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0例临床观察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0例临床观察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在本院就诊的30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反应。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后心源性猝死的为0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3%,治疗后心源性猝死为5例。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氯毗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十分有效,并且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标签: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更为剧烈,而且疼痛持续的时间往往在30min以上,它偶爾也在睡眠中发作。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那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病理机制,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极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导致猝死。笔者将在本院就诊的3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用服用阿司匹林的方法,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患者15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有100例,女性有50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年龄为55岁,发病时间在1d~12年。对照组,男性有90例,女性有60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为62岁,发病时间为1d~1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连服3 d后改为15.0mg,1次/d,之后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讽脂药物,硝酸脂类、低分子肝素等药品。实验组在这项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300 mg以后75 rag,1次/d,疗程12w,观察这两组的治疗情况。

1.3诊断标准 本文根据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来确定两组的治疗效果。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缺血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缺血改变有所改善,但未恢复正常水平;无效:心绞痛无改善或减少50%以下,患者病情治疗后无好转或者加重。

1.4观察指标 在本次试验中,主要观察的内容是: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心绞痛改善状况,以及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处接受常规治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氯吡格雷,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讽脂药物,硝酸脂类、低分子肝素等药品。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治疗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论是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善情况,还是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均好于对照组。见表1。

其中,实验组在治疗后显效的为87例,有效的为43例,无效为20例,总有效率为86.67%,在术后心源性猝死的为0例。对照组显效为54例,有效为53例,无效为43例,总有效率为71.33%,治疗后心源性猝死的为5例。很明显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特点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它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常常出现以下的体征:血压略增高或降低,心率略增快或减慢,患者肤色变得苍白,出冷汗等[1~3]。目前研究者均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糜烂或出血,进而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形成不同类型的血栓,导致急性心肌缺血。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疾病之一,他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内出血,或斑块破裂使破损地方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聚并形成血栓,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及远端小血管栓塞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的一种疾病;在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其炎症反映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促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中的GPⅡb/Ⅲa受体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到主要作用。因此,想办法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已经成为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环节,较为常规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以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减少血管中血栓的形成。而氯比格雷作为新型噻吩并吡啶衍生物,是迄今最强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能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环化酶偶联的ADP受体结合,产生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更好的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仅是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仅服用阿司匹林)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将这一传统治疗方法与氯吡格雷治疗结合起来,发现治疗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本次研究发现,氯吡格雷治疗联合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的方法达到的显效为 87例 ,有效为43例,无效为20例,总有效率为86.67%。另外,本次研究发现氯吡格雷治疗联合阿司匹林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复发频率及发作时间,降低发作的

严重程度,明显改善临床症状(P<0.05)。实验组心肌缺血改善,静息心电图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能产生叠加的益处,是一种疗效较好、可靠、临床缓解期长的治疗方法。氯毗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十分有效,并且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庞春芬.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5):45-48.

[2]马治霞.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3,(28):23-25.

[3]赵晓航.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4):4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