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互相辩论。下课铃响了,我把学生批改后的作文收回发给本人,让学生参阅教师的批改后,在先学会批改他人作文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后的作文誊写一遍,然后写出自改后记。这样在教师引导、指点下进行他改、自改训练以后再做的作文,只交给学生作他改和自改,教师只根据学生的评语、分数和反映进行抽查或略看。当我把学生批改后的作文收回来翻阅的时候,发现学生批改作文的思维比教师活跃多了。他们把错别字和病句一一改过,还写了不少的眉批和腰批。说到文后的总评,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评语有的从思想内容上进行评价,有的从写作方法、谋篇布局方面进行评论,还有的学生把讲授课文艺术特色的概念、术语活用在作文批改中。总之,从字词句,到段落的过渡,从开头到结尾,从中心思想到谋篇布局,以致详略是否妥当,剪裁是否得法,都在他们的评论之列。就这样,打开了作文批改的新局面,着眼点放到了提高学生的批改能力上。提高了效率,解放了教师。并把从批改作文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阅读和深钻课文上。三、写作教学和讲读教学相结合写作教学,教会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鲁迅先生说:“„„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不应该那么写》)因此,通过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从中总结出写作的理论知识来,这种理论知识一旦被学生掌握,他们就会知道文章如何读,作文如何做。鉴于此,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现代优秀作品,是必要的。但因为高中学生理工科负担很重,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搞课外阅读。我觉得通过语文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较现实的,语文教材里都是名人的作品,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学生又是人手一册,如果克服过去那种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的弊病,把学习课文和学生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深钻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教材本身就可以告诉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首先,要充分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当作写作的例子来学。例如讲议论文《察今》时,不仅要求学生在查字典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掌握“因时而化”的观点,还应指点学生了解本文用三个不同的故事从三个侧面说明“因时而化”这一基本观点的语言现象。同时让他们知道这篇文章有放有收的手法,即作者在讲述这三个故事时,丢开前文,另起段落,不用过渡句,直接讲起了故事:“荆人欲袭宋”、“楚人有涉江者”、“有过于江上者”。这是“放”的手法,教学生认识不放展不开篇幅,不能充分论述中心。这三个故事讲完之后,作者又分别在每个故事的后面写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这是“收”的手法。让学生知道:不“收”点不到题上,故事就会失去作用而成为衍文。然后除按课后要求背诵一、二、四段外,要求熟读其它段落,全面掌握这篇文章,让学生以后写用故事说明观点的文章时作范例。把写作手法相同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来掌握这些手法,也是读写结合的办法之一。如把《师说》和《原君》放在一起,让学生知道不同情况下对比手法的不同使用。把都用了类比手法的《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文学和出汗》、《邹忌讽齐王纳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晏子使楚》等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在对比之下,知道类比手法——有用于全篇的,也有用于个别章节和句子的;有用历史类比现实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也有用自然现象和事物类比社会现象的,如《白杨礼赞》;有以生活小事类比国家大事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有以虚构的寓言故事类比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如《愚公移山》。集中起来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头脑中大量储存语言材料为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熟读和记忆一定的典范语言实例是十分有价值的。凡是课后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叫学生背诵,做到永记不忘。除背诵之外,典范的课文和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做到不管什么时候,随便提起哪一句名言,都能立刻说出它的出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但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理解范畴,后者属于表达范畴。一个中学生读的要求要高于写的要求,读的范围也大于写的范围。对学生进行读与写的训练,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各成体系。不要急于求成,不能过分强调读什么就写什么。因为那样做仍会用一种模式束缚学生
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吸收、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化为自己所有,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