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u 丁柏铨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报道理念、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三个层面。本文在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嬗变的特点和轨迹,并探讨了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改革开放;新闻报道;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报道较之先前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嬗变历经了三个大致可分的阶段,涉及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三个互相关联的层面。

而论,在第一阶段的前期,以下事件或变动的作用不可低估:

(1)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林彪反党集团

和/四人帮0的与新闻相关的恶劣行径和代表性的错误观点,受到批判、得到清算。如:将新闻传媒作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历经的三个阶段如果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的嬗变进行历时性考察,那么就不难看到嬗变所历经的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发表。就新闻报道的嬗变而言,这是一个回归理性、回归正道的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在指导思想方面所存在的错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并且启动了改革开放这一巨大的社会工程。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中的两项内容尤为重要:其一,进行拨乱反正,将被林彪反党集团和/四人帮0颠倒的是非再颠倒过来,澄清思想和理论是非,使社会认知通过廓清迷雾、消除误识,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理性的轨道上来。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二,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推进各项工作和各个方面的改革。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不仅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

新闻理应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发展对新闻报道嬗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概括

28

为实行封建法西斯主义的专政工具,将新闻事实服务于政治需要等等。(2)在新闻业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优良的新闻传统得到恢复,

/假大空0的恶习受

到鞭挞。在社会巨变的开初阶段,新闻界正本清源,/新、短、快、活、强0得到倡导,新闻传媒上透映出清新的文风。(3)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为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认知对象和报道内容。范敬宜撰写并发表于5辽宁日报6的消息5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6,通过所报道的鲜活事实折射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喜人景象。(4)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进程拓宽了传媒受众的眼界并提升了他们对传媒的希求,受众逐渐变得挑剔起来。传媒渐渐感受到来自受众方面的压力。(5)新闻业界、学界关于新闻、新闻价值及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和争鸣,对重构新闻理论和指导新闻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特别是/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0的理念和舆论监督命题的提出,都直接促进了新闻报道的嬗变。前者强调尊重人民知情权的重要,报道对人民来说重要的信息成为对新闻传媒的共同要求;后者使舆论监督类报道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在新闻传媒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新闻业界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领

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总第168期)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新闻学与传播学

域的如下两件大事,则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嬗变。其一是:在打开国门和西窗后得以传入的传播学和信息论,对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信息论的核心概念/信息0,传播学的理论精华如对传播对象受众及其心理的重视,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使新闻报道的嬗变具备了更多学理支撑。其二是各地兴起的办晚报热潮。这股热潮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纸媒的既有格局,而且对媒体新闻报道的理念和实际操作都有所影响。晚报的硬新闻软处理的报道方式和重视读者、贴近读者的实际努力,既对党报的报道方式构成了挑战,同时也给予它们以有益的启示。当然,一些晚报迎合读者的倾向后有所抬头,在研究中对此不应忽视。

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一些媒体在突破固有报道模式和点击敏感话题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一些经典个案富于启发性。1987年6月,5经济日报6上刊出了长篇通讯5关广梅现象6。该通讯报道了本溪的争议人物关广梅,由此引发姓/社0、姓/资0的大讨论。议题和议程设置本身包含着否定传统观念的潜命题。载于1987年12月2日5中国青年报6、由张建伟等6名记者写成的长篇通讯5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6,以揭示用人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笔锋犀利见长,是一篇以揭示发人深省的现象为主旨的/问题通讯0。它被誉为/一篇报道改变了MBA的命运0。5经济日报6在1989年1月16日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以5香香臭臭话广东6为开篇,刊登了该报驻各省的记者写就的5高高低低话北京6、5进进退退话上海6、5快快慢慢话江苏6等11篇系列报道。标题采用具有对举意义的叠词加省市名的表述方式,整齐中不失灵动,重叠中不失韵味。尤其可贵的是,在对事件、对情势加以评价时,不是正反绝然对立,而是正中见反、反中见正、正反互见,从而打破了/非白即黑、非黑即白0这样一种僵死、刻板的思维模式和报道模式。

第二阶段: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发表始,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党在思想宣传领域中的主导性理念、市场经济体制和传播技术等三种前所未有的因素彰显出巨大力量。

先说党在思想宣传领域中的主导性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舆论引导成为中央在思想宣传领域的主导性理念。这一理念

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引导艺术。舆论导向事关党和人民的福祸,是新闻报道不可出现闪失之所在;引导艺术则直接关系到舆论导向的实际效果。新闻报道应避免生硬灌输、简单说教,将正确的导向寓于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真实报道之中,力求收到/润物细无声0之效。

再说市场经济体制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自1992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经济社会带来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新闻传媒而言,市场成为其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市场上,新闻传媒以经营主体的身份出现,而受众的身份则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传媒与受众的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已不只是传受双方的关系,也并非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而是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是卖方与买方的关系。传媒与受众之间新的关系形态,使前者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在乎受众。再则,在市场上,同质媒体竞争、异质媒体竞争都异常激烈。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晚报浪潮以后,

90年代中期则兴起了

都市报浪潮。这类报纸明确地将读者锁定为都市市民,从而与晚报在办报宗旨、理念、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大致相同的取向,汇合成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从而加大了传媒竞争的激烈程度。

最后说说传播技术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因特网作为第四媒体在中国崛起并加盟新闻传播,从而使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公众不仅获得了从传统的大众传媒以外摄取信息的新的通畅渠道,而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披露信息、发表意见和以便捷的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之中。传统媒体所受到的挑战,不限于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方面,还涉及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方式。传统媒体必须应对来自网络的严峻挑战,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可读性、深刻性等方面有所改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阶段新闻报道嬗变的主要表现有:第一,在报道中体现现场感和鲜活性,报纸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无不如此。体验式报道被业界人士广泛采用并受到受众欢迎。2002年2月新华社播发的/走近民工0系列报道,是该社记者历经与民工同吃、同行、同劳动的过程后写成的。记者们贴近民工,因而体验到了都市人想象不到的种种屈辱与愁苦,承受了种种都市人不曾遭遇过的白眼和刁难,真切感受到了民工们不

29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总第168期)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愿说、不敢说、不知怎么说的伤与痛,在报道中,字里行间就自然流露出为这一群体说话的声音。第二,电视谈话节目和媒体的访谈类报道兴起并广受重视。央视的5焦点访谈6,采用了将叙事与评论融为一体、就焦点性问题进行报道的特殊方式,体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受此影响,广电媒体做足了谈话类节目的文章;在纸媒刊发的报道中,有不少由人物谈话充当主角的通讯。2001年1月2日,上海5文汇报6在头版开辟名为/对话录0的栏目,专门用来刊发对话新闻。第三,质疑式报道引导受众深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5开封缘何不/开封0?6、5深圳特区还能/特0下去吗?6等,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直至当下。在这一阶段中,先前存在的对新闻报道嬗变发生影响的因素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作用;与此同时,又增加了诸多新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十六大以后,/以人为本0成为党的执政理念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和各方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人们处世和行事的准则。党的十七大强调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上述理念和指导思想,不仅对社会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新闻报道的嬗变。肇始于电视媒体、后扩展至整个新闻界的民生新闻,固然是由业界的内因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但业外原因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此类新闻,是在全社会尊奉/以人为本0理念和关注民生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0、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0的要求,则对新闻报道的嬗变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以人为本0理念指导下写就的新闻报道,折射出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强烈意识,为公众及时、充分地提供重要信息成为报道的要旨。2003年的4月20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中央对在SARS事件中处事不力的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进行问责,以此告诫官员们:实行公共卫生事件乃至重要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公开,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发生于政坛的此番震动对新闻传媒的启示是:传播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在这一方面,新闻

30

¹

传媒不可须臾放松和懈怠;不能及时、充分地公开重要的公共信息,与时代潮流的要求不合,与/以人为本0的理念相悖。

/以人为本0的理念对典型报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典型报道把受众的接受置于重要位置上,增加并强化了人物情感、生动细节等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因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传媒从业者对典型报道报道对象的认知和理解也更符合/以人为本0理念的精髓。通讯5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6以及关于许振超、王顺友等人物的一批典型报道,产生了相当不错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媒体加大了对公众身边的普通人的报道力度:/劳动者之歌0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旋律,具有道德楷模意义的普通人成为媒体经常性的报道对象,/感动0成为新闻传媒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和共鸣效应的重要因子。

最近若干年来,新闻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媒体竞合和融合方面出现了新的态势。这是由传播技术、传播理念和竞争机制共同促成的。2008年,全国15家主流报网/改革开放30年:那些人,那些事0的报道合作,作为报网联动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三个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一,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对改革开放30年里不可被遗忘的人和事进行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报道;其二,异地媒体围绕重大主题,分别采访经过筛选的、当地的那些人那些事,报网同步发布,形成集束效应;其三,受众在媒体的此番合作之举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这一案例说明:媒体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还可以通过合作将新闻报道做得更好。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理念、内容、方式上的具体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报道,在理念、内容和方式等三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11新闻报道理念层面的嬗变

影响新闻报道嬗变的理念也许不在少数,但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内涵:一是在媒体及其从业者与受众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以受众为本位;二是在传播的内容方面,坚持传播受众所需要的信息;三是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兼顾新闻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

新闻报道理念层面的嬗变,围绕着对受众地位的

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总第168期)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新闻学与传播学

认识展开、体现、深化。在改革开放前,业界和学界不用/受众0这一称谓,而用读者(或观众、听众)这一类概念。作为新闻宣传的对象,传媒的读者、观众、听众是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灌输者,无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可言。改革开放以来,立和提升,对新闻学的影响日甚一日,

/受众0概念/受众0概念

由传播学借鉴而来。随着传播学在中国学科地位的确为新闻理论与实践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受众地位日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学理的有力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大陆确立后,包括传媒市场在内的市场以及传媒在市场上展开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媒与受众的关系。新闻媒体获得了失去受众就失去市场也就失去影响力的实际体验。这成为传媒及其从业者改变或改进报道方式的重要推动力。自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0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受众本位0论得到了/以人为本0理念的支撑。在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中,坚持/以人为本0就必须以受众为本位。适应受众需要、推进新闻报道嬗变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报道理念层面的嬗变,还体现在对传播受众需要的信息的重视上。/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0(信息论创始人申农语)。新闻传媒传播的信息,如果未能消除不应有的不确定性,则没有意义。新闻报道应能给受众传播事实、带来利益、说明道理。尚实、忌虚,已成为新闻报道的普遍取向。当然,新闻报道在传播事实的同时传播精辟的有启发性的观点并力图以此取胜,也值得肯定。业界有人提出过当今为/观点时代0之说。在同题报道中,作者观点的高下应是影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谈新闻报道理念层面的嬗变,不可不提及业界和学界对新闻价值、对新闻策划的高度重视。是否注重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是否注意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与一般宣传之间的主要分野,也是新闻规律是否得到应有尊重的主要检验标准之一。业界人士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以独具的慧眼去发现、以不懈的努力去发掘、以新颖的角度去展示事实的新闻价值,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已成为新闻从业者必须修炼的重要基本功。这与改革开放前新闻报道将政治需要放在首位而置事实的新闻价值于不顾,不可同日而语。始于1997年的、关于/新闻策划0的讨论和论争,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及对新闻报道

嬗变的促进作用,也不可低估。

21新闻报道内容层面的嬗变

题材领域有所拓展。源于正面题材的典型报道,历来是有着超高思想境界和作出非凡业绩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专有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有所变化。有闪光之处的普通人开始有了一席之地。洪战辉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他成为典型报道的报道对象,此事对社会的影响与对新闻报道嬗变的影响同样重要。人们对典型报道的对象逐渐放宽了尺度,已不要求完美无缺。负面题材报道在各阶段都占有相当大比重。在前述第一阶段中,

5工人日报6和5人民日

报6等媒体刊发了对/渤海2号0翻沉事件的持续批评报道,突破了自1957年以来形成的/报喜不报忧,重大事件一般不见报0的惯例,是一次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践。5中国青年报6于1987年刊载的关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系列报道5红色的警告6、5黑色的咏叹6、5绿色的悲哀6,揭示了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巨大损失,对灾难进行了认真反思,突破了国内长期以来存在的灾难报道中的英雄赞歌模式和/小灾小凯歌,大灾大胜利0的报道套路。

报道重心向民众倾斜。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心声和诉求,在媒体的各类报道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映。2003年,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农妇熊德明向温家宝总理说的一句实话(反映丈夫2300元工钱被拖欠),直接促使重庆市开展百日欠薪大检查活动,也引发了媒体持续不断的讨薪报道。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每年临近年底,为农民工讨薪都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5宁夏日报6刊载的、揭示特定主体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受罚的事实的报道5中铁三局丢了宁夏市场6,还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以往,媒体对群体性泄愤事件三缄其口,现在已不再回避,而是在报道中正视群众利益受损的事实,并通过报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报道内容多元化、多样化。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新闻报道的内容愈益丰富。当今时代是全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记者,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0。由网民通过网络披露信息(首发报道)引发热议,然后传统媒体跟进,进而形成舆论大潮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是对传播内容控制的一种挑战。传统媒体的上策是顺势而为,

31ȼ

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总第168期)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嬗变

在跟进报道中引领社会公众舆论。

31新闻报道方式层面的嬗变

一是在面对涉及多个方面的事实信息时,趋于向广大公众提供更全面、更充分的情况,让公众自己做出判断。以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对灾情(震中、震级、伤亡人数等)、抗灾(救援、救治、灾后重建进展等)、赈灾(国内外捐款、捐物情况等)、存在困难问题等各方面的信息全方位披露,进行多视点、多角度报道,在追求报道深度的同时追求报道广度。信息的全面、充分呈现,体现的是与屏蔽信息、掩盖真相相反的取向,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二是在面对表现为一个长过程的事件时,趋于动态地报道事件最新进展,甚至是进行现场同步报道。不是像以往所习惯的那样只是在事件开始和结束时各报一次,或只是临了做一次性终结报道;而是跟踪事件进程,做及时的、动态式的报道。每年的/两会0报道,是连续地、动态地报道事实的最好例证。这类报道的生成条件之一是:政治生态体现出较高的开放性。

三是在对事实进行叙述时,趋于用生动的故事打动受众。新华社的一位记者从甘肃省省长在一次银行支行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撷取其中的一个生动故事,取名为5/财神0考银行6,将不可撵走储户(/财神0)的道理尽含其中,通过富于情趣的故事情节把会议报道做成了另一番模样。一批通讯作品都体现出了/讲故事0的旨趣。在典型报道中,以叙述故事、描写细节见长的作品也不在少数。5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6、5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6、5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6等,都有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

四是在叙述事实和对事实进行判断时,趋于打破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以往对社会群体性事件,要么不予报道;要么按多年不变的思维定势进行报道。

2009年8月,云南省陆良县发生一起在建煤矿与当地村民因施工引发的纠纷,百余群众与民警发生冲突。当地个别媒体记者在报道时,按照惯性思维在稿件中称/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农村恶势力煽动下,围攻煤矿施工人员和公安民警0。为此,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新闻传媒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禁用/刁民0、/恶势力0等称谓,不得随意给群众贴/不明真相0、/别有用心0、/一小撮0等标签,并要求在事件尚未完全平息时,应尽力克服/目前群众情绪平稳0等想当然的强加于群众、代群众表达的模式化官话、套话。云南官方的此类干预,对新闻报道呈现方式的嬗变有一定推动作用。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新闻传媒就某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对久已存在、貌似合理然而实际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反思和批评,以促使启动相应程序废止此类制度,就像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所达到的效果那样。

五是在叙事中不落俗套,趋于体现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的努力。在呈现事实的过程中,创新的活力始终强劲。通讯5他、她、他)))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6,将报道大胆地处理成剧本的样式,产生了不俗的传播效果。5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6独辟蹊径,突破了此类报道的刻板模式和固定套路。报道汉城亚运会压轴大戏男子4@100决赛的通讯5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男子4@100米决赛画外音6,借鉴影视作品画外音的表现手法,将田径场内与田径场外、现场实况与人物内心活动交叉闪回,将对事实的呈现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讯5勋章背面的未了情6,报道典型时从写先进人物的/未了情0落笔,在叙事和传情双管齐下的努力中凸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由14则短信(每则70字以内)构成、被誉为中国首部短信新闻故事的5赵家富6,将手机短信用于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报道了因公殉职的县交通局长赵家富的感人事迹,文本充满了现代气息和创新意识。

¼

注释:

¹ 车书明:5体验式报道的特点与社会功能6,5中国记者6,2003年第4期。º 5报业市场化后的报纸内容选择)))以舆论监督报道为例6,» 参见叶研:5关于/三色报道06,5中国青年报6,

http:

//lhongxing1blog1sohu1com/1159964541html

2004年6月1日。

¼ 杨耕身:5不明真相的真相6,5青年时报6,2009年8月29日。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毓强>

32

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总第16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