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契合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与管理工作相契合,对于两者而言是一种相互借鉴、相互利用,这种相互借鉴、相互利用的过程便体现出契合的“相对优势”,即契合整体相对于单个个体所具有的优势,而两者契合的整体优势在于有利于我国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特有优势。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契合;企业管理
0引言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企业不仅需要重视产品质量、技术等硬件建设,而且还纷纷注重企业形象等软件建设。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就为企业管理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工作环境。因为企业员工信念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被人们认同的企业形象的优劣。优秀的企业形象可以激发出员工强烈的自豪感,使员工相信自己是在最好的组织中工作,在这个组织里可以借助组织目标的完成而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进而形成强大的归属感和成就期望。
1促进企业文化与管理工作方式分析
1)“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的关系”,因此,管理应承担起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社会主义方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管理必须从外围和总体上来把握,也就是说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把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贯穿到企业
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方向前进。
2)借助管理的深层次内涵,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层次。首先,国企管理工作可以丰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定内涵。由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西方企业文化建设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西方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团体意识、思想、精神主要是指企业的理想、目标、精神以及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他们对企业员工素质要求几乎不包括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职工群体素质的要求首先包括心理动态素质的要求,不仅要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精神、团队意识教育,还要对职工进行从业心态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等,这些它构成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定内容。因此,要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有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密切配合。其次,要借助工作的优势,提升企业文化层次。企业文化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而忽视将企业职工的需求导向国家、社会层面,较多关注企业自身利益,而较少关心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我们的企业管理工作则提倡职工需求满足与社会需求满足有机结合,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倡导企业、职工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有机平衡。另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职工素质,而我们所说的职工积极性,不仅指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还包括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及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我们所认为的职工素质的提高,不仅指劳动技能的提高,而是思想、道德、技能、纪律、文化等诸素质的整体、综合提高。
3)运用企业管理工作的塑造、引导功能,孕育企业文化基因。管理工作与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指“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关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客观对象的意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它是企业在
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其行为和客观对象作出的价值判断及奉行的行为准则。根据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客观要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方面需求,履行社会责任,保护自然环境,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等等应是现代企业所拥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通过企业管理者对职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职工明确并强化自己是以社会人的身份从事生产经营,应当担起满足社会需求、保护环境,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的社会重任。一旦职工心理提高到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生产的高度责任感层次,就会杜绝伪劣产品、提高服务质量,自觉地形成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观。
企业管理工作与企业精神培育。西方企业强调培养员工团结协作、变革创新的企业精神。我们的企业精神除了这些外,更多地注入了集体主义精神。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拼搏进取、求实创新精神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又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坚持以集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职工爱企业、爱集体的觉悟;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互相帮助、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企业管理工作与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是“企业内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既是本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规范,即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又是该企业对社会应负的道德义务,即社会责任、企业宗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企业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如为提高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做出有损社会、有损环保的企业行为;出现偷税漏税,商业贿赂、商业欺诈、向社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企业内部常常违反职业道德操守,搞小集团、拉关系、走后门等等。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就应当发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经营的目的,明确在生产经营中向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让职工认
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义务,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企业道德建设逐步深化,促使企业正当经营,积极承担社会义务。
企业管理与企业目标确立。企业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奋斗目标,它表明在这个时期内企业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的发展方向。由于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服从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还必须融合各基层单位目标、班组岗位目标及职工个人目标,而企业管理者所具有沟通协调作用不仅能保证企业文化服从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还能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融合这些基层和个人目标,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目标的导向、整合功能还受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也只有通过企业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功能才能调整好这些目标。
2小结
按照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民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建设企业民主除依靠企业文化建设外,还必须依赖企业管理工作。作为国家社会重要单元的企业(国有企业)来说,民主管理搞得越好,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有化程度的贡献就越大。
参考文献
[1]应焕红.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