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Jul.,2005Vol.34No.4
历史地理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
李久昌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中国传统地理学终于过渡到近代阶段。在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和确立过程中,历史地理学呈现出两同步与两不同步的发展特点,即历史地理学科名称及在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独立分支地位,与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大致同时,表现为同步发展,而其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更新和转化,则又明显落后于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确立,表现为发展不同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地理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地理学;学科体系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5)04-0068-07收稿日期:2004-01-28
作者简介:李久昌(1960),男,山东菏泽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地理学思想方法的影响,表现出两同步、两不同步的发展特点,对历史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世纪,历史地理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认真总结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无疑会对我们更自觉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尽管中国传统地理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地理学在古代仍长期被视为历史学的附庸,始终未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自班固以后2000多年所形成的重视沿革地理的传统,主导了古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方向。鸦片战争后,西方地理学的再次东传和民族危机的深重使传统地理学从研究重心到研究范围及方法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开始全面突破传统的桎梏,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学术潮流。这一时期出现的数量繁多、范围广泛的地理学著作和西方地理学译著,已使古代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无法简单地予以归类,中国传统地理学面临着一个学科整合的问题。也就是说,鸦片战争后,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伴随着母体的变化,传统历史地理学也开始发生相应嬗变。而且,传统历史地理学重视政区沿革的传统及其带来的局限,在西学东渐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中,更暴露出内中的缺陷,促使其更强烈地欲打破传统窠臼,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清初梁份即以地理学家特殊的敏感,提出了注意地理事
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
确立的时间与标志
我国有着悠久的地理研究传统,商周以来,随着人们视野的逐步开阔,地理知识愈益增多,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经、禹贡应运而生,奠定了古代地理学的初基。及至东汉班固作汉书地理志,古代地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地理学也在古代地理学的母体中孕育萌芽,并发展成为古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著述和理论方面均有重大建树。
68物的变迁,进行今昔对比,寻找利弊得失的朴素历史地理学思想,这要比西方类似思想的提出早一个世纪[1]。而鸦片战争后,西北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更应看做传统历史地理学向近代转化的一次重要学术实践。
拟定一条举世公认的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和确立的时间及标志是十分困难的。但考察发现,各家彼此接近或共同的见解还是有的。就中国地理学近代化的过程和特点而言,实际上就是由历史学的附庸转化为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地理学的过程,而在这以前的古代地理学也出现有与史学分离的趋势,但决没有表现得这样鲜明和彻底。这一过程在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涓涓汇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陆续开办,学校地理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大学开设地理学专业和专业课程,确立了学校地理教育体系。经过清末民初地理学理论的讨论和地理学研究及著述的展开,学界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地理学科体系初步形成,新的学术规范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广泛使用。特别是1909年中国第一个地理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成立和随之创办的地学杂志等专业学术刊物问世,形成了职业地理学学术群体,地理学终于由附庸而攀升为大国,初步取得了学科独立地位。而在上述诸方面中,学校地理教育体系确立,地理学科体系形成和职业地理学术群体出现,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将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和确立时间定为清末民初,是较为恰当的。
立与独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此之前,从古代传统的七略到四部式的图书分类,虽然不能完全视为一种学科分类系统,但的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传统知识分类思想和学科体系概念。在传统分类中,地理学被视为历史学的附庸,其内部学科分化也不明显,其地位正如张相文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编辑大意中所言:吾国地理学素视为考据学专门之研究。且其所讲之地理,不过就经史上证据一二事实而已[2](P2)。清末教育改革从改良科举到兴设学堂,皆由分科概念入手。这种新式学堂分科设学的模式,一方面为西学引进敞开了方便法门,西方分科教育所代表的西方知识分类系统,因此而透过制度化的形式影响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并逐步重构了清末学人的知识分类思想和学科体系概念;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化的形成也逐渐确立了近代地理学学术发展的方向,逐渐改变了其学术内涵,促进了地理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立,并逐步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
清末在学堂中设置地理课程始于1898年,是年筹办的京师大学堂,规定设置舆地课程,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设置最早的地理课程。次年上海南洋公学聘请张相文讲授地理课程,则是我国中小学设置最早的地理课程。但在全国范围推行近代新式学校体系,施行西式分科设学的模式则开始于1902年。是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规定高等学堂政科设置中外舆地课程,商务科学习商务地理,中小学堂开设地理课程。次年,张之洞、张百熙又奉旨重拟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并正式颁行全国,成为1912年以前兴办学堂的根本大法。因此,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P65)。根据癸卯学制的规定,大学堂分为8个专业学科。文学科内设中外地理专业,与中国史学、万国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专业并列,地理学在学科专业分类上从史学中分离出来。同时还规定,经学、格致、农、商科以及进士馆、译学馆和师范馆均开设相关地理课程。这其中,尤以文学科中外地理专
二、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化的特点:
两同步与两不同步
那么,在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和确立过程中,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学术如何转型?其学科从属范围及在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怎样?这是我们应当予以认真考察的。从总体上看,历史地理学近代化的过程和特点可概括为两同步与两不同步,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及学科从属范围和在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独立分支地位,与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确立大致同时,表现为同步发展;而其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则又明显落后于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确立,表现为发展不同步。
如前所述,地理学由古代向近代转化过程中,学科体系的建立与独立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而清末兴设学堂,施行西式分科教育,又与学科体系的建
如谭其骧认为,清代地理学只能是旧的总结,而不可
能成为新的开端(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1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曹婉如、孙关龙则把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定为近代地理学的萌芽(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李健超认为,20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在中国已经确立(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期)。
69业所设地理课程最为完备(见表1)
[4](P783)
。
表1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文学科中外地理专业课程
课程
主要内容
地理学研究法、中国今地理、外国今地
主课(10门)
理、政治地理、商业地理、交涉地理、历史地理、海陆交通学、殖民学及殖民史、人种及人类学
补(辅)助
课(8门)
地质学、地文学、地图学、气象学、博物学、海洋学、外国语(英法俄德日选习其一)、中国方言(满蒙藏回选习其一)政治总义、全国土地民物统计学、各国国力比较、各国产业史、外交史、交涉学等
其他学科关系等内容的学科理论大讨论。尽管当时各人理解不完全相同,论述也不尽一致,但讨论本身表明当时地理学界已经既不像传统地理学那样单纯地去考据、描述某些地理事实和现象,也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某一理论来生硬的解释中国的地理现象,显示了学界的逐步成熟,深化了对地理学的认识。加之此时学界广泛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地理大势,长江、黄河及各省乡土地理研究的普遍展开,有力地促进了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见图1)[5](145)。
天文地理学
星界气界
地文地理学水界
生物界
植物地理动物地理政治地理殖民地理商业地理
经济地理交通地理
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殖产地理
军事地理交涉地理
人种地理
文化地理
人口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
地图学历史地理地理学史
地理学教授法
图1晚清光绪宣统年间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
随意(选修)课(6门)
该学制还对各科目的、讲解方法和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如地理研究方法包括:中国与外国之关系、地理与气候之关系、财政与地理之关系、海陆交通与地理之关系、历史与地理之关系、植物与地理之关系、文化与地理之关系、军政与地理之关系、风俗与地理之关系、工业与地理之关系等。从内容上看,这实际上是地理学概论。其他教材,要求除个别外,其余均由国外之书,择善本讲授。由上可知,癸卯学制对中外地理学专业的有关规定,完全是新式的近代地理学教育。这表明,至迟到20世纪初,近代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正式列为中国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一,并同史学分科。其教育内容,完全是西方近代地理知识和理论。因此,癸卯学制的诞生,标志着近代地理学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奏定学堂章程也无疑是代表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初步确立的一份宣言。从1902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这10年间,大学堂已毕业和未毕业的500多名学生不同程度都受到正规的新的地理教育,国内已培育出新一代的地理工作者。与此同时,政府和民间也向国外派出学生,先后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竺可桢等到日本和欧美学习地质学和地理学。中国已拥有新型的地理学家。1909年,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地学会,并出版会刊地学杂志,以此为中心,迅速聚集和团结了一批地学工作者,形成近代地理学共同体。
传统地理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鲜有其学科自身理论的探讨和总结,致使学科体系长期无法形成。清末民初,受西方地理学思想的影响,学界对地理学基本理论倾注了巨大热情,并首次在历史上开展了包括地理学定义、性质、学科体系、社会功能及其与
70政治地理
由此图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地理学
学科体系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的内容范畴,具有近代的科学特征,其体系虽不似现代完善,但已经粗具规模。
引人注目的是,无论是在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还是在光绪宣统年间地理学学科体系内,历史地理都堂而皇之地被列入到了近代地理学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其中,章程还明确规定,文科中外地理学专业的历史地理课程在第一二学年开设,每周学时规定,第一学年为2个,第2学年为1个。在全部主课学时中位居第四。有关历史地理名称含义及课程讲授内容,章程只是说,外国均有其书,应择译善本讲授,而未详加说明之。不过,在文科中国史学专业课程的规定中,该章程还是透露出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章程规定,中国史学专
业主课设中国历代地理沿革略,辅助课设中外今地理。对前者的讲解方法和内容,章程解释为历史地理沿革略(宜择善本讲习);对后者解释则是曰今地理者,所以别于沿革地理及历史地理也。现在中国今地理、外国今地理,外国人皆著有成书,名目不一,中国人亦有新译本,宜择译合于教法者讲授。这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章程对历史地理一词的理解及课程内容,不仅有清楚的古今中外之别,而且与传统沿革地理也有明确区分。在此之后,19121913年民国政府改革学制(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大学课程设置多有增删,但地理学与哲学、文学、历史学一起仍旧归大学文科,在地理学和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继续保留了历史地理,并统一采用更为科学规范的历史地理学一词。此外,北京大学现存档案民国元年所订制大学制及其学科中也明确记载历史学门中的中国史及东洋史学类和地理学门均有历史地理学科目,西洋史学类则有历史地理科目。以上表明,至迟在20世纪初,近代历史地理学已被正式纳入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体制和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之中。其学科名称已经确定和启用,学科从属范围已经明确,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这一科学观点也已经确立。这也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或有人认为,癸卯学制中历史地理一词只是偶然用之,不足为据。其实不然。张之洞等作为清末比较开明的官员,对办新式学堂素有研究和实践,担任提纲章程制定一职,深知成败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亦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瞩[4](P831)。因而倍加审慎[4](P77),凡七易稿始成[4](P958)。对课程设置和科目名称,则博考外国各项学堂课程门目,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其于中国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称之不同解者改之,宜有还涉繁重者减之。以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为原则,除化学家制造家及一切专门之学,考有新物新法,因创为新字,自应各从其本家外,凡通用名词自不宜剿袭搀杂。以上引文,说明张之洞等人采用历史地理一词,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其对历史地理一词的含义和讲授内容也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认为合于上述采用标准才采之,而决非贸然之举,也非偶然而用。据侯甬坚先生考证:奏定大学堂章程的基本框架和材料都来自日本,里面的分科大学(经学科大学除外)、科目、主课的制定,以及各种名词概念及其相应内容,也都来自日本。日语中的历史地理,同汉语
[4](P85)
[4](P78)
[7](P75)
[6](P644)
繁体字历史地理的写法完全一致,在传入和理解上都有文字上的方便[8]。张之洞等人即认为今日日本通人,所有著述文辞,凡用汉文者,皆极雅驯,遂在章程中采用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换句话说,诚如侯先生考证所示,历史地理学科名称最早是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传入我国的[8]。上述史实不仅廓清了我国历史地理一词的最早来源,而且说明了西方地理学思想对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形成的影响。表明我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同地理学一样,并非源于传统历史地理学自身发展使然,而是由于外来影响的促进,在东西方地理学交流、碰撞、融合中形成的,符合我国近代学术形成的一般规律[9]。
但是,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历史地理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滞后。奏定大学堂章程虽规定开设历史地理课程,但史料显示,当时全国惟一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并没有按此执行。实际所开地理课只有邹代钧讲授的中国地理和中国地理志,讲义亦由其本人编撰。1907年,京师大学堂开始筹办分科大学,次年2月开学,仅办了经科、文科两个班,章程中所列科目仍未全设,文学科原分9门,仅开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2门。直至清亡,历史地理也未见开设。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对文科原有文学、史学、哲学、地理学4门重新规划,但北大在1917年以前实际只设置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三个专业[10](P20)。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之后,文科始设中国史学门,理科增设了地质学门。但中国史学门专业所开课程仍不及大学规程所定课程的1/3,原规定开设的历史地理学课程,这时也改为张相文讲授的地理沿革史。其后,在北大内部曾讨论过修订中国史学门课程,但到1918年实际
[11]
开设的,还是地理沿革史。而在此前后,学者们的研究旨趣,似乎也大多未逾出沿革地理的窠臼。1911年地学杂志刊出中国地学会有奖征文启事,共列出有关地学方面的3类25个问题,其中涉及历史地理的问题仍以传统沿革地理为多。从1910年创刊到1937年停刊,地学杂志前后出刊181期,刊载文章1600篇,在历史地理类的100篇文章中,沿革地理的内容继续占据多数。而在同一时期,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已多有成熟表现。如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在1903年即出版了我国近代第一部自然地理学著作地文学,其内容包括星界(宇宙)、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五编。直至今天,我们编写普通自然地理,其基本内容仍不出这
71[4](P857)[4](85)
五个方面。在此之前国内有几种翻译自国外的自然地理,内容仅限于无机自然界。张相文别具一格,新增加生物界,把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联系起来,这在世界地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体系的建立往往是内容变革的最后一步,但体系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了变革的完成。清代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历史地理学科名称及学科地位的确定,可谓是施行新式分科教育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一切的建立和确立之后,并不意味着近代地理学学术体系转化的完成。从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更新转化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象历史地理学这种传承久远并较发达的学科,若要与近代学科体系接轨,应还会有一段艰难的过程。
1934年初,顾颉刚、谭其骧发起成立禹贡学会,主编禹贡半月刊。次年禹贡半月刊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文名称。以禹贡学会及其禹贡半月刊为中心,迅速形成了一个学术交流网络和由一批职业学者组成的历史地理学共同体。从此,近代历史地理学获得加速度发展,逐步越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局限,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正如邹逸麟所说:一般印象以为当时的禹贡学会主要从事沿革地理的研究,其实不然。我们从学会创办的禹贡半月刊自创办至停刊的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来看,除了一小部分是历史自然地理的论文外,其余大部分是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论文,沿革地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内容。[13](前言)但另一方面,因刊物名称与研究内容的不尽一致,故一段时间内使学界产生了沿革地理就是历史地理的倾向。[1]甚至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沿革地理仍被当时的教育部列为大学课程。这表明,历史地理学虽在清末民初已走上近代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绩,无论是张相文及其地学杂志,还是顾颉刚、谭其骧及其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所做的努力,事实上均可视为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学科研究对象及内容范围上的一种摸索和调整,特别是后者拓宽了近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深化了研究内容,提高了研究水平,在学科体系结构上有了新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历史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但是,近代历史地理学中的缺失,又使它必须来一个大的更新,才能使历史地理学有一个大发展。终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科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影响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条件下,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形成。古代历史地理学在向近代转化过程中,许多未能完
72[12](P492)
成的任务,随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才得到基本解决。
三、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化
特点的成因与影响
造成古代历史地理学向近代转化过程中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更新转化落后于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和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经费、人员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长期动荡影响的因素,但主要应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地理学思想方法的影响所致。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大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王朝社会,自上古至清末,无论在思想文化,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形成了自己一定的传统体系。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它必然对后来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规定了诸如知识的走向、地位、规模、用途及参与者等等内容。作为这种传统组成部分的古代地理学思想和方法,也必然直接影响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国古代长期将地理学视为历史学附庸,强调它致世资治的应用性和史料性功能,外在的需要在传统地理学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导致或造成了传统地理学具有强烈的应用性特征。应当说,这一特征具有巨大的合理性。因为它使得传统地理学能够最大限度地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而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需要始终是地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借助于人类和社会需要,传统地理学长期保持着一种先进地位。但另一方面,过度重视应用性的传统学科特征也使众多学者将兴趣和重点放在地理沿革的考订和记述上,相对忽视对地理环境本身形态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致使科学理论的躯体发生萎缩,从而失去了地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直至清末,在民族危机、救亡兴国的大背景下,官方和学人大多仍是以实用性的眼光看待知识,从致用意义上着眼于一切学问[14](P108)。这种对学术工具性的目的,虽然使近代地理学及其众多分支学科地位得以较早确定,并逐渐确立了其学术发展方向。但致用意义的过度阐扬和惟一选择,也削弱甚至阻断了学科理论发展和内容深化的机会,招致了某些学科内涵的空洞化,特别是像历史地理学这样出现较早且较发达的传统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循着旧式治学方式和内容行事,以致学科对象及内涵更新转化的步伐不及学科名称和地位更迭的速度。
其次,从我国传统地理学体系看,它发端于山经、禹贡,至秦汉以后发展成熟。这个体系一经
形成,其内部就有着某种固定的结构和思维样式,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具有相对的恒定性、独立性,而封建社会长期封闭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经济水平的缓慢发展,既限制了地理学自由发展的空间,也缺乏对地理知识更多的依赖和更高要求,没有给予地理学发展及其体系创新进步以有力的推动力,以至于这个体系发展得越充实,其相对恒定、独立特征的负面影响就愈益突出。因此,它的带有突破性意义的生长就只有期待于原有体系内部自身出现问题,这时才会给知识空间的扩大提供相应的机会。但是,随着体系自身问题的修复,这种空间就会缩小至体系所给定的域界。换言之,只要这一体系健康地存在甚至能够勉强维系,新的因素就不足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且与该体系相左的科学思想、成果的出现,在现有体系内也显得较为困难。虽然早在17世纪前后,以刘献廷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已对封建主义的地理学传统提出了挑战,主张地理研究要经济天下、探讨天地之故,寻找自然规律,但终因有悖于这个体系,在清朝不断加强的思想高压政策下而夭折。另一方面,这个体系对外来科学思想的吸收也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局限性。一是当自身体系某个部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困化时;二是当外来的东西不致影响到体系稳定时,才可能有选择地接受,并使之尽快融合到原体系之中。例如,康乾时期曾大量引进西方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和编绘地图,其成图是以往历代舆图所不能比拟的。但同样由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天圆观念、五大洲学说等,由于威胁到传统的地理和文化观念,因而便招致知识界的指责和批判。甚至比较开明的魏源也在海国图志中专门写了国地总论释五大洲一节,用佛教的四大洲说批判西方的五大洲说。又如传统地理学体系中,沿革地理历史悠久,成就显著,尽管清初已有人提出朴素的历史地理学思想,西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也在清末民初传播进来,但这些东西显然与原体系相异,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新名称可以接受,原有的名称也可以改变,但内容的更新,显然就困难得多,以至慢了许多拍。
再次,在研究思想和方法上,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本质上还是经验科学。近代科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数学语言,即严密的逻辑推论;二是实证手段,即严格的科学实验方法[15]。2000多年来,传统历史地理学虽然涉及范围广泛,成果累累,但就总体而论,传统历史地理学长期停留在经验和技术阶段,理论薄弱,缺乏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系统的科学方法论,这种经验性、技术性的科学,被李约瑟称
之为原始型或中古型。在古代,面对浩瀚的文
献资料和有限的开放(野外)条件,在原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研究者依据自己的国学根底和个人观察,采用以经验为主的综合方法,尚能完成研究著述,并取得相应的成就。面对近代历史地理学,不仅要描述国家的疆界和地点,而且还要提高到广泛的地区描述,并且还要考虑到地区的整个状况,聚居、交通、经济生活等,注意到它们地区自然情况的从属关系,以及地区自然情况本身,如地表、水文以及气候、植物界和动物界等的变化[16](P122)等等这些科学要求。经验性、技术性的传统历史地理学思想既缺乏近代历史地理学所必须的理论建构以及与此相应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也没有文化继承方面的基础,显然一时无法适应和改变。据统计,在200多种可考的晚清西方地理学译著中,地理学通论与教科书、地球与地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区域地志、文化与政治地理学、交通与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地图册与地图解说等方面的内容明显占据多数,构成西方地理学知识传播主体。而西方近代历史地理学的传入和译著在当时是比较少的[17](P353)。很显然,这既与晚清官方和学人吸收和利用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结构有关,也应与当时西方近代历史地理学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有直接的关系[18]。因此,在中国传统地理学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地理学尽管不容置疑地受到西方的影响和推动,但在西方历史地理学知识传播数量和知识系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等方面,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像自然地理学等其他地理学分支学科那样通过西方地理学传播和继承而获得框架性基础的优势。这无疑也加重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化的难度,延缓了其近代化的步伐。
综上所述,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两同步、两不同步的发展特点,对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随着学科名称及在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独立分支地位的较早确定,近代历史地理学迅速摆脱了历史学的附属地位,而融入到近代地理学体系之中,从而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学术发展方向,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知识内涵的转化,为历史地理学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学科定位往往是与学科本身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学科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的界定又是影响学科性质的重要关键,并主导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任何一门学科欲求独立或发展,便不能不先理清其学科研究对象及其涵盖的内容界限,才能进一步
73明确学科性质及其定位,从而使学科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因而近代历史地理学科转化过程中,不论是研究对象的模糊,还是研究内容的狭窄,都对历史地理学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方向,致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科发展的主导方向不明确,无法使它明显与传统历史地理相区别,降低了它的科学价值,冲击了它的重要任务,使之与迅速发展的近代地理学呈日益分离趋势;其次,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以致研究领域狭窄,内容单薄,理论探讨落后,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许多分支学科空白,从而影响了历史地理学作用的全面发挥;再次,本已确立的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及学科地位日益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直至今日,尽管历史地理学界自认为摆脱了历史学的附庸地位,成了地理学的正流,但史学界依旧视之为附庸,并未将之看成盟友。而地理学界始终目之为末流,并未将之倚作正流[19],其原因盖由此启端。
[参考文献]
[1]韩光辉.历史地理学发展之中西比较[A].历史地理:第
13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M].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06.
[3]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9.[4]朱有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Z].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郭双林.西风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0.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61.
[7]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Z].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8]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J].中
国科技史料,2000,21(4).
[9]张莉.20世纪中国借鉴国外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专辑).[10]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规程[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14.
[1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刊:第1分册[Z].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1.
[12]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13]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4]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
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5]宋宽锋,郝娟.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J].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6][英]A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王
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8]侯甬坚.日本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初期的学科概念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9]朱士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责任编辑许正文]
SeveralCharacteristicsofChineseHisto-geographyEvolving
fromTraditionaltoContemporaryVersion
LIJiuchang
(NorthwesternInstituteofHistoricalEnvironmentand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
Abstract:Attheturnfromthe19thtothe20thcentury,ChinesetraditionalgeographywasatlastconvertedtomodernversionundertheculturalchangescausedbygradualWesternizationintheworldoflearningandsocialevolution.Inthecourseoftheshapingofthedisciplinarysystemofmoderngeography,histo-geographywascharacterizedwithtwosynchonicitiesandtwoasynchonicityinitsgrowth.Inotherwords,theintroductionofthetermhisto-geographyasthetitleofthedisciplineandtheestablishmentofhisto-geographyasabranchofmoderngeographyarenearlysynchronic,whereastherenewalandtransformationofitsobjectandcontentsofstudyareclearlybackwardfromtheshapingandestablishmentofthedisciplinarysystemofmoderngeography,henceasynchronicitieindevelopment.Iti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traditionalthinkingintheworldofgeographythatresultedinthisphenomenon.
KeyWords:Chinesemoderngeography;modernhisto-geography;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raditionalgeography;disciplinarysystem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