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城市的标识》 课型: 自主展示 总课时:两课时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重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偏爱,他们的起点水平较低,因此老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组织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的设计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三维度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城市的标识”例子。
1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城市的标识”例子。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吗(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老师引入这一问题要告诉大家的是,有时候思考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城市的标识,齐读课题。)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 熙攘 多胞胎 遒劲 浓荫 干涸 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二、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三、布置作业: 1. 2.
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熟读课文。
2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探究(一)
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 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 集体讨论交流
“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多胞胎图,连体人相关句子,体会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
(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4.同桌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
3
到回家的路。
(二) 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
1. 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 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 3. 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城市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5.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 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4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 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 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 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 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