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基于对一篇外国寓言故事的思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0卷第1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月20日 V0l-3O No.1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20 2010 doi:10.39690.issn.1008-9640.2010.O1.033 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基于对一篇外国寓言故事的思考 张鹏君,宋明亮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 前提,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归宿。基于对一篇外国寓言故事的思考,进一步阐述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 系,从中可以得出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0)01一O100—03 美国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从而使其成 一天,小动物们想办一所学校,就在森林里集会。野兔坚 为有用之才。发现人才并培养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 持要把跑步列入教学计划,小鸟坚持要开飞行课,鱼坚持要 学质量的提高、各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因材施教。 把游泳作为必修课,松鼠坚持要把垂直爬树列入学校教学的 因材施教原则是众多教学原则之一,它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 课程内……经过讨论,决定这些学科都要开设,并写了课程 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的结晶。它指导着教师的 指导书。 教,应该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野兔的跑步成绩是A,但垂直爬树对它来说的确是一个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 难题,它总是爬了两步就掉了下来。不久,它连跑步也跑不快 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 了,跑步成绩由A降到C了。当然,它的垂直爬树的成绩总是 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因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必须做 得到F。小鸟的飞行美极了,但是当它来到地上打洞时,它就 到:(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要搞好因材 不行了。它的嘴和羽毛都弄坏了。不久,它的飞行成绩也下降 施教,就必须透彻的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是做到因材施教的 了,而打地洞的成绩当然还是F,对于垂直爬树它是力不从心 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学生的长处和缺 的。【。 点,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2)采取有效措施使某些方面 仔细品读,这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对 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 我们教学实践中为追求全面发展而忽视因材施教的机械做 一些学生具有一些特别的才能,如酷爱画画、善于表演、擅长 法是一种讽刺。它引发我们对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这一 写作等。对于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殊的指 教育中的永恒话题的新思考。 导和培养,为他们才智的发展、才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空间 一、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辨析 和展现的平台,使其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一)因材施教 (二)全面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者个人的志趣、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学说中, 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方 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 面的涵义: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 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_2 《论语・雍也》中 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 记载:“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指一个人在志趣、 也。”’朱熹集注引张敬夫(杖)日:“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 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 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词语的 性”的人的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 来源。 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自由充分的发展,才可能有全面发 不同的学生,其身心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在智 展;只有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 力和能力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只有教师 自由而充分的发展。_3 收稿日期:2009—12—16 作者简介:张鹏君(】98l一),女(汉族),河南周15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1O0・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当 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 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 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由于因材施教 是按照学生而“量身定做”的,所以,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 学内容、教学进度的安排等都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从 而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发展进步的力量。众所周 知,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够产生学习动 机,而动机又可以推动学习的进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正如 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 的关系,而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 而促进学习,而所学习知识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4 同时, 由于因材施教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再 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他们不仅 我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 美、劳五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辨证统一的。既不可分割,也不可以互相代替。既要 注重各育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又要注重各育之间的相 互促进作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二、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因材施教首先承认学生与学生是有差异的,不但在生活 条件、家庭状况等客观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智力、能力 气 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 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等因素有关。无论是哪些方面的 差异,教师都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由于学生差异存在的现 实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和 教学模式,而应该依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现实的能力水平进 行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他们 是丰富多彩的个性群体。教育者应能够识别孩子的独特性和 个别差异性,并加强它。一位机智的老师应在注重公平、共同 成长的前提下,看到他们的独特个性。看到学生自身存在纵向 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差异,学生之间存在认知模式等方面的横 向差异,所以,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师教学的深度和 广度,教学的进度情况适合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接受能力,考 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这不但 需要教师具有爱心、责任心。而且需要教师注意留心学生的认 知特征、学生学习的动机倾向、学生在理解和思维方面的特 点。因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 格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教师只有从多个维 度考虑,才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只有教 师真正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可 能使每一位学生各显其才、各尽其才、真正成才。只有学生的 才能、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并进而注重非优势方面的 培养、锻炼,才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归宿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 某一方面的偏才和怪才;并不是只让优势方面更好的发展, 而置非优势方面的发展于不顾。我们提倡的因材施教,最终 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审美和劳动技能;是为了 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轻松地获得了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培 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增强了才干,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因 材施教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还可以很顺利地产生“正迁 移”。这种“正迁移”,可以使学生非优势方面的发展获得良好 的心理准备状态,使非优势方面的培养、发展所需时间相对 减少,或者在相同的时问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使各个方 面都得到发展。 (三)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全 面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因材施教,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 系。从总体上来看,全面发展是对学生发展的总要求。学生道 德的发展对其全面发展起到定向的作用;智力发展是学生系 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前提;体力和体质 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审美能力的发展是鉴赏 美、创造美的基础;劳动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具有从事生产技 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个体来看,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 的个别差异性所进行的有差异的教学,在“差异教学”已经成 为一种特殊教学理念的今天,学生的个性化尤其受到重视。 学校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 加影响活动,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特个性、有主体性、有创 造力的人。从现实来看,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 个人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干,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才能真正地展现 出来,通过各个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 展。总之,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全面发 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是学校办好教 育的重要保障。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重在“辨”材 口古之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所谓“因材施教”是 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 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 “材”。教师如果不能“辨”材,而采用“一刀切”式的教育,就如 同故事中的善于跑步的野兔,非要让它训练垂直爬树;善于飞 行的小鸟,非要让它练习地面打洞,最终导致它连专长也发挥 不好,这显然是不适合的。《论语》为我们展现了诸多孑L子因材 施教的事例。如孔子按照学生智力和才能的高低之别指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孑L子根据 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l01.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 子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而进行施教,真可 谓变化无穷。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他善于 “辨”材。当然,这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孔子 曾评说不同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噎”等,可见他对学生的 了解之深。在现实教学中,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属于哪一方面 的“材”,进而确定育才的方法、模式,才可能真正因材而教。因 此,教师的辨材能力是其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 (二)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同步发展、统一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 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 标。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理想。但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不是 每一方面都得到相同速度和相同程度的发展,并不是同一时 间、统一步调的发展,而是依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及 其特点、某一时期的教学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可以有所 侧重的发展,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状况,某一方面可以有 张有弛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强调其一而忽视和放松其他的 发展,这种侧重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矛盾、并不干扰,而是 相互促进的。 教师常常被喻为辛勤的园丁,仔细思量,二者实质上大 相径庭。园艺师按照栽培花木的思维方式,用“修剪”、“嫁接” 的方法把笔直健壮的小树扭曲成盆景,把花木雕剪成形状各 异的“景观”,限制其生长的自由,使其按统一的方式和方向 生长。如果教师也采用园艺师的方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不 同背景、不同能力和智力、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统一的要求 学生“齐步走”,搞“一刀切”的教育,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情,那将把学生塑造成没有了个性的“精致盆景”。_5 学生是有 主体意识和自我能动性的,他们既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充满灵 性的生命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灵最隐 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有的音 响…… (三)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策略 1.从全面发展着眼,从因材施教着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总目标、总追求,全面 发展必须借助于具体可行的教育举措才能落到实处。如前所 述,由于全面发展不是统一发展、不是同步发展;也由于学生 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学生的全 面发展。就需要把因材施教作为我们的基本教学原则。从全 面发展着眼,从因材施教着手。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双 善于“辨”材的慧眼,修炼教学基本功,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 ・102・ “材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人尽其才,每个学生的潜能 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扬长避短,促进发展 从上述的美国寓言故事可以领悟到:发扬优点,克服缺 点,可以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全面”,而不顾 现实情况,就可能导致故事中出现的结果:野兔擅长跑步,却 让它垂直爬树,以至于跑步跑不快、爬树怕不上;小鸟善于飞 翔,却让它在地上打洞,导致了飞行受影响、身体受损伤。不 但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而且破坏了原来的优势、特长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的能力去了解学生,要对 学生的发展负责。在认识到学生的差异之后,不能够忽视、回 避这种差异,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现实去分析、把握,使其优势 得以最佳的发挥,使其劣势得以最大程度的改善,并在以后 的发展中注重改善的状况,使其逐步的达到全面发展的标准 和要求。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 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教师的教学依然要应该关注学生 的个别差异、面对全体学生,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3.灵活教学,和谐育人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 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班级授课制的 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高效化等特点是其他的教学形式所 不能代替的,然而正是这些使因材施教在现实中的应用遇到 了很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能够 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对待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问题。 教师要学会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促使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采用 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和理解。 从而使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力求教学注重差异的同时, 兼顾效率和公平,促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 身强体健、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金惠堂.动物的学校[J].夕 国中小学教育,1982,(3):3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 [5]谭亚西.不能像修剪花木那样育人[J].天津教育.2008, (5):51. (责任编辑: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