.566 20.00 32.28 33# 311191.616 511703.035 30.00 31.49 17# 311195.563 511569.561 25.00 32.27 4、 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工作于2013年8月18日开始进行钻孔孔位测量放线。钻孔测放完毕后于2013年8月19日采用了3台SH-30型柴油钻机套管护壁冲击钻进及1台百米地质钻机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开始野外钻探施工,于2013年8月24日完成野外勘探工作,本次勘察共完成勘察钻孔33个。受现状3层办公楼及南侧污水管线(采用顶管施工)的影响,部分钻孔移位施工。野外钻孔施工同时进行了室内土样水样试验、试验数据分析及室内资料整理工作,于2013年8月26日测完各钻孔孔口高程,并于2013年8月27日开始进行了报告编写工作,于2013年9月提交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现场工作情况参见照片1~6,具体完成工作量详见表3和表4。
照片1 场地东侧SH30型钻机钻进
照片2 场地西侧百米地质钻机钻进
照片3 钻孔孔位放样
照片4 场地杂填土及钻出的水泥浆块
照片5 现场封装好的土样、水样 照片6 现场波速测试
第 3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野外工作量统计表 表
野外钻探 钻孔 实际钻进类别 深度(m) 31.0 控制性勘探孔 30.0 25.0 钻孔数量 1个 11# 7个 9个 1#、5#、15#、19#、23#、29#、33# 3#、7#、9#、13#、17#、21#、25#、27#、31# 466.0 钻孔编号 进尺 (m) 方法或施工工艺 设备 主要目的 项目类别 3
采取试样及原位测试 完成 数量 设备 目的 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一般性勘探孔 20.0 2#、4#、6#、7#、9#、11#、16个 14#、16#、18#、20#、22#、24#、26#、28#、30#、32# 采用套管护壁冲击钻进工艺或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工艺 查明基础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层规律,采取原状土样、扰动土样,进行原位测试,采取地下水样,提供地基基础设计3台所需的地基土变形、承载力和SH-30型强度验算分析以及相关的岩柴油钻土技术参数 机、1台百米地质钻机 查明场地地层、地下水情况和地层变化规律,补充必要的土层试验、测试数据。 原状土样 扰动土样 地下水水样 取样 轻型动力触探(LDPT) 标准贯入试验(SPT) 单孔法波速测试(WVT) 106块 取土器 24件 4件 105次 211次 标准贯入提供粉土、砂土、碎石土的颗粒器 组成,粗粒土定名。 取样瓶 评价地下水腐蚀性 10kg重贯判别土层的类别,确定土的工程入锤 性质,对地基土做出综合评价 标准贯入确定砂土层密实度,为液化判别器 提供数据。 测试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值(Vs);GJY-1A工提供建筑抗震设计依据;判定碎程检测仪 石土、砂层密实度。 320.0 合计 33个 786.0 / / / 60.0m (剪切波) 土 工 试 验 工 作 量 一 览 表 表4
项目内容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天然含水量、密度 孔隙比 液、塑限 颗粒分析 数量 92组 92组 106组 24组 主要设备仪器 天平、干燥箱 锥式液限仪 土壤分析筛 提供指标 天然含水量(w)、天然密度(ρ)、比重(Gs)、饱和度(Sr)、孔隙比(e)、液限(WL)、塑限(Wp)、液性指数(IL)、塑性指数(Ip) 项目内容 土的压缩- 固结试验 抗剪强度试验 常规固结试验 直接剪切 完成数量 92组 7组 4组 3组 设备 三联固结仪 四联直剪仪 目的 提供压缩模量(Es) 提供粘聚力(c)、内摩擦角(φ) 获取pH值,Ca2+、Mg2+、Cl-、SO42-、HCO3-、CO32-、侵蚀性CO2、游离CO2等参数 地下水腐蚀性试验 一般水质简分析 土的腐蚀性试验 土的浸出液分析
五、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及地质背景 1、 自然地理
工程所在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部。朝阳区是北京市属近郊区向城区过渡的区,位于北京城区东部,辖域面积470.8km2。南北略长,最长约28km;东西稍窄,最宽约17km。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9°49′至40°5′;东经116°21′至116°38′。东与通州区接壤,西与海淀、
西城、东城等区毗邻,南连丰台、大兴两区,北接顺义、昌平两区。朝阳区地处北京平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坡度一般在1/1000-1/2500之间。朝阳区平均海拔34m,最高处海拔46m,在大屯到洼里关西关西庄一带;最低处海拔20m,在坝河下游的楼梓庄沙窝村西部。
朝阳区境内无山地,地貌类型有洪积、冲积扇平原、扇缘洼地和河流冲积平原三种,地带性土壤为褐土与潮土。朝阳区河湖水系众多,其地表水属海河流域。
第 4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2、 气候条件
(一)、气温
拟建场地所在地朝阳区气候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地带,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夏季雨水多,春秋干旱,冬季寒冷干燥是该区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1.6℃,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4.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5.9℃,年无霜期192天。最大冻土深度约0.8~1.0m。
(二)、降水量
降水是北京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北京浅层地下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北京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平原区三面环山,西部与北部为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受到天然屏障的阻碍,山区降水变化较大,平原区变化较小。根据北京各气象站1991-2003年降水量资料统计,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密云、怀柔、平谷及西南房山地区,降水量大于600mm;在北京市城区内,降水量在550mm左右;在平原区南部的大兴、通州的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小,为500mm左右,见图2(“北京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等值线及水系分布图”)。
(三)、风向风速
该地区春季风速大,其次是冬、秋季,夏季风速最小。春季风向以西北风最为突出,秋季为西南偏南风。该地区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1m/s,月平均风速以四月为大。
(四)、冻土深度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本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0.8m。
3、 水文条件
北京属于海河流域,河网发育,区内共有干、支河流100余条,分属五大水系,由东向西依次为: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及大清河水系,见图2(“北京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等值线及水系分布图”)。
图2 北京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等值线及水系分布图
朝阳区地处北京市排水尾端,河湖水系众多。朝阳区北部大致以清河为界,东北部大致以温榆河为界。坝河与南来的亮马河、北来的北小河相交后汇入温榆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灌渠等局部河段流经朝阳区南部。朝阳区内河流总长度为151km,另有110条中、小排水沟,总长度320km。区内有朝阳公园湖、窑洼湖、红领巾湖、高碑店湖等湖泊以及鱼塘、水池洼地共约70多处,总面积980公顷。建设场地紧邻亮马河的北侧。
朝阳区地下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第四纪松散沉积地层中,潜层含水层以沙层为主,厚度一般在40~70m之间,地下水平均埋深25m;在东风农场-酒仙桥-东坝、三间房-十里堡、黄-后沙峪
第 5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三个第四纪洼兜地层中,深层含水层以沙卵石、沙砾石为主,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00m以上。受地层结构和地势的影响,地下水自然流向呈自西北、西向东南、东的流向。朝阳区地下水多属重碳酸钙、碳酸镁型水,水质适合农业和工业用水。近年来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
4、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拟建项目建设场地位于中朝准地台(Ⅰ)华北迭拗(Ⅱ2)北京跌断拗(Ⅲ6)坨里-丰台
跌凹陷(Ⅳ14)的构造单元上。本区域的主要构造形迹是由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
运动三个时期构造运动的结果。
拟建场区
图 3 北京市平原区断裂构造分布略图
北京断陷属多期构造作用发展形成的巨形断陷,不但接受了白垩纪的沉积,而且接受了起过千米的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黄庄断裂及顺义断裂控制平原区白垩纪—新近纪沉积地层的北界分布,南苑—通县断裂控制南界,所以北京断陷的边界为:北界为黄庄断裂和顺义断裂,南界为南苑—通县断裂。北京断陷宽度12~20km,长约80km。
北京断陷在燕山末期已形成规模不大的断陷盆地。早白垩世,黄庄断裂、崇文门断裂、交
道断裂下盘下陷,接受厚度约2000m的白垩纪沉积物。到始新世本区强烈裂陷,黄庄断裂、顺
义断裂下盘继续下陷,新的南苑—通县断裂产生盆地范围扩张,接受了近1000m的古近纪—新
近纪沉积,形成现今的断陷。由于不同时期的构造作用,断陷内不同地区堆积物质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琉璃河、丰台及东坝—天竺三个断陷盆地。
根据图3(“北京市平原区断裂构造分布略图”),建设场地周边分布的断裂构造主要为良乡-前门断裂和南苑-通县断裂。考虑到上述两条断裂构造距离拟建场地均大于1km,满足于规范规定的安全值,断裂对拟建场地的影响较小。
六、 拟建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
北京市区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缘,西、北及东北方向三面环山,东、南及东南面为广阔的平原区(北京平原)。地貌单元自西部山前向东部平原区,由冲、洪积扇过渡为冲积平原区,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区不断抬升,平原强烈下降,并接受了巨厚的河流沉积物,第四纪沉积层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市区中心区范围内厚度一般为40~120m。第四纪地层的岩相自西部山麓向东部平原逐渐变化:在西部的各大河流冲洪积扇顶部以厚层砂土和卵、砾石地层为主;向东于城市中心区大部分范围内,地层过渡为粘性土、粉土与砂土、卵砾石土互层;在东郊及北郊地区,则以厚层粘性土、粉土为主的交互地层。拟建场地位于永定河
冲洪积扇中下部,其第四纪沉积物主要为永定河冲洪积物。
拟建场地周边主要为建筑、道路及河流等,场地地势起伏不大,勘探期间钻孔孔口处地面
第 6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标高为31.35-33.27m。根据《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条文说明之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系覆盖层等厚线示意图,拟建场区的覆盖层厚度约为200~300m。拟建场区浅层为人工填土以及第四纪沉积的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等。
2、
地层土质概述
根据本次勘察野外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对本次所勘探最大孔深30.0m内地层进行合理的划分,按成因年代将本场地土层分为人工堆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按地层岩性进一步分为7个大层,主要地层情况如下:
(1)人工堆积层:分布于地表,主要地层情况为: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素填土①层:黄褐-黄褐色,稍密,稍湿,以粘质粉土、砂质粉土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含少量砖灰、灰渣、植物根等。杂填土①1层:杂色,稍密,稍湿,含砖块、灰渣、植物根、碎石、混凝土块等。细砂①2层:褐黄色,稍密-中密,湿,含云母、砖渣等。
人工堆积层厚度一般在1.3~6.4m之间,平均厚度为3.44m。
(2)一般第四纪沉积层:自标高25.1830.30m以下为一般第四纪沉积层,各层概述如下: 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②层:褐黄-灰色,稍密-中密,湿-饱和,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含少量有机质,夹粉质粘土薄层。粉砂-细砂②1层:褐黄-黄褐色,稍密-中密,湿-饱和,含云母、长石、石英,夹粘质粉土、粉质粘土薄层。
细砂-中砂③层:褐黄-灰色,中上密-密实,饱和,含云母、石英、长石,含少量砾石。细砂-粉砂③1层:黄褐色,中密-中上密,湿-饱和,含云母、石英、长石,含少量砾石,夹粉质粘土薄层。
粘质粉土④层:褐黄-灰色,中密-中上密,湿-饱和,含云母、氧化铁、姜石、有机质,局部夹砂质粉土、粉质粘土薄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④1层:褐黄-灰色,湿,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铁、姜石。
细砂-粉砂⑤层:褐黄-灰色,密实,饱和,含云母、石英、长石,局部夹砂质粉土薄层。 粘质粉土⑥层:灰-褐黄色,中上密,湿-饱和,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局部夹砂质粉
土、粉质粘土薄层。粉质粘土⑥1层:黄灰-灰色,湿,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砂质粉土⑥2层:灰-褐黄色,中上密,湿-饱和,含云母、氧化铁。
细砂⑦层:褐黄-灰黄色,密实,饱和,含云母、石英、长石,含少量砾石。
有关上述地层的分布情况、特征综述、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的综合统计结果,详见“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统计表”和“工程地质剖面图”。
3、
浅层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工程勘察期间共采取3组浅层土样进行了土的易溶盐分析试验,具体试验成果参见“土的易溶盐分析报告”。易溶盐分析试验土试样情况及试验主要成果指标详见表5(“易溶盐分析试验主要成果指标一览表”)。
易溶盐分析试验主要成果指标一览表 表5
钻孔 取样深度 有关腐蚀性评价主要指标(mg/kg) 编号 (m) SO2-4 Cl- Mg2+ HCO-3 pH值 易溶盐总量 11-1 2.00-2.20 163.36 208.07 21.02 345.02 7.65 877.61 17-1 3.50-3.70 139.48 26.03 21.04 431.71 7.70 788.60 23-1 4.00-4.20 164.01 226.31 27.13 389.70 8.02 941.28 (1) 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a) 按环境类型评价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本场区环境类别为Ⅱ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表12.2.1及试验分析成果,本场地浅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b) 按地层渗透性评价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本场地地层的渗透性为B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表12.2.1及试验分析成果,本场地浅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2) 场地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按A类考虑,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表12.2.4及试验分析成果,浅层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
第 7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微腐蚀性。
(3) 场地地基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临近场地经验,本场地地基土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七、 拟建场区的地下水情况
1、 地下水情况
(1) 勘察期间地下水
拟建场地30m深度范围内主要存在两层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埋深、标高及含水层等详见表6(“拟建场地地下水情况一览表”)。
拟建场地地下水情况一览表 表6
地下水稳定水位(承压水的测压水头) 序号 地下水 类型 测量时间 备注 埋深(m) 标高(m) 1 台地潜水(一) 4.00~6.30 25.27~27.58 2013年8月 2 层间潜水(二) 15.20~17.20 14.77~16.58 2013年8月 注:本工程台地潜水(一)主要以接受大气降水、上层滞水和地表水系的垂直及侧向补给为主,以向下垂直入渗和人工抽降地下水的方式排泄,其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m。本工程层间潜水(二)主要以接受台地潜水和地表水系的垂直及侧向补给为主,以向下垂直入渗和人工抽降
地下水的方式排泄,其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m。本工程上层滞水仅在个别钻孔中揭露,水位
变化无明显规律,水量较小且分布不均。
(2) 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
近3~5年水位最高埋深2.0m左右(含上层滞水),标高为30.0m左右。 (3) 历年最高地下水位
场区附近历年最高地下水位年份为1959年,地下水位(含上层滞水)标高接近自然地面。
2、 建筑物抗渗设防及抗浮设防水位
本工程基础埋深约为2.0m,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管理处、北京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
监督总站(97)京勘设管字13号文”(《关于加强建构筑物设防水位技术处理的通知》)的要求和上述水文地质资料,以及拟建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与50年来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将来北京地区地下水限制开采、官厅水库泄洪放水、南水北调的实施、温榆河地下水库的建立、施工降水量减小和年变幅等因素影响,按《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11-501-2009)中的有关规定,对建筑防水设计水位提出如下建议:
(1) 当地下室内设有重要设备或存放贵重物资等,一旦进水将使建筑物正常使用受到严重影响或重大损失时,考虑雨季及管道漏水等,局部可能形成上层滞水,建议防渗水位按自然地面考虑,绝对标高约为32.00m。
(2) 验算地下室底板、外墙承载力及抗浮验算设防水位,建议按不低于标高30.0m(埋深约2.0m)考虑。必要时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专门的抗浮设防水位咨询。
3、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本次现场钻探期间于3个钻孔内采取地下水水样共计3组,进行了地下水的腐蚀性试验。拟建场地水质试验主要成果指标详见表7(“水质分析试验主要成果指标一览表”),具体的水质分析结果参见本报告所附的“水质分析报告”。
水质分析试验主要成果指标一览表 表7
序号 取水孔 取样深 有关腐蚀性评价的主要指标(mg/l) 编号 度(m) Mg2+ SO2--4 Cl HCO-3 侵蚀性CO2 pH值 总矿化度 1 2# 5.60 23.01 67.45 43.08 274.74 0.00 7.78 526.16 2 2# 16.70 33.91 84.67 51.69 274.74 0.00 8.05 555.04 3 21# 6.30 46.02 110.98 80.98 509.41 0.00 7.8 941.28 4 21# 16.80 19.38 110.98 75.81 366.32 0.00 8.18 785.07 (1)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a) 按环境类型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本场区环境类别为Ⅱ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表12.2.1
及试验分析成果,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第 8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b) 按地层渗透性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本场地地层的渗透性为B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表12.2.1及试验分析成果,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2)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表12.2.4及试验分析成果,本场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及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均具有微腐蚀性。
八、 拟建场地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1、 地震影响基本参数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附录A第A.0.1条,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2、 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本次勘察11#、23#钻孔的实测剪切波速资料(见后附钻孔剪切波速测试成果图),本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介于150m/s~250m/s之间,本场地土为中软土。拟建场地第四系覆盖层厚约200~300m,即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场地等效剪切波速详见表8(“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成果一览表”)。
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成果一览表 表8
序号 钻孔编号 测试深度 覆盖层厚度 计算深度 等效剪切波速 备注 1 11# 30.00m >50.00m 20.00m 239.8m/s 计深度取覆盖层厚度2 23# 30.00m >50.00m 20.00m 233.7m/s 和20m两者的较小值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之相关规定,由前述两项条件判定拟建工程场地类别为Ⅲ类。
3、 地基土液化判定
根据本次勘察取得的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综合判定,在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按历年最高水位考虑,拟建场地20.0m深度范围内饱和的粉土、砂土,各钻孔液化指数IlE均为0.00,为不液化土层,具体的液化判定结果见后附表“地震液化判别计算结果表”。
4、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拟建场地内饱和的粉土、砂土,在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按历年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面)考虑,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1.1条,可判定拟建场地为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九、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1、 地震情况
(一) 北京地区的地震历史
北京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并造成巨大的灾害。根据历史记载,北京及邻近地区历史上(38.5°-41°N;114.8°-118.3°E)曾发生过若干次不同级别的地震,自公元294年记载居庸关51/2级地震以来至2006年,共记录到43/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92次,10级地震1次(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7—7.9级地震1次;6—6.9级地震13次。共计有历史记载的大于43/4级的地震15次,见表9(“北京市历史上发生震级大
于43/4的地震一览表”)。
北京市历史上发生震级大于43/4的地震一览表 表9
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序号 震级 震中烈年 月 日 经度 纬度 度 精度 参考地点 1 294 9 * 116.0° 40.5° 6 Ⅷ 3 北京延庆 2 1057 3 30 116.3° 39.7° 63/4 Ⅸ 4 北京南 第 9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3 1076 12 * 116.4° 39.9° 5 Ⅵ 3 北京 4 1484 2 7 116.1° 40.5° 63/4 Ⅸ 2 北京居庸关北 5 1485 7 3 115.8° 40.4° 43/4 * 2 北京居庸关 6 1536 11 1 116.8° 39.8° 6 Ⅶ-Ⅷ 2 北京通县 7 1586 5 26 116.3° 39.9° 5 Ⅵ 3 北京 8 1615 12 8 116.8° 40.1° 43/4 * 3 北京密云 9 1632 9 4 117.0° 39.7° 5 * 3 北京通县南 10 1664 4 1 116.7° 39.9° 43/4 Ⅵ 2 北京通县 11 1665 4 16 116.6° 39.9° 61/2 Ⅷ 2 北京通县 12 1679 9 2 117.0° 40.0° 8 Ⅺ 2 三河、平谷 13 1730 9 30 116°15′ 40°2′ 61/2 Ⅷ 1 北京西北郊 14 1746 7 29 116.2° 40.2° 5 Ⅵ 2 北京昌平 15 1765 7 4 116.0° 40.1° 5 * 3 北京昌平西南 (二) 北京地区现代微震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在北京地区建立了8条有线台网,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后,又将这些台网扩充为21条线。自1970年至2004年,北京市周边地区共记录到震级在1.0≤MS≤4.6的地震9742次,以北京城西北部与东北部微震较多。
从记录到地震分布来看,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存在三个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张家口、宣化、怀来一带;北京、三河、平谷一带;唐山、滦县一带),三个区呈北西方向排列。有感地震除了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呈北西向排列形式一致外,在区域南部也较密集,并明显地呈北西向和北东向条带活动格局。北西向条带与三团历史破坏性地震活动排列一致;一条明显的北东向条带从北京、唐山一带向邢台一带排列,它是华北平原地震带一部分。通过对历史强震、近期微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二者的分布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的相似说明现代微震仍然是北京地区长期地震活动的继承,也意味着微震的发生与强震有相似的成因,即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
2、 区域稳定性评价
区域稳定性评价在充分考虑地震(主要考虑地震的活动情况,包括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影响未来地震基本烈度)、活动断裂(主要考虑活动断裂的长度和深度、最新活动年龄、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考虑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大小、集中程度,用岩体破裂危险度表示其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场地特征(主要考虑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厚度、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外动力地质作用)、现今地壳变形(主要考虑现今地壳垂直形变速率(1955-1991年),具体表现为地面沉降和隆升)的基础上,拟建场地为区域地壳较稳定区,场地稳定性良好。
3、 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
拟建场地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下部的平原区,远离山区,不会发生崩滑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拟建场地距离周边断裂构造均大于1km,满足规范要求的避让距离;拟建场地远离北京地面沉降中心,基本不会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拟建场地内饱和的粉土、砂土,在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按历年最高水位考虑,不会发生液化现象,场地属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拟建场地内未发现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本场地内的特殊岩土为人工填土层,分为素填土与杂填土。人工填土层分布不均且工程性质较差,素填土层不经处理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不建议采用杂填土层作为地基持力层。
4、 岩土体工程特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各土层分布较稳定,局部区域填土较厚,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基础埋深按2.0m考虑时,基础持力层主要为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素填土①层及杂填土①1层,须对素填土进行处理,须将杂填土挖除换填。依据《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第7.4.6条可判定,该场地地基属于不均匀地基。
5、 拟建场地适宜性评价
从地震情况、区域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岩土体工程特性等因素综合分析,本场区为相对稳定区,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第 10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十、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及相关建议
1、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本工程地上4层、地下1层,基础埋深为2.0m,基底荷载分布相对不均匀,结构对差异沉降敏感。因此应通过采用安全、可靠的地基基础方案及相应的结构、施工措施解决差异沉降的问题。结合拟建场区地层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性质,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以满足本工程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为基本要求,提出如下地基方案及相关建议。
2、 地基方案
(1) 天然地基方案
根据拟建建筑的结构型式、建筑层数、荷载大小、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建议基础下坐,
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具体情况见表10(“天然地基方案各建筑持力层情况一览表”)。
天然地基方案各建筑持力层情况一览表 表10
建筑物 地上 地下 基础 建议持力 建议承载力 名称 层数 层数 埋深 建议基底标高 层土质 标准值 大众汽车展厅 4层 1层 29.00m或以下 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②120kPa(综合层、粉砂细砂②1层 考虑) 注:须将基础范围内的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素填土①层、杂填土①1层挖除换填,换填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20kPa。
(2) 复合地基方案
当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沉降变形及地基基础稳定性要求时,建议本工程采取CFG桩复合地基方案对地基土进行处理,建议以细砂-中砂层③层或粘质粉土④层或细砂-粉砂⑤层为桩端持力层,基础范围内如存在杂填土①1层,应将杂填土①1层挖除换填。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所需各土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见表11(“各土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表”)。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表 表11
土层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各土层承载力标准编号 土层名称 qsik(kPa) qpk(kPa) 值(kPa) ① 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素填土 20 65 ② 砂质粉土-粘质粉土 55 120 ②1 粉砂-细砂 55 140 ③ 细砂-中砂 65 900 180 ③1 细砂-粉砂 60 150 ④ 粘质粉土 60 800 180 ④1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55 900 150 ⑤ 粉砂-细砂 80 1200 220 (3) 桩基础方案
当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沉降变形及地基基础稳定性要求时,本工程亦可采
取桩基础方案,建议以细砂-中砂层③层或粘质粉土④层或细砂-粉砂⑤层为桩端持力层。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采用经验参数法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所需
土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见表11(“各土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表”)。
3、 相关建议
1) 本报告所提供承载力未经修正,在结构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宽度、基础埋深与侧
限条件,按照《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的有关规定进行深宽修正。
2) 当设计基底直接持力土层为天然沉积土层时,有关土层的分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参
见 “地层岩性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统计表”,并结合实际地层组合情况、结构设计条件综合取值。
3) 基础设计时须考虑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的影响进行沉降计算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
采取在荷载差异较大部位设置施工后浇带、采用合理施工顺序等必要的结构设计及施工处理措施,控制和解决各部分基础沉降协调问题,即将差异沉降控制在设计要求的
第 11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范围内。
4) CFG桩复合地基或桩基础具体方案设计时,应根据有关规范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按照
拟建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桩长、桩径、桩间距及桩材配比;CFG桩地基及桩基础施工完毕后,应根据建筑物安全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按规范的要求
进行复合地基、单桩或桩基础检测,综合评估复合地基方案或桩基础方案的实际工程性能和质量。
十一、 关于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1、 基坑周边环境
拟建工程场地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其北侧分布有燃气、电力、雨污水等管线,南侧为亮马河河道,场地内分布有上下水及其他不明管线,场地南侧有一道东西走向的污水管线(采用顶管施工)。基坑施工前应探明周边是否还有其他管线。
2、 基坑支护相关建议
(一) 基坑支护条件分析
本工程基础埋深为2.0m,基坑深度约2.0m,综合考虑基坑周围环境,建议本基坑安全等级按三级考虑。场地内填土较厚且存在上层滞水等不利影响。
(二) 基坑支护相关建议
(1) 基坑开挖时应根据工程经验和支护结构的位移限制条件,综合确定基坑设计参数值,建议采用1:1自然放坡,并进行简易支护。
(2) 基坑支护施工前仔细查明场地范围内已有及外围可能存在地下设施(各类管沟等)的分布,埋深等情况,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其对基坑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 基坑降(截)排水相关建议
本工程基础埋深为2.0m,基坑深度约2.0m,潜水水位埋深在4.0m以下,基坑开挖不受地
下水影响,不需采取特殊降(截)水措施。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过程中如遇受管道渗漏、降雨等形成的滞水时,可采取明排方式进行排水。
4、 基槽土质检验及防护
1)
本工程基坑开挖过程中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开挖造成对边坡支护结构的损伤、边坡土体的松动及对地基持力层土质的扰动、破坏。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
后应及时通知我院配合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基槽检验工作。要
求在施工进度计划中预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必要的基槽处理工作。
2)
本工程槽底土质易扰动,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须加强对槽底土质的检验工作,凡槽底土质与本报告所建议的持力层有出入的部位或槽底土质软硬不均的部位均须仔细研究并采取妥善处理措施。 3)
基槽使用机械开挖时,应在设计基坑底标高以上保留30-50cm厚的保护层改用人工清理,严禁基坑超挖和扰动槽底地基土层。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时,建议预留不少于100mm厚的保护层;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或桩基方案时,建议预留不少于500cm厚的保护层。 4)
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或桩基础方案时,CFG桩或基础桩施工完毕后,须根据相关规范按比例通过动测桩及静载试验等方法对CFG桩复合地基或桩基质量进行检测。 5)
冬季施工时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槽底持力层土质受冻,以避免冻土融化导致基底土层不实;夏季施工时须避免持力层土质因曝晒、失水干燥而发生的干裂或疏松;雨季施工时,应在基坑周边采取防水台等有效措施以防止雨水倒灌对基坑的影响。
5、 施工检测
为保证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和控制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应加强对建
第 12 页
大 众 汽 车 旗 舰 展 示 中 心 勘察编号:K1308-531
筑施工和周围环境的监测,以指导施工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建议进行如下施工监控: —对挡土支护体系进行监测;
—对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水平、垂直)进行监测; —建筑物施工与使用阶段的沉降观测。
6、 基坑肥槽回填
基坑肥槽回填时,应结合开槽后槽壁土层及槽底土层的湿度情况并考虑施工季节选用回填材料,且须分层夯实,具体可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的规定进行施工和质量检验。
十二、 结论与建议
1、 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为0.20g。
2、 在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按历年最高水位考虑,拟建场地20.0m深度范围内
饱和的粉土、砂土不会发生液化现象。
3、 从地震情况、区域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岩土体工程特性等因
报告编写人: 校 核 :
素综合分析,本场区为相对稳定区,适宜本工程的建设。场区内不存在液化土层,为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4、 本场地土为中软土,拟建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5、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及《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
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拟建场区位于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可按0.80m考虑。
6、 建议本工程抗渗设防水位按自然地面考虑(绝对标高约32.00m),抗浮设防水位按
绝对标高30.0m考虑(埋深约2.0m)。
7、 本工程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须将局部素填土及杂填土清除换填。当天然地基
无法满足承载力、沉降变形及地基基础稳定性要求时,建议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方案,亦可采用桩基础方案。
8、 根据本工程基坑的开挖深度,结合基坑周边环境,建议基坑安全等级按三级考虑,
建议采用1:1放坡并进行简易支护。本工程无需采用特殊降(截)水措施,场地内因管道渗漏、降雨等造成的滞水,可采取明排方式进行排水。
9、 本报告仅针对各建筑现有位置处地质情况,如各建筑位置有所变动,应及时通知
我院进行补充勘察工作。
10、如有未尽事宜,请与我院另行商议。
审 核: 2013年9月2日
第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