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数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事一线数学教学多年,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特别是数学课,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了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的物品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高昂,互相辩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二、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和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内错角成“z”状,同旁内角成“或”状。

三、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要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像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