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时期划分:
①过渡时期:1949-1956
恢复时期:1949-1952 起步时期:1953-1956 ②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③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在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的基础 (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表现:①②③ 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 略)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结果:
经过三年,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
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起步 (1)原因:
①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③加强国防的需要 (2)方针、措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比较: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3)成就:
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 (4)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内容
①农业: 参加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背景
国际环境:苏共“20大”中共破除对苏联的迷信 国内环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2)内容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 ③经济建设方针
(3)意义: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真正贯彻) 2、“三面红旗”——探索中失误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 “大跃进”: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指标,错在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调:“一大二公”,错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失误 (1)原因: (2)措施: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成就: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一些成就: (4)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表现: ①②
原因: “文革”政治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2、“文革”中经济复苏、回升及原因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①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是对文革全面纠正,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回升 四、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78——现在)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会议决策内容:
思想路线:①确立── ②抛弃── 政治路线:③作出── ④确定── 组织路线:⑤拨乱反正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④确定了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3、意义: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步骤、措施
①试行: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②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深化配套:变革生产关系——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影响:
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②农村改革的推动
(2)、步骤、过程:
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措施:
①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③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管理体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政策性调制 整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济 制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 产权制度 国有制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制度 (3)作用: 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建立过程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思路提出
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十四大——确立目标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十四届三中全会——理论完善,进入新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④十五大——进一步完善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⑤十六大、十七大——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表现: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4、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变化,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目的 1)、国际方面
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③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 2)、国内方面
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3)、对外开放的目的:
(1)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①引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②引进外资、
③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 (2)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二、对外开放的概况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特区的经济性、政策的特殊性、区域的隔离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2)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设立
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海南省
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3)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也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开辟的背景:
①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②为了确立外向型经济战略 (2)开辟过程:
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1992)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③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开辟:(内地沿江、省会开放城市) 32个城市经济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 ④边境城市开放 (13个)
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内地
(3)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内地开发;是国家“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深化。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沿海转向内地的第一步,长江沿岸开发开放的龙头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开发的决定、目的
决定: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
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浦东开发的优势、条件
地理、交通、人才、产业、资源、历史积淀、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 4)、成就
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内地:
(点——线——面;特区——沿海——内地)
2、特征: ①全方位:(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②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③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