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寓言教学创新例谈

寓言教学创新例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交给学生读好寓言的金钥匙

寓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闪着智慧之光的明珠。它引导我们从社会万象中找出事物的规律与本质,从而能深刻、理性地看待人和事。这对正处于抽象思维萌发期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如何遵循这个年龄特征的学生的思维规律,教会他们创造性地来读好寓言呢?我以苏教版第九册《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和《狐狸和蝉》为例,尝试找寻寓言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还原故事情境

寓言总是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叙述现象,寓意是从现象中提炼的本质或规律。拉封丹说:“故事是寓言的身体,寓意是它的灵魂。”这就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透了。因此,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看清事情的过程,这对学生后面思考什么问题,怎么思考至关重要。

故事的情境是一个连续的画面,必须要抓住关键的画面,来还原人物形象和当时的情境。在《狐狸和葡萄》一文中,主要抓住三个画面来想象说话:抓住“垂下”来说葡萄的成熟和诱人;抓住“直流口水”来说狐狸站在葡萄前的馋相;抓住“用尽办法”来说狐狸想了哪些办法,怎样去够葡萄的情景。前两个特写镜头和后一个连续镜头的还原,为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感性材料。

描述画面是受小学生喜欢的活动,老师可以给予巧妙地点拨,让他们享受创意表达的乐趣。如《牧童和狼》中,老师引导学生说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时,发现学生只想到人们带着“锄头”、“石头”等工具,了无新意。便启发他们:“想象一下,惊慌失措的人们身上的鞋子会怎么样?”你听听,谎言的后果—— 学生甲:大伯跌跌撞撞地跑上来,脚上只剩一只鞋了。

学生乙:二叔没来得及拿武器,手上举着一只鞋,连声问狼在哪儿。 学生丙:妈妈鞋都没来得及穿,光着脚,一边跑一边喊着。 „„

二、揭示内在矛盾

待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充分感受了人物的形象后,就可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了。分析思考的前提是抓住事物内在的矛盾。但文本中的矛盾也很多,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

1、从人物的言与行中找矛盾。《狐狸和葡萄》的主要矛盾是狐狸言行之间的不

一致。嘴上口口声声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但“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一边走一边回过头”的行为,却暴露了它内心的真实想法。启发学生学会透过观察人外在表现的细节,去解读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 2、从人物行为的变化中找矛盾。《牧童和狼》的主要矛盾是村民们前后行为的反差。从“村民们闻声赶来”到“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第一次,村民们的着急、担心的情感受到愚弄,情感的受挫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相信谎言到半信半疑,最后对真话的完全怀疑。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情感的逻辑,能够使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想法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从不同文本的对比中找矛盾。《狐狸和蝉》的故事情节与《狐狸和乌鸦》相似,都是狐狸想用奉承话来蒙骗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紧紧抓住乌鸦上当和蝉幸免于难这对矛盾,通过对比探究“蝉”聪明在哪里?学生自己就能在文本中找到“狐狸对蝉的赞美言过其实”,“要听歌不要凑到狐狸跟前”,“蝉不是用歌喉来唱的”,“狐狸的粪便中有蝉的翅膀”等蛛丝马迹来深入理解 “蝉觉察其中有诈”这句话;自己能从“找到与自己体型相似的树叶来试探”,“很短的时间就能想出办法”。真正体会蝉的智慧。 三、引发理性思考

通过对矛盾的探讨,学生对人和事的理解深刻了,那么,对具体事件的思考怎么上升到一般规律呢?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了几种办法:

(一)设置悬念。

因为这两则寓言在课本的第三单元,学生还没有研读过,我把课文省去寓意后,打印在纸上。学生看不到作者的寓意,这就为学生多元化解读寓意创造了条件。《狐狸和葡萄》——

学生1:狐狸很想吃葡萄,吃不到就胡说葡萄没熟。 老师:作者借狐狸讽刺——

借吃葡萄比喻—— 借葡萄没熟比喻——

学生1:借狐狸讽刺一些人,借葡萄比喻做事情,借葡萄没熟比喻事情还没好做。

学生2:老师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就是讽刺有些人事情做不成,就把原因归

为事情还没好做。

老师:事物都有两面性。那狐狸这样想,有没有好的一面呢? 学生3:有,狐狸竭尽全力了,自我安慰一下也可以的。

老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总结的寓意。并把狐狸想法积极的意义补写在下面。

(二)归谬推想。

因为寓言大多是以讽刺和警诫的口吻说的,所以可以随着人物的想法和行为继续往下推想,直至让学生看到错误的言行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理解寓意。比如《狐狸和葡萄》,狐狸说葡萄没熟,那么等葡萄架上的葡萄熟了,狐狸能吃到吗?《牧童和狼》中,可以推想牧童以后和人们相处时,他说的话人们能信吗?用这些推想来帮助学生最终能理解作者的理性结论。

(三)添加人物。

在学习中,我们发现直接让学生总结出寓意,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往往难度太大。(他们从具体现象中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较慢。)怎样给这些学生一个台阶呢?根据他们思维的特点,添加一个旁观者或智者的形象,用这个人物劝诫或讽刺的口吻说出来,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如《牧童和狼》中,最后可以添加智慧老人或牧童的父母的角色,通过他们对牧童的批评或教育,把牧童的错误指出来,再提炼成寓意。

智慧老人:孩子,你说谎捉弄了别人,却失去了人最重要的宝贝——诚信。你是自食其果啊。(李艺文)

牧童父母:孩子,再三告诉你骗人的害处,你不听。现在我们家羊全没了,别人以后也不会相信你了!(吴静仪)

结语:首先要还原故事情境,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展开对故事中主要矛盾的思考,最后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提炼出道理或规律。这可以作为学生自己读好寓言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