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仿真模拟试卷05 (满分7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i 28 S 32 Cl 35.5 K 39 Ca 40 Mn 55 Fe 56 Cu 64 Ba 137
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正确的是 A.赤铁矿:Fe3O4 C.磁铁矿:Fe2O3 【答案】B
【解析】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故 A 错误; B、NaHCO3俗称小苏打,故 B 正确; C、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故 C 错误;
D、明矾的主要成分是KAl(SO4)2 ⋅ 12H2O,故 D 错误.故选B.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B.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A
【解析】A、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故 A 正确;
B、铵盐是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盐,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故 B 错误; C、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电离出氢离子是盐,故 C 错误; D、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 D 错误; 故选 A。
3. 如图所示四种常见仪器能直接加热的是
B.小苏打:NaHCO3 D.明矾:KAl(SO4)2
A. B. C. D.
【答案】D
【解析】A..蒸馏烧瓶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故 A 错误; B.漏斗是添加试剂、过滤操作中的仪器,不能加热,故 B 错误;
C.分液漏斗是分离混合物、添加试剂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故 C 错误; D.图中仪器为蒸发皿,用来蒸发溶液的仪器,可以直接加热,故 D 正确; 故选:D。
4. 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氯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C.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答案】B
【解析】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氯气不能使之褪色,故 A 错误;
B.氯气遇到湿润的有色物质,Cl2 + H2O = HClO + HCl,生成的 HClO 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故 B 正确;
C.气体中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程沉淀,氯气通入也会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 C 错误; D.氯气与淀粉不反应,颜色无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 B.
5.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
B.“雨后彩虹”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同时也与胶体有关 C.在溶有1molFe(OH)3的胶体中,含有NA个Fe(OH)3胶粒 D.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 ∼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答案】C 【解析】
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溶液无此性质,可用来鉴别溶液与胶体,故 A 正确; B.“雨后彩虹”与胶体的知识有关,雨后空气中含有纳米级的小水珠,与空气形成胶体,故 B 正确;
C.在溶有1molFe(OH)3的胶体中,含有小于NA个Fe(OH)3胶粒,故 C 错误; D.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 ∼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故 D 正确;故选C 6.下列变化过程中,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B.用湿润有色布条 D.用湿润的淀粉试纸
A.Cl2 → Cl− 【答案】B
B.I-→ I2
C.SO2 →SO3
2D.CuO → Cu
【解析】A.Cl2 → Cl−,Cl 元素化合价降低,A 项错误; B.I− → I2,I 元素化合价升高,B 项正确;
C.SO2 → SO23−,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C 项错误; D.CuO → Cu,Cu 元素化合价降低,D 项错误。
7.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②硫酸钡 ③铜 ④蔗糖 ⑤二氧化碳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①②
【答案】A
B.①②⑤ C.③④ D.①⑤
【解析】电解质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①氢氧化钠是电解质;②硫酸钡是电解质;③铜是单质,不是电解质;④蔗糖是非电 解质;⑤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故①②为电解质。故选 A. 8.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邻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
6027C.质子数为 27、中子数为 33 的 Co 原子: D.H2O2的电子式:【答案】C
Co
【解析】 A.为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故 A 错误;
B.邻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为,故 B 错误;
60C.质子数为 27、中子数为 33 的 Co 原子27Co,故 C 正确; D.H2O2的电子式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 D 错误。故选 C。
B.高氯酸(H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 C.16 g CH4与18 g NH4+所含质子数不相等 D.FeTiO3中 Fe、Ti、O 均是主族元素 【答案】D
【解析】A.Na+的结构示意图为
,符合题意,故 A 正确;
B.高氯酸(H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符合题意,故 B 正确;
C.16gCH4所含质子数是10NA,18gNH4+所含质子数是11NA,二者不相等,故 C 正确; D.Fe 属于 VIII 族,Ti 位于 IVB 族,O 是主族元素,故 D 错误。 故选 D。 10.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用热的烧碱溶液清洗餐具的油污
B.84消毒液的消毒原理与HClO的强还原性有关 C.酒精的消毒杀菌能力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D.56℃以上的高温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答案】D
【解析】A.烧碱具有强腐蚀性,一般不用于餐具油污的清洗,应使用热的纯碱溶液清洗餐具的油污,故A错误;
B.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消毒原理与HClO的强氧化性有关,故B错误; C.酒精用于消毒杀菌的最佳浓度是75%,故C错误;
D.温度高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可以用高温杀死新冠病毒,故D正确。故选D。
11. R 元素的原子有 3 个电子层,M 层电子数是 K 层电子数的 3 倍,对 R 元素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R 元素处于第三周期ⅥA 族 B.R 元素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共有 14 个电子 D.元素最低化合价为−2价 【答案】C
【解析】R 元素的原子有 3 个电子层,M 层电子数是 K 层电子数的 3 倍,M 层电子数为 6,故 R 为 S 元素。据此答题。 A.S 元素处于第三周期ⅥA 族,故 A 正确;
B.硫元素属于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故 B 正确; C.硫元素原子核外有 16 个电子,故 C 错误;
D.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6,故其最低化合价为−2价,故 D 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FeCl3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变成红色:FeCl3+3KSCN═Fe(SCN)3↓+3KCl
B.向新制的溴化钾溶液中滴加几滴氯水,振荡,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2 Br -+Cl2═Br2+2Cl- C.乙醇的同系物在铜催化下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2CH3CH(OH)CH3+O2
2H2O
2D.纯碱能够去油污的主要原理:CO3H2OƒHCO3OH
Cu△2CH3CHOCH3+
【答案】D
【解析】A.Fe(SCN)3不是沉淀,是溶液,A错误; B.碘单质与淀粉显示特殊的蓝色,B错误;
C.在铜催化下被氧化得到丙酮,化学方程式: 2CH3CH(OH)CH3+O2
错误;
D.纯碱溶液因水解呈碱性,可以去油污,D正确; 13. 完成下列实验所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都正确的 A.分离植物油和乙醇 B.制备蒸馏水 C.分离CCl4中的Br2 D.除去二氧化硫气体中的HCl气体 Cu△2CH3COCH3+2H2O,C
【答案】B 【解析】
A.植物油溶于乙醇,不分层,故 A 错误; B.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制备蒸馏水,故 B 正确;
C.溴与四氯化碳互溶,不能利用过滤法分离,两者的沸点不同,应利用蒸馏法分离,故 C 错误; D.二氧化碳、HCl 均与 NaOH 溶液反应,图中装置不能除杂,图中试剂应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 D 错误。 故选 A。
14.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阻燃剂Al(OH)3受热分解时放出能量 B.蚕丝、涤纶、棉花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
C.油脂在长期贮存过程中与微生物、酶和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会发生酸败 D.硅太阳能电池与铜锌原电池工作时均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答案】C
【解析】A.阻燃剂Al(OH)3受热分解时吸收能量,故 A 错误; B.棉花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不含蛋白质,故 B 错误;
C.油脂在长期贮存过程中与微生物、酶和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会发生酸败,故 C 正确; D.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由太阳能能转变为电能,故 D 错误; 故选:C。
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品中抗氧化剂具有强氧化性,对人体无害 B.尼龙是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强度很大
C.在鸡蛋白中加入BaCl2溶液,可以使蛋白质盐析 D.糖类、油脂、蛋白质均能水解,属于营养物质 【答案】B
【解析】A.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可防止食品被氧化,故 A 错误; B.尼龙的主要成分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强度很大,故 B 正确;
C.BaCl2溶液是重金属盐溶液,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不是盐析,故 C 错误; D.糖类物质中单糖不能水解,故 D 错误。 故选 B。
16. 对水样中溶质M的分解速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相同温度下,M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随时间(min)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 0 水样 Ⅰ(pH=2) Ⅱ(pH=4) Ⅲ(pH=4) Ⅳ(pH=4,含Cu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0~20 min内,Ⅰ中M的分解速率为0.015 mol·L-1·min-1 B.水样酸性越强,M的分解速率越快
5 0.28 0.31 0.15 0.09 10 0.19 0.24 0.12 0.05 15 0.13 0.20 0.09 0.03 20 0.10 0.18 0.07 0.01 0.40 0.40 0.20 0.20
C.在0~20 min内,Ⅲ中M的分解百分率比Ⅱ大 D.由于Cu2+存在,Ⅳ中M的分解速率比Ⅰ快 【答案】D
【解析】.分解速率=M浓度的变化量/时间=(起点浓度-时刻浓度)/时间,分解百分率=M浓度的变化量/起点浓度。在0~20 min内,Ⅰ中M的分解速率为
=0.015 mol·L-1·min-1,A正确;Ⅰ和Ⅱ比较可以
得出B结论正确;Ⅱ中M分解百分率==,Ⅲ中M分解百分率=,后者大,C正确;Ⅳ中20 min内M
变化量为 0.19 mol·L-1,Ⅰ中为 0.3 mol·L-1,后者大,D不正确。故选 D。
17.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
B.若有0.4 mol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4.48 L氧气 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 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是O2+4e+2H2O===4OH 【答案】C
【解析】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A项错误;酸性溶液中,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
+
-
-
-
+
+
-
===2H2O,D项错误;结合正极反应式,转移0.4 mol电子时,消耗O2 0.1 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 L,B项错误;C项正确。
18.常温下,下列关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pH = 7溶液一定呈中性
B.加入酚酞后不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C.某二元酸H2A与 NaOH 溶液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所得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D.pH = 3的 HA 溶液与pH = 11的 M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的溶液可能呈中性 【答案】D 【解析】
A.室温下,pH = 7溶液一定呈中性,故 A 错误;
B.酚酞的 pH 变色范围是8.0 ∼ 10.0,即溶液pH < 8.0的遇到酚酞不变红,所以加入酚酞后不变红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还可能呈中性,故 B 错误;
C.因为二元酸H2A不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所以与 NaOH 溶液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所得的溶液不一定
呈酸性,故 C 错误;
D.若 HA 与 MOH 分别为强酸、强碱,则等体积混合所得的溶液就会呈中性,若 HA 与 MOH 不全为强电解质时,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故 D 正确。 故选 D。
19. 短周期主族元素 W、M、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 3 倍;X 的原子半径在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Y 的最高正
价和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 0;M 与 Z 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X > W > M B.M 与 Z 的最高正化合价相同
C.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 > Y D.化合物X2W2与YW2所含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W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 3 倍,故 W 为 O 元素;X 的原子半径在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故 X 为 Na 元素;Y 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 0,故Y 为 Si 元素,M 与 Z 属于同一主族,故 M 为 F 元素,Z 为 Cl 元素,
A.离子半径:O2− > F− > Na+,故 A 错误; B.F 无正价,故 B 错误;
C.非金属性:Cl > Si,故氢化物的稳定性:HCl > SiH4,故 C 正确; D.Na2O2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SiO2含有共价键,故 D 错误。故选C。 20. 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2(g)+3H2(g)===2NH3(g) ΔH=-(b-a) kJ·mol1
-
-
B.N2(g)+3H2(g)===2NH3(g) ΔH=-(a-b) kJ·mol1 C.2NH3(l)===N2(g)+3H2(g) ΔH=2(a+b-c) kJ·mol1 D.2NH3(l)===N2(g)+3H2(g) ΔH=2(b+c-a) kJ·mol1 【答案】 D
【解析】 图示说明0.5 mol N2(g)与1.5 mol H2(g)完全反应生成1 mol NH3(g)时放出(b-a) kJ热量,若生成1 mol NH3(l)放出(b+c-a) kJ热量。A项,表示1 mol N2参加反应,错误;B项,一是表示1 mol N2参加反应,二是反应放热,ΔH<0,错误;C项,ΔH计算错误。
21.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2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8g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C.2.3g金属钠变为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A D.1 mol OH−中含质子数10NA 【答案】A
【解析】A.标准状况下,22.4LH2含有的分子数为NA,故 A 正确;
B.水在标况下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体积,故 B 错误;
C.2.3g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反应后变为+1价,故0.1mol钠反应失去0.1NA个电子, 故 C 错误;
D.OH−中含 9 个质子,故 1mol 氨气中含9NA个质子,故 D 错误。 故选 A。
22. 在2 L密闭容器中将4 mol气体A和2 mol气体B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3A(g)+2B(g)ƒ xC(g)+2D(g)。2 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1.6 mol C,又测得反应速率v(D)=0.2 mol·L1·min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4
B.B的转化率为60%
C.A的平衡浓度是2.8 mol·L1 D.平衡时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0.94倍 【答案】A
【解析】 根据三段式 3A(g)+2B(g)
-
-
-
-
--
xC(g)+2D(g)
起始浓度/mol·L1 2 1 0 0
变化浓度/mol·L1 0.6 0.4 0.8 0.2×2=0.4
-
-
平衡浓度/mol·L1 1.4 0.6 0.8 0.4
0.4根据浓度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x=4,A项正确;B的转化率为×100%=40%,B项错误;
1A的平衡浓度是1.4 mol·L1,C项错误;p平∶p始=(1.4+0.6+0.8+0.4)∶3=3.2∶3,D项错误。
23. 将下列反应所得气体通入溶液中,实验现象能够支持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A 产生的气体 碳酸钠固体与稀硫酸B 反应产生的气体 Cu与浓硫酸加热C 450 ℃产生的气体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D 热产生的气体 【答案】 B
【解析】 蔗糖经浓硫酸脱水后产物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SO2,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之褪色,故A错误;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由现象可知酸性为硫酸>碳酸>硅酸,故B正确;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不能生成沉淀,故C错误;氯气可氧化KBr、KI,则不能比较Br2、I2的氧化性,故D错误。
24. 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CO2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合溶液 棕黄色 KBr和KI的混BaCl2溶液 沉淀 无色逐渐变为氧化性:Cl2>Br2>I2 产生大量白色SO2可与BaCl2发生反应 硅酸钠溶液 出现白色浑浊 酸性:硫酸>碳酸>硅酸 气体 蔗糖加入浓硫酸搅拌溴水 橙色变为无色 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CO2 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蔗糖经浓硫酸脱水后产物-
A.在O~a时,只发生中和反应 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C.a=0.3
D.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答案.】C
【解析】在O~a时,先发生中和反应,后发生C
+2H+CO2↑+H2O
与H+生成HC的反应,A项错误;ab段发生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HC+H+=H2O+CO2↑,B项错误;因a~0.4 范围内发生的反应是H++HC=CO2↑+H2O,
n(CO2)=0.01 mol,n(H+)=n(CO2)=0.01 mol,所以a=0.3,C项正确;由C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n(C
)=n(CO2)=0.01 mol,在O~a 范围内,生成 0.01 mol HC
消耗0.1 L稀盐酸,故NaOH消耗稀盐酸的
体积为0.2 L,n(OH-)=0.2 L×0.1 mol·L-1=0.02 mol,因此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D项错误。
25. 某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Na+、Mg2+、Fe2+、Cu2+、I—、CO32—、SO42—、Cl—中的几种,各离子浓度均为0.1 mol·L—1。现进行如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过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样品溶液中肯定存在Na+、Fe2+、I−、SO42− B.沉淀B中肯定有氢氧化铁,可能含有氢氧化镁 C.取1 L黄色溶液D能恰好溶解铁1.4 g
D.该样品溶液中是否存在Cl—可取滤液C,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确定 【答案】B
【解析】A.经分析,样品中肯定存在Fe2+、I—、SO42—,可能存在Na+,或者Mg2+、Cl−,故A错误; B.题中未提及沉淀B的信息,故根据“黄色溶液”可推出沉淀B中肯定有氢氧化铁,可能含有氢氧化镁,因为Mg2+呈无色,不影响Fe3+颜色的显示,故B正确;
C.样品溶液中,n(Fe2+)=0.1mol⋅L−1,则溶液D中,n(Fe3+)=0.1mol⋅L−1,根据反应Fe+2Fe3+=3Fe2+,可推出1L溶液D中,含有Fe3+0.1mol,能溶解Fe0.05mol,即2.8g,故C错误;
D.样品溶液和Cl2、BaCl2溶液反应后再过滤得到滤液C,则滤液C一定含有Cl−,故检验到滤液C中的Cl−,无法说明样品溶液含有Cl−,故D错误;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20分)
26.(4分)(1)写出NaHCO3的俗名 。 (2)写出HClO的电子式: 。
(3)写出过量二氧化硫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答案】(1)小苏打 (2) :Cl:O:H (3)SO2+OH=HSO3 27. (4分)已知:A用于医疗消毒,C为常用调味品;E与B都能发生银镜反应,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12,请回答:
(1)求E的结构简式: 。 (2)C生成甲的方程式: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A与金属钠反应比水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 B.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物质A与C可得到纯净的A
C.根据溴水褪色现象,可以证明物质E中一定存在碳碳双键 D.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可鉴别物质A、B和C 【答案】(1)CH2=CHCHO(1分) (2)CH3COOH+CH3CH2CH2OHƒ浓硫酸CH3COOCH2CH2CH3+H2O(2分) (3)ABC(1分)
A用于医疗消毒,B为乙醛;E【解析】则A为乙醇;A经两步氧化得到的C为常用调味品,则C为醋酸、可还原为F、氧化为D,E与B都能发生银镜反应,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12,则E为丙烯醛、F为1丙醇、D为丙烯酸、乙为丙烯酸乙酯,乙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合物——聚丙烯酸乙酯。
(1)E的结构简式CH2=CHCHO;乙生成聚合物的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 (2)C生成甲的方程式:CH3COOH+CH3CH2CH2OHƒ浓硫酸CH3COOCH2CH2CH3+H2O。
(3)物质A与金属钠反应比水与金属钠反应要缓慢,A不正确;A和C都是易挥发的液体,所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物质A与C无法得到纯净的A,B不正确;含有醛基的物质也能使溴水褪色,所以根据溴水褪色现象,不能证明物质E中一定存在碳碳双键,C不正确;乙醇不与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乙酸可以使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变澄清,乙醛与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后可以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所以,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可鉴别物质A、B和C,D正确。
28.(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某含结晶水的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部分产物没有标出)
请回答: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写出X缓慢加热分解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最简单制取白色固体C的化合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Cl2⋅2H2O;
(2)2CuCl2⋅2H2OCu2(OH)2Cl2(或Cu(OH)2CuCl2)+2HCl↑+2H2O↑; (3)Cu+CuCl2=2CuCl
【解析】气体D为黄绿色,据此可知,D为氯气,则X中一定含有氯元素;由黑色固体F可知,F为氧化铜,则X中一定含有铜元素,n(Cu)=1.6g÷80g/mol=0.02mol;从X到A的转化条件可知,该过程为X失去结晶水的过程,据此可知,m(H2O)=3.42g−2.7g=0.72g,则n(H2O)=0.72g÷18g/mol=0.04mol;X由四种元素组成,则m(Cl)=3.42g−0.02×64g−0.72g=1.42g,n(Cl)=1.42g÷35.5g/mol=0.04mol,
(1)由以上分析可知,n(Cu):n(Cl):n(H2O)=0.02:0.04:0.04=1:2:2,则X的化学式为CuCl2⋅2H2O,
(2)氯化铜容易发生水解反应,根据CuCl2+2H2O⇌Cu(OH)2+2HCl可知,X缓慢加热的反应产物中有氯化氢和水,若固体E是氢氧化铜,则质量为0.02mol×98g/mol=1.96g,据此可知,E应为氢氧化铜和氯化铜的复合物,据此写出反应方程式2CuCl2⋅2H2O Cu2(OH)2Cl2(或Cu(OH)2CuCl2)+2HCl↑+2H2O↑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A为氯化铜,根据铜的化合价特点,可知白色固体为应为氯化亚铜,利用化合反应制取氯化亚铜的方程式为Cu+CuCl2=2CuCl。
29.(4分)二氧化氯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已知:ClO2 是一种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用下图装置制备ClO2及性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缓慢加热缓慢加热
(1)装置 B 的作用是______。
(2)装置C 用于制备ClO2,同时还生成一种酸式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 D 中滴有几滴淀粉溶液,其作用是______。
【答案】(1)防倒吸、防堵塞(或平衡气压、安全瓶均可)
(2)SO2H2SO42KClO3═2KHSO42ClO2检验有I2生成,进而证明ClO2有强氧化性 【解析】(1)装置B有缓冲作用,所以能防倒吸、防堵塞(或平衡气压、安全瓶均可),
(2)装置C用于制备ClO2,同时还生成一种酸式盐,根据元素守恒知,生成的酸式盐为硫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SO42KClO3═2KHSO42ClO2;装置D中滴有几滴淀粉溶液,淀粉遇碘变蓝色,根据淀粉是否变色来判断是否有碘生成,从而证明二氧化氯是否具有氧化性.
30.(4分)有硫酸、硫酸铜、硫酸铁的混合溶液100mL,已知溶液中各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6.0 mol·L-1。
(1)溶液中铜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
(2)此溶液理论上最多可溶解铁粉的质量 。 【答案】(1) 0.2mol(2分) (2)铁粉的质量为22.4g(2分)
【解析】(1)设铜离子是xmol,则氢离子和铁离子都是xmol,则硫酸是0.5xmol、硫酸铜是xmol,硫酸铁是0.5xmol,所以有x+0.5x+1.5x=0.1×6.0,解得x=0.2mol。
(2)根据方程式2H+Fe=H2↑+Fe2、2Fe3+Fe=3Fe2、Cu2+Fe=Cu+Fe2可知,溶解的铁是0.1mol+0.1mol+0.2mol=0.4mol,质量是0.4mol×56g/mol=22.4g。
+
+
+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