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唐代安南诗人与中原士人的交往

浅析唐代安南诗人与中原士人的交往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东南亚 横AROUND S0UTHEASTASIA 2011.10 浅析唐代安南诗人与中原士人的交往 刘俊涛※ 摘要:唐代的安南文风很盛,涌现出很多精通中国文化的诗人,如廖有方、姜公辅、惟鉴法师、奉定法师 等。唐代中越诗人之间进行了友好交往,并且相互唱和,留下了一段段佳话。分析、研究唐代安南诗人北上中 原与中原士人广泛交往的历史,对于重新认识中越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南诗人唐代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1)10—0082—04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oets in Annam and the Intellectuals in Central Plains Abstract:In Tang dynasty,the literary atmosphere was great in Annam where there were many poets who were proficient in Chinese culture,such as Liao Youfang,Jiang Gongfu,Master We ̄ian and Master Fengding etc.The Sino-Vietnam poets in Tang Dynasty exchanged friendly and elegantly which had been staying in heart as some wonderful and unforgettable memories.For rediscovering the Sino—Vietnamese cultural relationship.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the extensiv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nnam poets who traveled to central China in Tang dynasty. Key words:Annam;Poets;Tang dynasty 唐朝在今越南中北部设立安南都护府,内地与安 南之间交通便利,安南与中原的文化联系与交流进一 步加强,唐代大量文人墨客南下,诗风南被。唐代实行 科举取士制度,安南人也可以应举,如“唐会昌五年, 举格节文,安南所送进士不得过八人,明经不得过十 廖有方序》、《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两篇文章,加以勉 励和指导。柳宗元《送诗人廖有方序》云:“交州多南 金、珠玑、玳瑁、象犀,其产皆奇怪,至于草木亦殊异。 吾尝怪阳德之炳耀,独发于纷葩瑰丽,而罕钟乎人。今 廖生刚键重厚,孝悌信让,以质乎中,而文乎外,为唐 诗有大雅之道。夫固钟于阳德者邪?是世之所罕也。今 人”①。唐代的安南文风很盛,涌现出很多诗人,如廖有 方、姜公辅、惟鉴法师、奉定法师等。唐代安南诗人与 中原诗人之间进行了友好交往,相互唱和,留下了一 段段佳话。 一之世,恒人其于纷葩瑰丽,则凡知贵之矣,其亦有贵廖 生者耶?果能是,则吾不谓之恒人也,实亦世之所罕 也。”② 、安南诗人廖有方与中原士人的交往 廖柳二人的交往应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柳宗元 被贬永州司马(湖南零陵)期间。在大文学家柳宗元的 廖有方,交州人,具体出生地不详。他年轻时刻苦 攻读,谙熟诗文,在整个交趾地区都颇有名气,即史料 上所说的“由是仍振,文笔闻交趾”。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青年廖有方与大诗人柳宗元交好,仰慕这位大 家,把诗文送请柳宗元指教。柳宗元很欣赏廖有方,认 为他“为唐诗有大雅之道”。柳宗元专门写了《送诗人 82 ①黎尉撰、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374页。 ②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二十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418 419页。 眼中,廖有方是一个才华横溢、人格高洁、忠义敦厚的 人,“观秀才勤恳,意甚久远,不为顷刻私利,欲以就文 雅”①。从《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来看,柳宗元遭到排 斥以后,流俗之士避之唯恐不及,廖有方依然虚心求 序,其思想风骨可见一斑。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廖有方科举考试失败,准 备到四川游历,以此排遣心中的忧愁,行走到宝鸡西 的时候,住进了公馆休息,忽然听到有人凄惨呻吟,前 往探视,发现一个落第书生危在旦夕。书生请求廖有 方将他的尸首埋葬,寥寥数语之后就去世了。清贫的 廖有方贱卖了自己的马,购置棺材,安葬这位素不相 识的末路书生。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廖有方是一位 品德高尚的人,具有一颗悲天悯人、侠肝义胆的仁爱 之心。宋代人编写的类书《太平广记》卷一六七对廖有 方的义举记载的很详细: 廖有方,元和乙未岁,下第游蜀。至宝鸡西,适公 馆。忽闻呻吟之声。潜听而微慑也。乃于间室之内,见 一贫病.,Ibi ̄P。问其疾苦行止,强而对日:“辛勤数举,未 偶知音。眄睐叩头,久而复语。唯以残骸相托。”余不 能言。拟求救疗,是人俄忽而逝。遂贱鬻所乘鞍马于村 豪,备棺瘗之,恨不知其姓字。苟为金门同人,临歧凄 断。复为铭日:“嗟君殁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 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后廖君自西蜀回, 取东JlI路,至灵龛驿。驿将迎归私第。及见其妻,素衣, 再拜呜咽,情不可任,徘徊设辞,有同亲懿。淹留半月, 仆马皆饫。掇熊虎之珍,极宾主之分。有方不测何缘, 悚惕尤甚。临别,其妻又悲啼,赠赆缯锦一驮,其价值 数百千。驿将日:“郎君今春所葬胡绾秀才,即某妻室 之季兄也。”始知亡者姓字。复叙平生之吊,所遗物终 不纳焉。少妇及夫,坚意拜上。有方又日:“仆为男子, 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遂促辔而 前,驿将奔骑而送。复逾一驿,尚未分离。廖君不顾其 物,驿将执袂。各恨东西,物乃弃于林野。乡老以义事 申州。州将以表奏朝廷。文武宰寮,愿识有方,共为导 引。明年,李逢吉知举,有方及第,改名游卿,声动华 夷,皇唐之义士也。其主驿戴克勤,堂帖本道节度,甄 升至于极职。克勤名义,与廖君同远矣。 廖有方“卖马葬寒儒”义举传京畿内外,大家都知 道他是个有名的“皇唐义士”。《全唐诗》卷490存留这 首感人的唐诗《题旅榇(一作葬宝鸡逆旅士人铭诗)》: 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 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廖有方考中进士,改名 游卿,曾担任唐朝京兆府云阳县令、朝廷校书郎等官。 2008年2月24日西安碑林博物馆金石研究人 员无意间发现了大唐诗人廖有方的墓志,第二天的 《西安日报》报道了这则重要的新闻,认为这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值。新华社2008年2月27日以《陕西西安 市碑林发现唐代诗人廖有方墓志》为题播报了这则消 息。 虽然正史中没有廖有方的传记,但是廖有方没有 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事迹还是流传了下来。 二、安南诗人姜公辅与中原士人的交往 姜公辅,安南爱州日南人,唐德宗时考中进士,历 任校书郎、左拾遗、翰林学士、京兆尹户曹参军,兴元 元年(784年)拜谏议大夫,不久之后提拔为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宰相),后来罢为左庶子、右庶子,贬为泉州 别驾。顺宗即位,起为吉州刺史,未到任即去世,宪宗 朝赠礼部尚书。作为出生在“南蛮”之地的读书人,姜 公辅能位居大唐的宰相,实在令人刮目相看。作为名 士,他在大唐为官时与中原士人有较广泛的交往。 (一)姜公辅与唐德宗的君臣之交 姜公辅考中进士后任朝官,唐德宗很欣赏他,“才 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②。姜公辅任翰林 学士时,上书德宗,说明自己母老家贫的情况,想兼任 京兆尹户曹参军,这样可以得到较优厚的俸给,德宗 欣然答应。 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 希烈叛唐,号楚帝,北上进攻中原,唐廷诏令哥舒曜率 师征讨,在襄城安营扎寨。李希烈兵数万围襄城,形势 甚危急。十月,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泾原之师五万 南下增援哥舒曜。泾师路过长安,士兵哗变,攻入长 安。德宗惊恐,让内库出缯彩二十车赐予士卒,“德宗 令晋王与学士姜公辅往抚劳之”③。在这种万分危急的 时刻,德宗派姜公辅去慰谕士兵,可见德宗与公辅关 系之密切以及德宗对公辅的器重。 这一天,德宗仓促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 拥戴曾担任卢龙节度使的朱i止匕为帝,朱i止匕随后进兵奉 天,围攻德宗。实际上,姜公辅认为朱 有狼子野心, 早就建议德宗杀掉朱 ,当自己的建议被别人谏止以 后,又让德宗对朱 采取防备措施。德宗钦佩姜公辅 ①柳宗元:《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柳宗元全集》,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②刘啕:《旧唐书》,卷138,列传第88,《姜公辅传》。 ③刘晌:《旧唐书》,卷127,列传第77,《姚令言传》。 83 明察秋毫、先知先觉的能力,提拔他为宰相。对于这件 事情的原委,《新唐书》卷一五二・姜公辅传有较为详 尽的记载: 置之左右,朝夕纳诲,意在防微,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陛下以造塔役费微小,非宰相所论之事,但问理之是 非,岂论事之大小。若造塔为是,役虽大而作之何伤; 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帝又日:“卿未会朕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舭,太原马燧获 之,}止c不知也,召还京师。公辅谏日:“陛下若不能坦怀 待 ,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不从。俄而泾师乱, 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日:“ 尝帅泾原,得士心,向 意。朕以公辅才行,共宰相都不相当,在奉天时已欲罢 免,后因公辅辞退,朕已面许。寻属怀光背叛,遂且因 循,容至山南。公辅知朕拟改官,所以固论造塔,卖直 取名。据此用心,岂是良善!朕所惆怅者,只缘如此。” 贽所再三救护,帝怒不已,乃罢为左庶子。 虽然陆贽的话没有使皇帝回心转意,但是可以看 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 为群凶得之。”帝仓卒不及听。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 公辅日:“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枇部曲,渔阳 突骑,洮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帝亦记桑道 茂言,遂之奉天。不数日,风翔果乱,杀镒。帝在奉天, 有言 反者,请为守备。卢杞日:“ 忠正笃实,奈何言 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劝’批奉迎 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日:“王者不严 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 之。”帝日:“善。”悉内诸军。 兵果至,如所言,乃擢 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姜公辅随德宗到梁州。德宗皇帝的长女唐安公主 死,她是昭德皇后所生,聪敏仁孝,深受皇帝喜爱。德 宗准备造塔厚葬之,姜公辅谏日:“非久克复京城,公 主必须归葬,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①。德宗 极为恼怒,罢姜公辅为左庶子,后授右庶子,直至贬泉 州别驾。 姜公辅与唐德宗的交往从一开始就是君臣之间 的交往,双方地位不平等。在这种交往中,姜公辅的人 身、命运基本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唐德宗对姜公辅 从欣赏、信任很快就转变成恼怒、疏远。后晋刘晌等人 编纂的《旧唐书》中的“史臣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 精辟的评价:“公辅一言悟主,骤及台司,一言不合,疏 遽疏薄,则加膝坠泉之间,君道可知矣!” 唐以后,作 文怀念姜公辅的人很多,往往赞扬其忠直,指责德宗 的猜忌刻薄。 (二)姜公辅与陆贽的君子之交 姜公辅任翰林学士时,陆贽也供职于翰林,这段 时间两人结为君子之交。当姜公辅因为反对厚葬唐安 公主而激怒唐德宗时,陆贽不顾自己的安危,极力为 公辅辩解。《旧唐书》卷一三八《姜公辅传》这样记载 道: 德宗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所日:“唐安天亡,不欲 于此为茔垅,宜令造一砖塔安置,功费甚微,不合关宰 相论列。姜公辅忽进表章,都无道理,但欲指朕过失, 拟自取名。朕比擢拔为腹心,乃负朕如此!”贽对日: “公辅官是谏议,职居宰衡,献替固其职分。本立辅臣, 出他们交情的深厚。陆贽与宰相窦参矛盾很深,窦参 被贬郴州以后,贞元八年,陆贽成为宰相。右庶子姜公 辅多次向陆贽求官,陆贽以诚相待,把自己知道的情 况如实告知姜公辅:“我曾经见到窦参宰相,他说他多 次上书请求皇帝任用你,皇帝不仅不同意,还说了一 些责备你的话。”姜公辅听到这里非常恐惧,“上疏乞 罢官为道士,久之未报。后又廷奏,德宗问其故,公辅 不敢泄贽,便以参言为对。帝怒,贬公辅为泉州别驾, 又遣中使赍诏责窦参”③。这件事之后不久德宗就赐死 窦参。陆贽并不是有意借用姜公辅来杀死自己的政敌 窦参,只是告诉了实情而已,并没有想到窦参会因此 被杀。但是窦参的死毕竟和陆贽脱不了关系,“时议云 公辅奏窦参语得之于贽,云参之死,贽有力焉”④。这可 能也成为贞元十年陆贽被贬为忠州别驾的原因之一。 (三)姜公辅与秦系的患难之交 秦系,字公绪,越州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北 都留守薛兼训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不就。他客居 泉州南安九日山,建造草庐,注《老子》,常年不出门, 被称为高士。 姜公辅贬谪泉州后在秦系草庐的旁边建造房屋, 每天与秦系酬唱往来、论诗谈道,不亦乐乎。姜公辅与 秦系的交往让他忘记了颠沛流离、失宠贬谪之苦。姜 公辅死后,由于他的妻子儿女离泉州很远,秦系把他 安葬在九日山下。可见秦系是一位义士,他可称得上 姜公辅的患难之交。宋代人赵令衿在泉州做官期间, 曾建堂把姜秦合祠,感化郡人。 姜公辅通儒典、有谋略、忠贞,具有经纶济世之 才,是唐代的名相之一,受到中越人民的高度赞扬和 深切怀念。姜公辅一生之中交往一定非常广泛,但是 大多已不可考。本文主要根据已知的材料分析姜公辅 一生交往的三个主要人物,这些人对他的人生产生了 ①②③刘晌:《旧唐书》,卷138,列传第88,《姜公辅传》。 ④刘啕:《旧唐书》,卷139列传第89《陆贽传》。 重要的影响。作为安南籍的诗人,姜公辅与内地诗人 的交往活动是唐代中越诗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例 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安南诗僧与中原士人的交往 唐代中原与安南地区的佛教关系密切,僧人之间 的交往频繁。越南佛教属于北传大乘佛教系统,唐代 安南佛教进一步发展,佛寺遍布各地。值得一提的是, 诗僧之间的交往在中越佛教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唐代高僧的文化修养深厚,他们创作 了大量诗歌,其中有些是禅诗,有些是包括酬唱往来 之作在内的世俗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唐代安南与内 地之间的诗僧往来比较频繁,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成为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使者。 (一)很多中原诗僧、诗人南下安南,与当地的僧 人相互唱和。诗人李洞曾作《送云卿上人游安南》,“长 安却回日,松偃旧房前”说明两人曾在长安交游,可 见,云卿上人应该是内地人,而不是安南人。云卿上人 不怕路途遥远,前往安南游历,这从侧面反映出安南 佛教的兴盛。诗人沈俭期贬谪安南期间,曾经结交佛 徒无碍上人,作《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一诗。 中国僧人从海路西行天竺取经,大多途经安南, 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记载,共有6位中国僧 人,即明远法师、僧伽跋摩、昙润法师、慧命禅师、智宏 律师、无行禅师曾以安南为中转站。僧伽跋摩是康国 人,奉敕令往交趾采药,当时交州出现灾荒,饿殍遍 野,他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涕泣外流,被称为“常蹄菩 萨”。昙润法师,洛阳人,通玄理、律典、医术等,“渐次 南行,达于交趾。往经载稔,缁表钦风。附舶南上,期西 印度”①。 (二)不少安南诗僧北上,与内地文人彼此进行文 化交流。安南惟鉴法师受邀到唐都长安讲经,从事佛 教文化的交流活动,其间与贾岛往来频繁。诗人贾岛 早年出家为僧,名无本,后来还俗,曾作《送安南惟鉴 法师》一诗,记录了惟鉴法师讲经的盛况。可以看出, 贾岛与法师依依惜别,友情甚笃。法师能够在大唐国 都讲学,其佛法造诣一定很高深。这首诗如下:“讲经 春殿里,花绕御床飞。南海几回渡,旧山临老归。潮摇 蛮草落,月湿岛松微。空水既如彼,往来消息稀。”黄知 新居士与内地文士结交,贾岛作诗《送黄知新归安南》 “池亭沉饮遍,非独曲江花。地远路穿海,春归冬到家。 火山难下雪,瘴土不生茶。知决移来计,相逢期尚赊。” 某位日南僧人曾经与张籍交往,其姓名已不可 考。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是唐代的著名 诗人。在山中闲居的张籍曾经接待过这位日南僧人, 切磋诗艺文道,互赠诗歌,张籍的《山中赠日南僧》诗 如下:“独向双峰老,松门闭两崖。翻经上蕉叶,挂衲落 藤花。甏石新开井,穿林自种茶。时逢海南客,蛮语问 谁家。” 安南奉定法师很有学问,到长安学习佛法并进行 佛学交流,结识了很多文人学士,其中有诗人杨巨源。 当奉定法师辞别长安回故乡交州时,杨巨源作送别诗 一首为他送行,这首诗是《供奉定法师归安南》:“故乡 南越外,万里白云峰。经论辞天去,香花人海逢。鹭涛 清梵彻,蜃阁化城重。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唐代安南佛教发展,出现了一些名僧,《大唐西域 求法高僧传》中记载有6位安南高僧:运期、解脱天 (梵名木叉提婆)、窥冲(梵名质咀哕提婆)、慧琰、智行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惠天)、大乘灯(梵名莫诃夜那钵 地已波)。前4位法师都是交州人,即今河内附近一 带,后两位法师是爱州人,即今清化一带。其中大乘灯 禅师曾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处进受具戒,居京数 年,颇览经书,礼蕴忠恕,义净对他的生平记载较详 细。安南佛教既是内地佛教的一个侧面,又有其固有 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禅宗的发展上,灭喜派禅宗和 无言通派禅宗对越南的影响极大,“直到李朝统一,禅 宗始终在安南佛教中占据统治地位”②。 唐代安南诗人、儒士、僧侣北上中原与中原诗人 酬唱往来,以诗会友,留下了许多瑰丽的唱和诗,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唐诗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越南生根 发芽,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比如今天越南的普通民 众有相当多的人能吟诵白居易的诗,尤其是他的名篇 《琵琶行》,大诗人李白还成为越南第三大宗教高台教 永久供奉的圣贤。越南学者说到:“在整个中国古代文 学遗产当中,自古到今,越南人最喜爱中国文学中的 唐诗”③。 ①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 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7页。 ②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01页。 ③(越南)陈忠喜:《越南唐诗研究和翻译的情况》,《唐代 文学研究年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