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高中语文阅读素材:陈平原一生而历二世.

2013年高中语文阅读素材:陈平原一生而历二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陈平原:一生而历二世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 陈平原的父亲陈北是读书人,在汕头农校当语文老师,母亲陈礼坚也是语文老师。汕头农校在一座山脚下,周围都是农村,陈平原的小学、初中教育都在农村学校完成。 父亲藏书颇丰,“我家的藏书有两种,一种是翻译的苏俄文学,我父亲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没兴趣。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是我在农村插队时,主要的精神食粮。所以,我的知识结构及阅读趣味包括某些方面的缺陷,是早年经历造成的。”

陈平原进入初中一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回忆:“一方面是我的不幸,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父母受批斗,导致我不可能在学校里很活跃。因祸得福,‘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就站在边缘了。我曾经想,如果我是工农子弟,当初或许也会参加红卫兵,说不定也会很凶狠或者‘富有战斗精神’地批判老师。”

三年的初中阶段,陈平原没有多少时间安静读书。1969年,陈平原初中毕业,因为父母的问题,学校不允许他再继续念书。许多人上山下乡,陈平原选择回老家。“潮汕人有一个特点,年轻时外闯荡,挣了钱回老家买田地、盖房子。这个祖屋只要能盖得起来,一般是不动的,将来子孙不管哪一代人落难了,都可以回来。原先我父亲在外面工作,我奶奶也跟着出来,房子就空在那边。到‘文化大革命’,父母说:如果落难就回老家,父老乡亲会帮我们的。”

1969年秋,陈平原带着两个弟弟及奶奶回到离潮州城十多公里的小山村,他们真的得到了乡亲们的照顾。虽然陈平原才初中毕业,但乡亲们相信他一定胜任教书。于是,16岁的陈平原一面当民办教师,一面在家自修。1970年9月,被囚禁两年多的父亲终于回家了;又过了两年,父亲重回汕头农校教书,工资全额发放,家庭经济好转。陈平原毅然放弃教书,跑去潮安磷溪中学(原潮安四中)读高中。当时在农村里当老师是一个好职业,不用下田干活,大家认为陈平原太傻了。高中毕业后,陈平原当了半年农民,又继续当民办教师。从1969年秋到1977年底,陈平原在农村待了整整八年。“比起正常上大学的人来说,我没及时得到名师指导,走了很多弯路,有很大的遗憾。我和现在哈佛大学教书的王德威同龄,我问他1978年春天在做什么,马上就知道差距。我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他已经去美国念博士了。上大学那年我24岁,在今天这已经是硕士毕业的年龄。这个状态导致我的知识结构有比较大的缺陷,当然也有好处,那就是自学的能力。很长时间里我不是靠老师带出来的,我全凭兴趣读书,不受现代学科设置的限制——把读书和生活混合在一起,这倒是跟传统中国读书

人的趣味比较接近。”

1977年恢复高考。陈平原的命运从此改变,他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登在1978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多少年后,陈平原不无感慨:大浪淘沙,各种偶然因素,留下了我们这些人,能走到今天,不容易。

1978年2月,陈平原搭上村里的拖拉机,再转长途汽车,到广州念书。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平原见到了前辈学者容庚、商承祚、王季思、黄海章、楼栖等。陈平原喜欢苏曼殊,访问过黄海章先生好多次,黄先生听力不行,塞着耳机,两人不断地笔谈,谈苏曼殊,谈佛教,谈诗歌。

1982年1月,陈平原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导师是吴宏聪、陈则光、饶鸿竞三位教授。吴宏聪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与王瑶是联大的前后级师兄弟。研究生期间,陈平原撰写了论文《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这篇文章后来成了他到北大读书的重要因缘之一。

陈平原说,广东学界有句口号,写文章要“跨长江过黄河”,不能只杲在岭南这一块地方。因此,我提出要北上时,导师吴宏聪老师告诉我:你去考,考得上北大,让你走;考不上,就留下来。我当初的想法很简单,非要到外面走走不可,转一圈再回来也行。我到北京,就到北大找中文系研究生黄子平聊天,送上《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子平把论文给了钱理群。老钱比我大15岁,已经毕业留校当老师,是王瑶先生的助手。钱理群看了我的文章,当天晚上就去找王先生,说把他弄到北大来吧。于是王先生出面跟中文系说,要我来北大中文系教书。系里同意了,报到学校,学校说:从中山大学招人?你要觉得好,就把他招来念博士,博士毕业再留校。在我之前,北大中文系没招过博士生。王瑶先生说好,那我就招。就这样,我成了北大自己培养的最早的文学博士。陈平原从此与北大中文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08年9月起,陈平原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而在进北大读博士前,钱理群多次写信指导,以至同学间纷纷传说他在北京有位“女友”。

回首前尘,陈平原引用日本人福泽谕吉的话“一生而历二世”:一辈子经历两个哉然不同的时代。这既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幸运。 (原载《时代周报》)赵国庆荐 推荐者说

一个50后的著名学者,这样的年龄段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既承前启后,又前后分割,因为仅仅30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其历史情状乃天壤之别。陈平原是“文革”和极左年代的受害者,也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佼佼者。对个体的生命而言,没有前面的默默无闻刻苦学习,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学术成就。改革开放给人以机遇,但正应了一句老话:“机遇从来是给有准备的人。”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