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做学生生命里的旅伴

做学生生命里的旅伴

2020-03-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做学生生命里的旅伴

闫爱梅

历时12天,一口气听完98节参评优质课,不由赞叹承办学校、参赛教师和参与学生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素质。参与这样的活动,既学知识又学做人,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一、亮点展示

1.98位参评教师,老中青三代,风采各异。

有人昂步“高大上”之路,外形时尚靓丽,情绪饱满激昂,语调抑扬起伏,课件新颖别致,课堂活力张扬;有人坚守“低奢内”之风,衣着朴实随意,感情平缓细腻,表达温和平实,环节注重细节,课堂春风细雨;有人小心谨慎地于传统创新之间调和中庸,服饰大方得体,表情自然和谐,语言干净利落,设计张弛有度,课堂扎实高效。

本是同样的课题,因而呈现出多彩多姿的个性色彩。每一位授课教师,总有一些亮点让我惊讶而好奇,佩服他们备课的认真和用心,感动于他们的辛苦和不容易。

2.初步呈现“三主”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开始觉察并革新“教师为主演”的传统教学理念,有意探索应用“三主”教学模式。尝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逐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带教,在小组讨论、情景剧、朗读比赛、故事接力等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习知识,形成思维能力,练习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

以师生对话为例,老师们典型的问话有:“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你是怎么解决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还想说些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吗?”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开放式的问话,首先是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课堂的安全,满足了学生被接纳、被信任的内心需要,从而产生了实现自我的更高心理需求,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勇敢地探索、实践。

二、问题呈现

1.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学习目标难以实现。

一些教师未能“吃透”教材,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停留表面,为活动而活动,课堂上学生忙忙乱乱,感受、感悟肤浅,课下实践应用一脸茫然,情感目标、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以《感恩父母》这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其活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分享——感悟” 等教学环节,初识父母——再识父母——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情感和行动)。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角色扮演、故事分享、心声吐露等六个活动,学生活动的确充分,表演了三组亲子冲突,也找到了感恩的具体办法。但稍稍遗憾的是,每次活动之后的感受分享总是流于形式,学生内心的感受刚刚揭开了一层面纱,还没有被充分照顾到,就匆匆进入到下一环节中。内心体验不充分,感恩的认识仅仅限于意识中,而不是内心真正的认同,感悟就无法升华,行动能力自然就薄弱。当

和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情绪一上来,学生仍然不能够创造办法,解决问题。

2.师生对话不够平等,学生心理易受伤害。

(1)某老师这样回应学生:“这不是我想听的答案”,“你要看我的学习要求”,“不行,没读出我想要的意思”,“猜老师最喜欢哪个部分?”“我不喜欢,你再练练”。好像课堂是老师的,学生的任务是配合,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2)某老师严肃地板着脸,整堂课鲜有笑容。只用一根右手食指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语气十分生硬:“你!”在学生站立回答问题后,总是想不起请学生坐下。学生体验着紧张和不安,课堂气氛严肃生硬,下课后有学生长出一口气,终于获得“解放”。

3.教师课堂评价单一,贴标签式语言可能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

“好”、“你很棒”“你真漂亮”,“你是个聪明的孩子”、“鼓掌!”……仅仅从学生的一个回答上,就得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的评价,贴上一个“聪明”“棒”的标签,对学生的发展并无帮助。怎么聪明的?如何是棒的?聪明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次没回答上来问题就不再聪明不再棒吗?学生会对自己形成怎样的评价?

三、几点建议

1.反复研究教材,探索高效课堂。

学习的过程是“积累——感悟——能力”的艺术渐进的过程,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掌握方法进行再创造。

仍然以《感恩父母》这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当学生表演完三组亲子冲突,从不同角度理解了父母,感悟到了要感恩父母,讨论了如何感恩的方法,也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之后,课堂就此结束了。其实,这样的一堂课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何运用本堂课已经掌握的方法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这堂课里,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也学到了下一步要采取的新方法,但如何巩固新行为使其成为一种模式却没有落实。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重演情景剧,再次呈现三组亲子冲突,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重新演绎故事的发展,化解冲突,达成和父母的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体验亲密亲子关系的幸福快乐,让爱对方成为一种能力。这样的高效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就有方法、有力量进行创造性的生活了。

2.学习尊重、真诚、好奇的技术,做学生生命里的旅伴。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成年人,从人的发展规律看,新生命总是具有超出上一代人的力量,他们比我们更强大更有生命力。实际上,学生们总能给我们惊喜,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呢?况且,即便是在某些领域,我们比学生多一些知识,多一些经验,但作为学生身边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我们如何演绎人格,对他们的成长格外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其实更是老师和学生在生命中的美丽邂逅,我们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人生的旅伴。因此,我们必须先教学生做人,然后再教知识。

放下身段,尊重学生,真诚和他们同行,好奇着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进步发自内心地惊喜,对他们暂时的错误接纳和理解,没有了指责和埋怨,有的是温暖的陪伴和支持:

“你愿意和老师说说你的看法吗?”(尊重)

“哦,原来你是这样理解的,可不可以告诉我,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好奇)

“我知道你很想……,也知道你不想……很多人在面对……都会……”(理解和接纳)

这样的师生对话,平等、真诚、尊重,关注学生的情绪,保护学生的自尊,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会让学生得到内心的滋养,学会正向的表达,学会快乐学习的技能。

3.适度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为鼓掌而鼓掌,为表扬而表扬,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也不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提倡这样的评价:描述学生的努力而不是夸他聪明,叙述事件而不评价品行、性格。

“能记住这么多知识,你得下了多少功夫啊!”(具体的赞美) “好特别的看法,你是怎么想到的?”(关注思维)

“对刚才的回答,有哪些是你觉得可以学习借鉴的?你还有什么想法?”(避免“帮帮他”的说法,既维护学生自尊,又鼓励其继续探索。)

翻看两大本听课记录,回顾每一节课的精彩和遗憾,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本质都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遇相识相伴,展开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正向发展的巨大影响力,让学生更加勇敢、勤思、善感、乐行,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才尽显教育的艺术。

我们要做的,不是老师,是学生生命里的旅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