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脉第二 尺脉寸脉弱得附子
弱脉可以从阴化寒也可以丛阳化热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里虚治里并非只有四逆汤 一味生发和一味消炎 弱脉所产的热 厥阴病转归
兴阳一定会使病机转阳吗 正气和邪气的辩证关系 神门两部推
好,我们开始讲课了。
弱脉,寸弱阳虚病可知,寸脉弱,就是阳虚。
阳就是指的上边,表上的阳虚(卫阳)。不是指真阳的阳虚(真阳)。
因为在上的寸脉的弱,指的上面,表上的阳,或者是心肺的阳气不足,他并不是指的那个真阳,但是也可以说他是指的真阳,这种真阳,他不是用附子,因为他在上面。胸中之气,心肺之气,但有的时候,他也要用到附子。心阳虚。明显的表现为少阴病的时候,也得要用附子。他不是说,只有尺脉弱,才能够附子,寸脉弱,不能用附子了,不是这么回事,寸脉还有一个浮中沉呢,如果是寸脉浮取的时候弱。和沉取的时候弱,也不一样。如果弱到很沉很沉的时候。他有时候也要用附子的,甚至说有的,要是看书看多了的话,有的人他就专门讲,寸脉弱要用附子。他就是跟人家反着,反其道而行之。
关为胃弱与脾衰。如果关脉弱的话,他一定是胃弱,消化不动,不爱吃饭,胃口不好,脾衰,大便稀,或者大便完谷不化。但是不是说所有的完谷不化,都是脾衰,不能反着推。甚至说脾衰了以后,也不一定完谷不化,他不是直线的关系。
所以弱脉也有不同的表现。意思是什么呢?
不能根据单纯的一个弱脉,就判断他一定是用什么方的,或者一定是用什么药,要看他弱脉的变化,首先弱脉肯定是气血虚了,肯定是营卫虚,肯定是阴阳虚。
但是他有偏差。比如说他阴阳都虚,气血都虚,因为都虚,他会有,相对来说,营多卫少,或者是卫多营少。阳多阴少,阴多阳少,正多邪少,邪多正少。他就会有不同的变化。
他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或者化湿,或者化风。治法并不一样。用药和用方子也不一样。并不是说,弱脉,就是生发不起来,上来就四逆汤生发啊,弱脉的的确确是生发不足,吃四逆汤肯定有作用,但是你忽略了,弱脉里面的气血阴阳。
(此处要阐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并非是弱脉一定要从阴化寒,弱脉从阳化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弱脉化阴化寒是大概率,化热化阳的人,也不意味着阴证马上就要转阳证了。此问题极为关键,因为一般人印象中,弱脉是阴脉,一定要化阴化寒,实际上这是臆想和执拗,少阴病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证,就是少阴的丛阳热化,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此人数年的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心衰,其人关节痛,行路需要人扶,语声低微,脉象飘忽,地图舌,失眠,心跳快,濒死感,医院不收,三剂鸡子黄汤,心衰好转,无濒死感,然其关节,非一日可转,需要缓慢治疗。这就说明确实存在极为虚弱的少阴病,而且热化,并不都是虚寒化,此人大便也不坚实,脉证都是少阴虚症无疑,绝非大实有赢状的真实假虚证,但是一样不妨碍她从阳化热,也说明鸡子黄汤并非是类少阴,真阳明的病,而是真实的少阴病,也说明少阴确有虚弱的从热化的病。那些认为虚脉弱脉,一定要从阴寒化,绝无可能丛阳热化,或者叫认为少阴从阳热化就是病解,就是阴病转阳,的说法,都是一些奇怪的逻辑,实际上,不管虚症还是实证,不管虚脉还是实脉,弱脉还是强脉,都可以化寒化热,化风化湿,化阴化阳,化五行,不管逻辑上讲还是实际临床上讲,都是如此,也绝不是正气足,邪气一定被驱赶,也不是邪气去,正气一定会恢复,也不是弱脉虚症,从阳化热一定会,病机外传,从而阴证转阳,正气足,邪气不
去,导致交争不解,邪气去,正气不复,导致缠绵不愈,虚症兴阳,寒气不化,而又增加了热邪,病机却并未转阳,的情况,比比皆是。这都是因为思维逻辑不能圆融,认为虚症就是阴证,兴阳必然转阳,不顾临床实际,一味就和理论,陷入臆想和执拗,虽然我也不是什么高手高人,然而一味兴阳和一味清热,都是一样的逻辑错误,甚至说这是中医里面隐藏极为深密的思维陷阱,这和西医一味消炎抗生素的道理一样,都是用药物的功效,代替了人体元气的功能,元气本来就自己能生发和收敛,只要不是必死之人。元气出现了五行阴阳的偏差,从而表现出不能生发和收敛,一定是按照五运六气的六经变化,见到什么就是什么,有表解表,有里治里,是气治气,是血治血,而不能说不必管,只一味的生发就行,或者只一味的收敛就行,这和西医只一味的消炎抗菌,有什么区别呢?虽然有时候很管用。另一个问题是伤寒论所谓里虚先治里宜四逆汤,实际上张仲景只是举列子,并非是说里虚有且只有四逆汤,别的就不对不行,更非是说里虚只有虚寒一种变化,以上述病例来说,其人既有表的邪气,风湿关节即是表邪,又有里虚,心衰即是里虚,但是此里虚在当时即非四逆汤证,过后是否出现四逆汤证,是过后的问题,非是当时,以伤寒论说甘草干姜汤后,续以芍药甘草汤证,并其后有四逆汤和小承气汤之变化,说明寒温气机的转化,是可以很快的,乃至其人早上以四逆汤,夜间变成小承气汤者,比比皆是。此病人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即是先治里虚,外邪非但不会内陷,反而会更好的外散,非是死于句下之人所能知之。)
比如说这个人脉很弱,把脉很弱,但是他就是上火,从热化。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有的人弱脉就是虚寒化,手脚冰凉,大便稀。
有的人他就是虚实夹杂。他既大便稀又手脚冰凉,又口苦,又咽干,又口渴,又有眼睛发红。
就是厥阴病那种,寒热虚实错杂的,也有啊。
那你说弱脉就一个方子,就往上补气就行了,或者就补血就行了,他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他必须会有六经的变化。弱脉,难道就不得伤寒表症了吗?
对不对,你就不得太阳表症了,你就不感冒了,感冒了以后就一定是少阴病吗?感冒以后,寒气就一定会陷入到里面去吗?不一定,但是弱脉的人,感冒了以后,他得了太阳表证。显然他也是在弱脉的基础上,在气血虚的基础上,得到太阳表症,这个时候不要去使劲发汗,虽然他的寒气在表。但是不要使劲发汗。
同样弱脉。他会从阳化热。也会从阴化寒。他都会变化,不是说弱脉,就一定从阴化寒。甚至说还会有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
这个观念,一定要拧过来,别见着有力的脉,就一定能判断人家是表证,一定是阳证,或者一定是有热。
见到虚脉,就一定是有寒,就一定是里证。
具体的表症里症。还有寒症热症啊,虚症实证,他都要有症状的变化(表现)。不能单纯的以脉去论。但是弱脉,肯定是气血虚,肯定是阴阳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这个虚的基础上,难道他就不会从阳化热了吗。他就不会从阴化寒了吗,他就必须得从阴化寒了吗,他就不会有局部的实证吗。
这个人脉很弱很弱,但是他体内。可以有淤血,有痰饮,那不就是实证吗?不是邪气就很盛吗?。所以说一个人脉弱,他可以邪气很盛,也就是说他正气很虚的同时,他的邪气很盛,对不对,你就是怎么处理呀?你就说我扶助正气,邪气自退,那是妄想。
有的人,他可能是这样。补点正气,这个邪气能动,能排出一些。但有的人,他就是你给他,补足的正气以后,他反而产生的正邪的交争,就原先是正虚邪盛。你去给他补证。这个时候,他变成了邪也盛正也盛。所以说这个东西,他都是存在这个可能性的。你只能说大体的推断,你不可能准确的推断。
所以说你要把这个观念给转过来。不是说这个人脉虚,他就一定是虚寒,脉虚的人,身体里有火的人,多的是,而且脉虚的人,身体有火,他不是很好调。因为脉象跟症状不符合,对不对?
你不要把他说成,这个人脉虚,所以他的这个都是虚火虚热。这个也是想当然了,脉虚的人,实热的人也有。但是他这种实热肯定不
强。因为他毕竟脉虚。
(脉虚弱微的人,所谓阴证的人,所产生的热,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阳气虚,虚阳外越产热,此种补气补阳就行,不能清热,越清热越多,一种是阴虚阳气相对多,产生的热,这种需要补阴补血,这两种热奇怪的是都叫虚热,第三种是感受了外邪,比如中暑,中暑之人脉虚弱,所谓热射病,这种需按暑热治,第四种是感受了寒邪,兼有表证,第五是有少阳经的半表半里证,或者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病,第六是阳气暴脱,往往发怪病,比如医理真传所写的一系列病症。等等)
你等给他把弱脉,气血补上来以后。他就有可能会变成实热。 甚至说不把他气血给补上来的时候,他也可能会变成实热。这个邪气使劲往里压,压到最后一层的时候,气血再虚,他也会变成实热,这时候就基本上就很难治了,因为实热,要去邪气,但是他脉弱,正气又虚,这个很难办。所以说有很多,这样的人,,就是说你一定要扭转这个观念啊。
(所谓厥阴病,厥阴病有几种转归,我们在伤寒课已经讲过了,一种是邪气压到最后,正气郁而化热,病机转向阳,此为欲解。一种是邪气压到最后,正气郁而化热,但是病机不转向阳,热气化邪,从而出现便脓血等病,一种是邪气压到最后,正气郁而化热,正气不足,病机转阳之时,阳气收不住,一下暴脱,所谓除中)
不是说这个症状和脉象。他永远都是一顺的。有的时候,他就是相反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你也不能说,这个人脉弱,邪气胜,然后把邪气去掉以后,这个脉弱脉,自然就正气,就自然恢复了。那也是一种妄想。
他必须得,好好的去辩证,就是邪气盛,脉弱的时候。他究竟是因为他邪气盛,阻碍了脉气的通路,引起的相对的弱,还是说引起的绝对的弱。如果是相对的弱,那你可以直接去邪气,直接去邪气以后,正气自然就恢复了。如果是绝对的弱,你去完了邪气以后,这个弱证会更弱啊。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他是正虚,引起的邪盛,是相对的盛,还
是邪气的绝对的盛,如果是邪气的相对盛,那补足正气以后,他这个邪气,自然就被推动走了。如果是引起的邪气绝对的胜,补足正气以后,这个邪气还是不会去掉的,你还是得去,去这个邪气。
所以说正气跟邪气,在体内,都是要运动的。正气从里到外运动,邪气也是从里到外运动。正气一点点把邪气推出去,然后正气还能回转回来,对吧,还有收敛回来。但是你不能把邪气收敛回来。邪气永远都是从里往外推,。但是正气,既有从里往外推的,也有从外,降下来,把它收敛回来,不能使劲再往推,否则的话,他就没了。
所以以前有个病人,他就是去找假的火神派看病,给开二百五十克附子,就不行啊。他越吃越冷,他越吃,气越虚,那就是发散的太过度了,怎么治?还是用四逆汤。用少火,二百五十克附子,是壮火。用少火往回调。
所以一定要把邪正的辩证关系,给理顺了。邪正的辩证关系,就是说。有一些病,他是邪去,正气自然就恢复了。有一些病是,正气恢复了,邪气自然就去掉了。但是有一些病。他是邪气去掉了,正气仍然恢复不了。有一些病是正气恢复了,邪气仍然是去不掉。
所以说弱脉,铁定就是主正气虚,但是他正气虚,他有营卫,阴阳,气血的这个分类。所以他相对的来说,气比较足一点,血虚的更厉害,他有可能,身体就会有从阳化热。甚至说感召了邪气以后,也会有实,有很盛的邪气在。同样反过来,他血比较盛。气比较虚,可能就从阴化寒。但是呢,也可能会有,绝对的邪气盛。也就是说,虚热加上实热,虚寒加上实寒。虚热加实寒,什么虚寒加实热,各种组合,不能那么死心眼儿,所以关键你把这个脑子,理路给想通了,然后自己慢慢一点一点去辩证,你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某些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或者某些情况绝对会出现,否则的话,古人就不会说厥阴病多加杂了,会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互相夹杂。意思就是说他既有实热又有虚热,实热和虚热,这两个热的情况下,甚至说他还会有风有湿,有寒,邪气在里面。那就更复杂了。怎么去倒腾这东西呢,你说我不倒腾,我就把正气招起来,使劲往外推,就行了。
有的时候可以,但有的就不可以,有的时候就不行,你推不动他。
欲求阳陷阴虚病,需把神门两部推,阳陷阴虚的病。你看这里面他就讲了,弱脉他有阳陷的病,也有阴虚病,阳陷,阳气陷到地下去,里面下焦是有火呀。阴虚,它里面本身,就是有这个阴虚,阴虚相对来说阳气就旺,所以他就有虚热,那虚热的基础上,可不可以感召寒气呢?当然可以感召啊,那可不可以感召热气啊?当然也可以感召啊。所以他有虚热,他也可以有实热在里面啊。甚至说他有虚热的同时,还有寒气在里面啊。他这个很多的东西夹杂在一起,都有可能的啊。
就是脑筋要活一点。辩证要准确一点。
所谓的阳陷就是指的寸脉弱。本来应该升到寸脉上的气,他升不上去。他就陷了啊,就叫阳陷,阴虚的就是尺部,尺部本来应该往上升。结果他没有东西往上升,他就是虚的,是阴虚,那么本来应该往上升的东西是什么呀?本来应该往上升的,应该升到寸脉的东西是什么呀?气跟血啊。津和液啊,阴气和阳气啊,营气和卫气啊,都要往上升啊。精气神都要往上升(所谓天地俱生)。
你不能光想着。阳虚,阳虚一定是真阳升不上去,难道真阳里面就不包括真阴(精),不包括血了吗?就光是一股气儿吗?,就光想着真阳就是一股气儿,那就往上上附子,那真阳不包括血啊,不包括真阴(精)是吧?少阴病没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吗?阿胶就不用了?对不对。
所以说,他不是那样的,阴虚病,光是血虚津液虚,就光是地黄吗?他有气在里边,他也有真阳在里面,对不对。这个都是相对来说的。其实有很多人,他就分不清实热和虚热,分不清实寒和虚寒的区别,或者说他就不想去分,他就认为不存在。把古代的人认为都是傻。古代人说的东西都不对。古代人有那么傻吗?他分这些东西干嘛,是不是。古代人都没他聪明是吧。他分类这些东西干什么?是不是,肯定是存在的,有这种现象,他才会发明出这种东西。尽管有很多都是错认。但其实有很多也不是错认,对不对。所以说明白这东西以后,不要去排斥,把人家这个学东西学会了以后,自己去观察。究竟哪些是错认,哪些不是错认,是吧,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肯定,对不对。
需把神门两部推。神门两部就是两个尺部。阳陷,尺部的弱脉里面会有一些滑动,或者会有一些淤热,在里面,你摸他尺脉弱,但是他里面是热的。有一些是寒的,在手下可以摸得到热感寒凉感。
这就是神门两部。很多的妇女就是。两尺脉很虚很弱,但你摸他,就是里面有一股热气,这个热气还有刺手感,大概率就是子宫肌瘤了。子宫肌瘤是正气还是邪气啊?就是说尽管他血虚血弱,它里面照样可以有邪气,但是这时候你可以不去管他的邪气,你就只管他的正气,就要给他补上去,给他兴发起来。当你给他兴发起来以后。他有可能这个子宫肌瘤就消失了,但也有可能不消失,再进一步处理,这个时候他尺脉不弱的话,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尺脉弱的时候慎用。
弱主气虚之病啊。主这个不能往上生发的病。气就是运行的意思(真气和水谷精微之气,这个物质,从这里到那里,并发挥一些温煦滋润的功能,就叫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虚就是说不能够上焦开发。不能上焦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有可能中焦堵住了,也有可能中焦虚,也可能是下焦的问题。
他并不是说,上焦要开发,宣五谷味,只有这个叫做气。他是用这种意思来告诉你,气就是运行的意思,就是把水谷精微之气,布散到全身的意思。所以内经里面的概念,你不能够去执拗。
仲景曰,阳陷于阴,故恶寒发热。阳气,就是上焦之气。或者是心肺之气。他往下走了,所以恶寒发热。太阳表症。本来太阳,就是阳气要充满全身的,现在他的阳气,被这个寒邪所约束,不能充满全身。阳气往下移动,往下移动就是入于阴,入于尺脉,所以恶寒发热,就是营气,呃被卫气伤了。卫气不往外走,所以恶寒,卫气,他往里面走,伤了营气,所以他就发热。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