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荟萃(cuì) 缙(jìn)绅 纾(shū)祸 翌(yì)日 B 遽(jǜ)然 羁縻(mí) 诟(gòu)病 造诣(yì) C 诋(dǐ)毁 庶几(jǐ) 酋(qiǘ)长 彷(páng)徨 D 愧怍(zuò) 自刭(jǐng) 巡徼(jiào) 檄(xí)文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予自度不得脱 何不改乎此度 B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 竟使遇哨,无不死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行城子河,出入乱石中 D 请罪于母,母不许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A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B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D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7.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D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8.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五人墓碑记 一、基础知识1、填写字词。 ①死而(yān )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②独五人之(jiǎojiǎo ),何也 ③中丞匿于(hùn )藩以免 ④呼中丞之名而lì )之,谈笑以死 ⑤蹈死不顾,亦(hé )故哉 ⑥大阉亦(qūn )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cù )发,待圣人之出而 (huán )道路 ⑦是以蓼洲周公,忠义(pù )于朝廷,赠(shì )美显,荣于身后 ⑧安能屈豪杰之流,(è )腕墓道
2.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大概)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查究) B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太)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理) C 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着) 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互相) D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在)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C.大阉亦逡巡畏义 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4.对节选文字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以记叙为主,写出了五义士慷慨就义和贤士大夫收尸情况。记叙中有描写成分。 B.第二段把“大阉之乱”中的缙绅同五义士对比,反衬出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高风亮节。 C.第三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述方式,紧承着第二段的夹叙夹议的内容,以升华五义士献身的价值。
D.第三段以“高爵显位”和五义士的死对比,又以五义士为义献身跟设想他们“老于 户牖之下”对比,突出了他们献身的价值。 二、语段精读
5.下列句子中“之”字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B.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6.下列说法中有错的一项是 ( )
A.非常(非同寻常)之谋难于猝发 众不能堪(忍受)
B.卒(终于)与尸合 缙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而能不易其志 C.诗书(泛指经书)之训 编伍(指军队)之间
D.复有株连(牵连治罪) 矫诏(假托皇帝的命令)纷出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苏州市民反抗精神的一组是 ( ) ①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扶而仆之 ③则噪而相逐 ④哭声震动天地 ⑤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⑥颜色不少变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9、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一句,为何用“嗟夫”
开头?又用“几人欤”煞句? 10、本句说到魏阉时,用一“乱”字,称之为“大阉之乱”有何特殊意义? 11、作者发出的“亦曷故哉”的疑问有没有回答?如何理解他这一句?
12、本段结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换成“乃五人之力也”这个一般 判断句,行吗?为什么?
详解:
1.C [庶几(jī)]
2.D (微:无、没有)
(度:估计;法度。以:率领;凭借……身份。竟:假使;到……终了的时候。) 3.D (无辜:无罪) [行为:(古)两个词,此句意为“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今)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遗体:(古)留给(自己)的身体;(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物的残留物质] 4. C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其他各句均为倒装句) 5. B (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 6. D (“文”在句中意为“文饰”)
7. C (其他各句句读正确划分依次为: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8. A (“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在本段没有表达) 9.1)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2)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1、①湮 ②曒曒③溷 ④詈 ⑤曷 ⑥逡 猝 缳 ⑦暴 谥 ⑧扼2、B(A盖,连词 C相,有指代性,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D望,农历十五) 3、C ( )4、C(第三段也是夹叙夹议) 5、B( ) 6、C ( )7、C ( )8、①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②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君子,惋惜这座墓空有那块石碑,因而给它写了这篇碑记。9、作为读书明理的“缙绅”,本来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改变高洁的节操,在国家危难之间,更应独持操守。但在“大阉之乱”中普天下的无数缙绅能不改变高洁志操的,竟然没有几个人,岂不令人愤慨?以“嗟夫”开头,以“几人欤”煞句就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10、“乱”字之罪名,本来是魏阉加在“吴之民”头上的罪名,作者在此针锋相对,把“乱”的罪名还给阉党,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非常明确地表明了爱憎分明的立场,同时,也暗含着更深的意义。“大阉”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家奴,有何力量能乱朝廷、 “乱”天下。自然就隐含对皇帝宠信家奴的指责。11、 没有。他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是时代的局限。不过,他敢于承认这个事实,仍然是值得称道的。12、不行。双重否定句,进一步强调了五人义举的重要作用。用这样一个双重否定句,作为本段的结束,非常肯定地表明:“魏阉”的“不敢复有株治”,甚至“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直至“投缳道路”,都是由于“吴之民”的“发愤一击”和“五人之力”。这样,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