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口算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中、高年级计算能力的形成。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对于我们低年级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纵观低年级数学试卷,涉及口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约占85%以上。正是认识到了口算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重加强了此方面的训练。
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实行分类训练,个别指导,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建立算法模式,构建口算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老师肯动脑筋,想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低年级20以内加减法口算中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
从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得出,在口算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建立算法模式,形成口算技能。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破十法”。在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并获得算理,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算法模式后,再通过同一形式的题目多次进行练习,从而形成口算的技能。
二.运用多种方法,逐步形成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表象性强,易定势,一旦得不到合理训练,很难形成技能,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视算听算结合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用眼看题,用脑算题,用口读题说出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计算方能算出得数。我在每节课之前经常利用几分钟进行视算或听算,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的同时参与,使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并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发展。将视算和听算经常调换交替使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这也为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个别集体分别练
在集体练习的同时,针对部分思维慢、接受能力弱,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则利用课后时间,不厌其烦的先教会他口算方法,再让他们与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利用家校路路通和家长联系,指导家长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整理放大贴在床前,让孩子在睡前、早起时,抽出几分种,读一读、记一记,再配合适当的奖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口算的速度、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3、新旧知识同步练
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也快。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新旧知识同步练习的方法,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如在教完20以内退位减后,我出示一组这样的口算题:
4+9=□ 13—4=□ 13—9=□ 或6+□=14 14—6=□
这样的练习使新旧知识能互相沟通,也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巩固,减少了知识的遗忘。此类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又复习旧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认识加、减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记忆规律灵活练
对于个别记忆差、效率慢的学困生,就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有这样的几道口算题:6+7=□,7+8=□……学困生算不出、记不住。针对这样的题目,我帮学生制作成这样的卡片:
6+7=□,7+6=□;7+8=□,8+7=□……
督促学生每时每刻都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在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又把卡片制作成:
6+7=□,7+6=□,13—6=□,13—7=□;7+8=□,8+7=□,13—8=□,13—7=□……
通过有联系有规律的记忆练习,学生的口算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5、单项混合竞赛练
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当学生口算练到一定水平时,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进行口算比赛,每个阶段都过关了,再进行口算的混合比赛,比赛要求
在规定的10分钟内完成100道口算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其次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还有哪些小朋友不过关,再对那部分学生采取补救措施。口算比赛促进了学生技能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以上这些方法, 老师首先要娴熟运用,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这样口算训练才能减少差错,提高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