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九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优质学案)

专题九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优质学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专题九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

★专题概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 主要阶段 国共十年对峙 反侵略、求民主斗争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抗战和敌后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及历史地位 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民族资本主义思想方面 曲折发展 获得较快发展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论著及主张 遭到严重摧残 毛泽东思想成熟 ——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论著和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困境 ★知识回顾

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求民主斗争 (1)南昌起义

背景:国民党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概况:主要领导人有 、 、 。

历史意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 历史教训:走 革命道路行不通。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背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 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队进入井冈山区,通过开展 和

,建立起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开辟了一条与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相适应的革命道路,为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

建立提供了榜样。

(3)红军长征 原因:“左”的错误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概况: 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1935年到达

陕北吴起镇; 年10月,与红二、四方面军 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宣告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4)遵义会议

背景:党中央存在左倾错误;长征初期形势严峻。

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

为 。

意义——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反映了中

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5)九一八事变

背景:转嫁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中国内战。

影响:东北三省沦陷;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 2.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主要论著:《 》《 》、

《 》

(2)核心理论—— 。

(3)理论特点——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 依靠的主体力量是 。

(4)形成基础——社会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实践基础: 的失败和 根据地成功建立。 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

(5)历史意义——指导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为扭转革命危局和中国革命的

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较快发展

(1)原因:国民政府发起“币制改革”和“ 运动”;群众“抵制洋

货、倡导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2)评价: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但官僚资

本凭借国家政权乘机聚敛了巨额财富。

二.抗日战争时期 1.反侵略斗争

(1)日本的全面侵华

①七七事变

背景:日本侵华的不断得逞;国民党坚持反共内战;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影响: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国共两党合作,实现全面抗战。 ②南京大屠杀(1937、12)

③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原因: 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倡导;日本全面

侵华使国民党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国内要求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经过:1935年8月,中共发表 宣言,提出 。

1935年12月,中共召开 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

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937年,工农红军参加改编,建立 军和 军。 1937年9月, 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两党第二次合作最终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抗日斗争

①正面战场的抗战

凇沪会战:1937、8—11月,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上海、南

京等地失陷。

太原会战:1937、9—11月,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 大捷,但最终

华北大片地区失陷。

徐州会战:1938春天, 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但最终徐州等地失

陷。

枣宜会战:1940年5月,国民党军总司令 为国捐躯。 ②敌后抗日斗争

1937年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 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抗日)。

八路军、新四军开展 战争,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

前方。

1940年10月,彭德怀领导华北军民进行 ,沉重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振奋抗日信心。

(4)抗战的胜利及历史地位

①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②能够胜利的原因: (最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力

量的支持(如:苏联出兵东北、美国投掷原子弹等)。

③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

国内——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

了巨大贡献。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主要论著:《 》、《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 (2)核心理论——

(3)主要观点:中国民主革命分 革命和 革命两个阶段;

革命对象是 ;

革命动力是 ; 革命发展前途是 。

(4)历史地位: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成为中国共领导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3.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严重摧残

战火的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掠夺;国民党借抗战之名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三.解放战争时期 1.求民主斗争

(1)原因:美国实行 政策;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 (2)斗争:1946、6,全面内战爆发;

1947、6,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人民解放战争

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1948、9—49、1 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

1949、4, 战役胜利,解放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

①任务:解决 向 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内容: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 转移到 ;

全国胜利后党的政治、经济、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全国胜利的总任务:从 国转变为 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被奴役的历史,人民真正

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必要的前

提。

国际意义——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人民民主的

力量;推动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的和平力量。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原因: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政策;官僚资本的压制;内战的

破坏。 ★阶段特征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前期国内阶级矛盾为最主要矛盾,后因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

矛盾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斗争走向联合;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联合,中华民族实现

了全民族抗战;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毛泽东思想成熟。

3.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再次成为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再次爆发内

战;国民党统治走向灭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体验高考 1.(09海南历史)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4.4% 78% 7.3% 49% 1937年 16% 1942年 58%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2.(08广东)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3.(08山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下图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08海南)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08重庆)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该讲话发表于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6.(08上海)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

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7.(08广东)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附加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使用)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

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

专题九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

ADBCCBD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附加题 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中

国再次陷入内战。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政策,阶级矛盾再次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再次爆发内战。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

主义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1927—1936年间,曲线呈上升趋势;后因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曲线大幅下降;抗战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反动政策,官僚资本压制,内战破坏等

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曲线应该继续下降。 2.(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井冈山区,

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农村”的新局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胜利。使西北长期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

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出发点是以民族利益为重。 (4)实事求是

3. 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丧失。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坚持独裁内战政策,使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的机遇又一次丧失。

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反动本质不会改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