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传金朱蕴谢贵阳
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9期
李传金 朱蕴 谢贵阳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儿科 河南永城 476600)
【摘要】 目的 观察氨溴索及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抗感染、抗炎、镇静、吸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及万托林雾化吸入,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喘憋、咳嗽消失天数、哮鸣音及湿音消失天数、住院天数等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氨溴索联合万托林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氨溴索 万托林 雾化吸入 毛细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7(a)-0139-01
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多采用抗病原体,镇静、控制喘憋、吸痰、免疫疗法等对症处理,我们用氨溴索、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佐治毛支气管炎40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1]。(1)年龄1~4个月;(2)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排除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且有类似哮喘样发作的喘憋症状和双肺布满呼气相的哮鸣音及肺气肿的阳性体征;(3)无下列并发症: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发育不良、中度以上的贫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5±1.60)个月;对照组40例,男2年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2±1.63)个月,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采用抗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吸痰、肾上腺皮质激素、吸氧及支持疗法,治疗组加用氨溴索、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每次氨溴索15mg,万托林1.25mg混合配成3~4ml,喷射性雾化吸入,每日2次,观察7d疗效。
1.3 疗效评价
参考国内标准[2]:治愈:治疗7d,咳嗽喘憋消失气促缓解,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好转:治疗7d,咳嗽喘憋减轻,气促稍缓解,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减少;无效:治疗7d,咳嗽喘憋气促、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无改变。将治愈及好转病例列为有效率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c2检验,组件比较用t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治疗组在喘息、咳嗽、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天数、住院天数等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
2.2 有效率统计
治疗组:32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无效,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22例,8例好转,10例无效,总有效率7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2=6.24,p<0.01)。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是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后炎症向下蔓延至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其气道炎症病变与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改变类似,病毒感染后可诱发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和活化,促进上皮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增加炎症细胞的浸润;促进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同时病毒感染对气道的直接损伤,破坏期气道上皮的完整性,增加气道致敏的概率及程度[3],结果是分泌物增加,气道痉挛。临床上出现咳嗽、咳痰和喘息等症状。故临床给予常规治疗外,均给予祛痰和解痉治疗。氨溴索是粘痰溶解剂,能刺激呼吸道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与分泌,调节浆液性及粘液性分泌,可同时促进呼吸道纤毛与肺泡的清除作用,降低痰液与纤毛的附着力,使痰容易咳出,且减轻咳嗽症状[4],同时氨溴索能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松弛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尤其对组胺诱发的平滑肌痉挛有较强的松弛作用。静脉应用氨溴索的到达支气管肺泡的剂量少,而雾化达支气管的剂量大,且无局部及全身副作用。万托林为β2受体激动剂,能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并能增加纤毛的运动,应用喷射雾化,能形成2~5um的细颗粒,故能达到毛细支气管,故万托林可解除毛细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症状,氨溴索联合万托林喷射雾化吸入,除能起综合作用外,还有协同作用,两药和用双管齐下,镇咳、祛痰、平喘,且雾化量小,不降低吸氧浓度,易于患儿接受,无不良反应,本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氨溴索、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咳嗽、喘息、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祝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9.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诊断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59~260.
[3] 李崇昌,胡吉善.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4):246.
[4] 陈翔,陈顺烈.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