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

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4期 V01.25 No.4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Ch ̄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mliifes and Social Sciences) 2O06年7月 Ju1.20O6 浅谈女性在音乐中重获诠释 王丽燕.孙英 (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要】音乐是为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宣泄而产生和存在的艺术。于现实而言,音乐仍有着积极作 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作为与音乐有着相似特质的女性来说,她们在音乐中为自己赋予了更大的 价值。获得了崭新的诠释。 【关键词】音乐;功能;女性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6)04—0166-02 “只要音乐还在继续。生活还是有意义的”。音乐因其神奇、完美而难以把握的存在形式,伴随着生命的存在,给人以无 限慰藉。它并不是生活,也没有改变什么,而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用它来重新解释庸常的生活中所隐藏的事物,用它重 新为我们的习惯命名。它给出一个假定性的情景。一只容器。所有的经验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因为虚幻,所以真实。音乐 不在于是否讲述真理。而在于包含多少情感;女人,以其敏感纤细、善感多情的天性,有着与音乐相似的诗意。 关于女人与音乐,希腊神话有一则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也许可以被看成是这样一个寓言——真实、平凡的世界是如何被 巧妙地加以装饰,而这种装饰物又是如何为生命的希望提供了保证:人身鸟足的美女塞壬,居住在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她 们用甜美的歌声诱惑经过的海员,使他们的船触礁沉没。水手们面对的世界。是黑夜、星辰一般沉默不语的世界;歌声的出 现使黑夜的幕布划开了一条口子。平静被打破了。一个象征性的希望跃出了水面。一个朝向彼岸的通道就此打开。歌声是塞 壬们的隐身衣,美妙的歌声为塞壬们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信息。同时也为她们筑起了壁垒。女人用音乐昭示着,世界或命运 的本相是以它饰物的一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女人以其缥缈,照应着音乐空灵的存在方式。在广袤世界的岸沿,倾听着自 己的、或许是共同的声音——作为女人。但不仅是女人。 音乐这种在时间中流动的声音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无论是劳动之余还是充满神秘祭祀中的音乐活动都没有性别之分, 但随着男权文化的创建和不断巩固,音乐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女性从音乐舞台的前台退向幕后。细数中国封 建社会的历史,单单从对女性“琴棋书画”的要求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与音乐亲密接触的描写中就不难看出。汉乐府中 的女伶:唐教坊中的女伎;梨园中的永新、张红红、公孙大娘、杜秋娘、舞伎绿珠;汉代赵飞燕、唐贵妃杨玉环等曾在历史 上留名。史料却表明她们没有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在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1.虚空的音乐之于现实的功能 OL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它直接就是“情动于中而行于声”的产物。而人的情感无不带有伦理道 德的痕迹。所以乐通伦理。足以正民心、敦风俗、助人伦、成教化。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艺术审美与人格修养有着密切的关 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在孔子这里。他进而把音乐当成是人格修养最后完成的唯一途径。“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音乐还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 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伦理道德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概念范畴。而音乐“敦风俗、助人伦、成教化” 的功能是不变的。社会形态的变化会对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礼乐文化所服务的阶级利益、伦理核心也 许己经背离了时代的要求。但“乐以载道”的方式方法却是永恒的。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新时期所需要的价值观的 拓展这里无须多言。相信在繁荣的音乐大家庭里一定有适合表现和培养今天的道德风尚的优秀曲目。而日趋人性化的道德走 向也必然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生命自然相通性日渐契合。古代乐教被赋予了生命的功能。古人对此极为慎重:“去乐调而四时 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由此可看出对音乐之生命功能的敬畏。因为音乐有益生命之流转、旺盛,因此古人 养生多用乐。魏晋稚康精于乐律。擅长操琴。深得“以乐养生”之道。也许对于中国古人来说,乐教首先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 、 [收稿日期]2OO6—04—06 [基金项目]2OO5年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第3_4号) [作者简介]王丽燕(1962一),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音乐学理论教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其次才是伦理、政治教育的工具。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也极为重视音乐教育的价值。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音乐的节 奏与乐调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浸入心灵的最深处。”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指出,音乐直接地就是模仿情感的。它有三个目的: 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选用伦理的乐调”来实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代乐教重视音乐的 模仿功能及其带来的净化心灵等审美功用。在人类文明中,人们将和谐美视为美的最高范畴。协和的音乐被视为美的典范, 因为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摈除心中的杂念,酿造一个符合美的需要的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的美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心醉。孔子听了《韶>乐后竞“三月不知肉味”,杜甫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 回闻。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 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美妙的音乐引导着人在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和悦神悦志的精神享受中获得教育。音乐潜移默化的将 审美愉悦疏导和渗透到人的情感中,并表现为一种自由畅快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追求的内在动力,把社会化与道德化的内在必然 性和约束性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自由性和自觉性,进而在情感与道德内容和谐统一的自我完善中,达到由音乐而艺术化的人生。 2.音乐性的女人在音乐中被诠释 女人极其容易被况寓为音乐一般的柔美灵动,与音乐有着相同的诗性特征;然而,在音乐中,女人却长久的出于被诠释 的角色。正如希腊神话中回声女神的寓言。 森林中的仙女伊珂(意为回声)在林间游荡,看到了在水边痴迷自照的那喀索斯,瞬间坠人爱河,但是她收到了女神赫 拉的诅咒,失去了正常的语言能力,只有在他人先开口的情况下她才能说话,而且只能重复别人的前半句话。因此,她无法 主动言说,只能痴痴地等待那喀索斯向她表白。但是,那喀索斯除了自己的影子目无所见。绝望的伊珂终于枯萎在水边,她 痛苦的灵魂变成了山林问的回声,永远只能等待别人开13,以重复作为回应。 回到我们的命题上,在音乐历史的深广的森林中,男人无疑占有着表达与诠释的主动权,而女人却长久地沉默。将音乐 及其技巧发扬光大的显然是男性,而非与音乐有着相同质地的女性。如果说,那喀索斯的故事颠覆了女性音乐特质的叙述; 那么它刚好凸现了一个文化的、而非自然的特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规定、潜抑为“永恒客体”的身份——她们是男性声 音的客体、被男性创造的音乐所诠释的对象,是男性行为的客体,是男性欲望的客体,是男性表达与歌唱话语的客体。设若 女性若能不再迷恋与依赖男性的目光,而歌唱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男性声音的“回声”,才能真正实现女人音乐诗性的回 归。也许那样,如今的世界上的音乐会是另一种韵律、另一类格调、另一番美好。 伴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推演,女性开始尝试着做出以自身视角与经验为原点的音乐,女人开始成为作曲家、演奏家、 指挥家……她们或许并不昭彰自己的性别身份或者立场与方式,但她们自身的生命体验却决定了她们投向音乐的目光、她们 赋予音乐的内涵有别于男性。女人正在且终将走到音乐背后,并展现她们身体中流出的音符。这是可能,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钟昭英.关于女性优势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1997,6. [2]李应华.妇女在音乐中[J].人民音乐,2001,2. [3]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J].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O3,2. [4]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凯著.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O3. [6]论语[M].陕西旅游出版社,2OO3. [7]迈克尔.马克著,管建华,乔小冬译.当代音乐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8]柏拉图.理想国[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出版社,1987. ’nle Analysis of explanation of the feminine in music WANG“一yah,SUN),il1g ( ̄m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Music is the art for human to express and dead off 妇 .In reality,music phys aI1 active role and shows signif- icant function.As the feminine wih the t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music,they are given Inore value for hemseltves in the r眦一 sic,getting Hew explanation. Key words:music;function;feminine ・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