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
2022-06-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l陆桥文化/LU QIAO WEN HUA 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 王志刚 摘要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后,当前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就 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 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吸引-Z-,3k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_r-,2k界的联系,最终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_r-,_lk产 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综合工程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相对较晚,相比而言,主要发达国家 均已建立比较成熟规范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工程专业认证 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 变。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 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工程教育领 域内公认的认证标准,目前已经扩展到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 亚太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我国也可望在2013年前后正 式加入该组织。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密集和对实践性要求高的领域,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 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科研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工 程训练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 基地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所 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实验实践教学 内容在时间段上从大学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从知识结构 上从通识基础课程一直延伸专业课程,从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 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构建了“通识基础实践、学 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践”以及“自主个性化学 分训练、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4+2”不同层次又紧密联 系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依托了传统的 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实验平台,师资和综合力量较强。同时,学 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 移动和中国联通,设备制造商如中兴、华为、阿郎、摩托罗拉等建 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为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本科专业建设, 特别是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 “4+2”实践教学机制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一等奖等 许多丰硕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但随 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 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内涵也有着新的变化。南京邮电大学结合 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梳理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 的训练阶段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性方 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本科通识 基础的个 ̄qSJII练环节,如金工实习和工程制图等方面较为薄弱。 鉴于这些不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开展综合训练 LUQIAOWEN HUN陆桥文化_ 中心的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成为共识。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3)强调综合性,体现融合性。中心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具 备综合性。体现出不同学科与专业优质资源的融合,中心的建设 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根据统一规划把 展需要的先进实验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是集实验教学、科研开 发、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成果转化等综合在一个平 1.目标与定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本科教学评 和院系,而其受益面则涵盖了包括学生、雇主、更高级别的教育 机构、政府部分和社会公众等。因此,从专业认证条件建设环节 考虑,重点是研究适应专业认证需要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及支 撑平台和环境。综合训练中心是实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基 估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认证的对象是具体的专业,而不是学校 新的平台有机地进行整合,搭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 台上,有效地提高了平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强调开放性,体现服务性。中心将采用全开放的管理模 式,不仅对校内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 地,是满足本科生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和专 业实验以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的教学基地。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总体办学目标和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 纲要的需求,我们把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京 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本科人才培养 的传统强势专业,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南京邮电大学优 势学科与强势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提供支撑。中心的建设 目标突出了以下思路:(1)建立完善中心的师资力量。除专任教 师和实验指导人员外,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 及具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 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计划提供保障。(2)将优势学科中的科学 研究问题、科技开发内容通过指导教师合理的任务分割,将适合 于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转移到中心,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中 C,,til 练方式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3)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完善和 先进的信息通信综合训练环境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得 到学科和专业的各项训练,为新兴战略发展方向的各个领域和 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结合南京邮电 大学与国家信息通信行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具有丰富实 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在实 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时引入企业的参与。 2.建设思路。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特点,梳 理了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在建设水平上突出先进性,在建设内容 上强调针对性,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综合性,在管理上强调开放 性。把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中心建设思路主要特点包括: (1)突出先进性,体现前瞻陛。?中心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 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体现建设水平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个 性化发展、以能力而非分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 力的训练。 (2)强调针对性,体现成效性。?中心对实验实践内容更加强 调针对性,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训练内容、实验大纲、训练计划、 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快速 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三网融 合等新兴战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实践和工程训练 让学生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 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得经过实验中 C, ̄JiI 练后的学生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 情况下,还将本地区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以我校信息与通信领域 的优势为依托,辐射其他高校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为其他高校 提供服务。进一步地,中心还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 服务,如提供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急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物 联网及其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及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人 才培训等。 三、实施与探索 1.平台建设。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验平 台的建设投入大、更新快,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难以实现可持 续发展。因此,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统一部署”和“顶 层设计”,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 拓展建设经费来源和渠道,通过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地 方专项实验室建设、学校自筹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持续加大 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较为 先进的信息通信工程训练中心,给出了综合训练中心4个层次 的训练平台结构示意。 2内容建设。按照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 享为导向的建设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中心的内容建设中突出 了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 创新训练和应用训练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 和平台提供支撑,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从基础、专业、创新到 综合能力训练的完整平台。 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水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在完善的 基础和专业训练基础上,支持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创新训练,如 专业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 竞赛和原始创新训练计划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 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每年度开设的实验室开放项目100 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300多项,大学生原始创新训练 项目数百项。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重分数 轻动手的现象,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 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标兵” 的评选和树立榜样,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热情,引领 和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 性。并将其纳入培养计划,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场地保 证、有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大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中心作为创新 成果和创新源泉聚集地,扩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覆盖面 107,大陆桥视野 _陆桥文化/LU QIAOWEN HUA 和受益面。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学 科竞赛等多方面筹集经费,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能得 到不断增强。 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近三年仅通信 工程专业学生就获得国际级奖项l2人次,国家级奖项50人次, 省级奖项89人次。 从2006级学生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自主化个 作为刨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一,2010年7月在“信息通 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框架下成立学生原始创 性学分10分,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教师科研项 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各类课外活动。通过 新能力培养小组,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也于此时同时启动。有 别于其他各层面的科技训练或竞赛,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的 所有项目全部都是学生原创性作品,中心组织了校内外专家组 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助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原始创新的专利、论 文等作为主要成果。计划实施三年来,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达 到100%,其他专业学生达到60%。 自主化个性学分的完成,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束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背景,坚持以学生 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是综合训练中心 建设的核心要素。努力建成理念先进、体系科学、平台先进、内容 完善、队伍合理的信息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不仅为创新型应 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 直接服务,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南京邮电大学综合工程训练中 学校配套制定了相关文件根据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奖学金评 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使学 生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 能。从多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们也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 心的实践证明,中心提供的完整的训练环节和参加科技创新、竞 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他 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依靠在竞赛中获奖的学 生力量去组织、指导新一轮的竞赛活动,以此既锻炼学生们的组 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将教师从初步的遴选、甄别等 赛活动和创新项目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综合应用知识、 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学校、 学生和企业多方共赢的良好结果,为培养满足高等工程教育专 业认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新闻 力机 舆论 主义 [2]詹细明.舆论监督与权力制约卟新闻采编,20()6年第三期. [314 ̄- ̄.论增强报纸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卟新闻采编.2005年 第四期. [4】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5】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2月. 避免 家共 事业 的舆 【6】蓝鸿文.专业采访报道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马少华,刘洪珍.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8】吴文虎,林如鹏,支庭荣.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 年第 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