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大学生留沪选择影响因素与思维过程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4年3月 总第329期 第2期 当代青年研究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March,2014 Sefial No.329 No.2 外地大学生留沪选择影响因素与思维过程分析 余梅玲 罗建平 李 毅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1非沪籍大学毕业生留沪的影响因素主要可概括为社会因素、他人因素和自我因素。在社 会因素中.发展机遇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外地大学生作出留下的选择,而由于语言不通导致的交往困难 却对留沪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他人和自我因素则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通过社会、他人、自我三条 路径对非沪籍毕业生留沪选择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一过程是单向线型的,并且这种思维 带有一定的可预判性。不同因素的合力作用引导了留沪思维的“走向”并最终决定受访者留沪或离沪。 『关键词]外地大学生;留沪;影响因素;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1006—1789一(2014)02—0019一O7 一、研究背景 由于区域发展的相对不平衡,我国大城市在经济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也聚集了较多优质的高等 教育院校,这在客观上为其他地区生源的流人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 等学历的相对价值正逐步减少。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已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 了20万,而在2013年已达到699万人。[1121“大学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阶层,而是同样要参与劳动 力市场激烈竞争的普通群体。对外地籍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比本地生源更面临着工作地选择的难题。尽管 “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已流行一段时间.但事实上一线城市仍然成为众多外地毕业生的首选工作地。是什么 原因导致了这种思想与行为相互矛盾的社会现象?外地大学生毕业后的去留选择主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原 因,他们又是怎样在一步步的思考下作出最后的选择? 有学者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地区意愿作了调查,顾凡等的研究表明,在“择业首选地区”上,有64.4%的学 生选择“东部沿海省会、大城市”或“中部省会、大城市”。『31黄敬宝提到,大学生最愿意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就 『收稿日期]2014—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2JZD022;2013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BSH007。 [作者简介]余梅玲,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罗建平,华东理工大学社 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心理学;李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助 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事业管理。 ・19・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第2期总第329期 业;[41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结果与之相呼应,表明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l51张 璐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有26%的学生选择“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列第二位。嘲 尽管上述调查中并未具体区分外地大学生与本地大学生,但或许可以从中看出外地大学生择业的地区选择 趋势。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外地毕业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张蕾等对广州地区外来毕业生返乡意愿进行研究, 指出家乡吸引力和有限理性是导致外来毕业生返乡的主要影响因素。 岳昌君等则认为,高校毕业生跨省流 动的收益主要是更高的预期工资,或更好的工作条件。嘲曾燕波提到,上海的应届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外 地大学生,在选择留沪的人群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文化沙漠”中。[91已有研究侧重于以统计方法对大 学毕业生的去留选择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以工作1—3年的非沪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外地大学生留沪 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思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访谈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应严格满足下列条件:本人为外地籍贯;自2005年后在上海 地区就读本科并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的大学生;在上海地区持续工作或曾持续工作l一3年(不包 括无业或自由职业者);父母双方均不在上海地区工作或常住。访谈对象的选定主要通过典型个案抽样方式 和滚雪球抽样方式。访谈于2013年9月至11月进行。对目前仍在沪的受访者,访谈以面对面方式进行;对 已离沪的受访者则进行语音访谈。共完成访谈个案11例,其中成功访谈为l0例。 表1访谈样本的构成(N=10) 本研究访谈的形式为半结构访谈,主要围绕6个方面:(1)选择在上海发展的原因;(2)毕业之际跟何人 谈过去留选择,他们的意见如何;(3)自身对于留沪的意愿;(4)是否有情感对象,对自己留沪有无影响;(5) 工作1年之后遇到了哪些困难;(6)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访谈记录录入电脑进行整理并加以编码。 三、留沪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访谈资料整理分析发现,受访者关于留沪选择的考虑主要包括发展机遇、社会交往、父母、朋友、情感 对象、拼搏精神、生活适应7个方面。它们可被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因素、他人因素和自我因素,其中,发展机 遇和社会交往属于社会因素.父母、朋友、情感对象属于他人因素,拼搏精神、生活适应属于自我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发展机遇 在简单解释完“去留选择”的含义后,80%的受访者在“最初为什么选择上海作为工作地”的问题上将“机 会多”作为首要考虑原因。在访谈中我们发现,8名受访者的回答基本都是脱口而出,似乎已经将“上海发展 机会多”的印象内化为基本认识,即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离沪的受访者中也有人认为上海专业对口岗位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受访者对机会多的反应有所不同。如受访者N 就特别强调上海的发展机会对自己留沪的 影响,他在访谈中四次表述了“上海机会多”的相关语句。受访者 却对此持比较平淡的态度:“我真的觉得我 ・20. 2014年第2期 余梅玲 罗建平 李毅外地大学生留沪选择影响因素与思维过程分析 们这一代人就业的机会很少……都说上海机会多,但是机会多关你什么事,没有那个平台,多了也是白搭。” 2.社会交往 受访者对于社会因素影响的表述还可见于对“在上海工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的回答上,大致 分为语言障碍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其中,语言障碍的语言表述包括:基本上他们全部都说上海话,时时刻 刻,不适应;工作团队大部分是上海人,开会都说上海话,听不懂很尴尬;现在勉强能听懂一些,但不能交流; 听不懂上海话,似乎他们故意不说普通话。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述包括:交流圈子很小,就是同事和以前同学; 就我一个人也不知道干什么,本地人的话周末可以跟亲戚朋友出去玩;有时候觉得很孤独,常常一个人吃 饭。访谈中有6名受访者明确表达出了语言障碍或交际关系上的问题。在没有明确表达社会交往问题的3 名受访者中,受访者N 表示“感觉毫无归属感”,N 。认为“生活太过单调,促进了离开上海的念头”。可以合理 推测N 与N 。可能也是因为语言或交际问题才产生这样的感受。语言使用是一种认同行为,是向他人表明 自己身份角色的一种手段。[19上海话作为上海地区特有的吴方言,其发音、组词等都有自身特点,的确很容易 形成语言壁垒。语言是文化趋同的关键,交际困难可能伴随着语言障碍,并进一步导致归属感缺失。 (二)他人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家庭完整与恪守孝道。此次研究发现,所有的面对面受访者在谈及父母及家 乡情况时都流露出了思念之情,9O%的受访者将父母因素纳入留沪时的考虑范围。但不同受访者认为的家 人影响不尽相同。受访者N 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家人对留沪选择的制约作用:“上周我妈来看我 了,呆到周五才回去。我跟我妹很久都没回家了,来看看我们俩。我爸不赞成我留在上海,我妈随我。我爸 觉得我在家更好,可以早点结婚啥的。还有就是他身体不太好。”其他受访者中,受访者 家里有许多亲戚 在上海,父母双方均支持她在上海立足;N 因母亲身体不好,返回家乡工作陪伴母亲;N:表示以后也不一 定留上海,可能返回家乡或家乡周围城市工作;等等。在访谈中,大部分受访者给我们的感受是:父母在一 定程度上对他们作出留沪选择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些抑制不足以抵消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 在朋友对自己作出留沪选择影响的观点上,男性受访者与女性受访者的表现截然不同。男性受访者普 遍认为朋友的选择和建议对于自己是否留在上海基本没有影响,仅有N 表示参考了朋友的意见。女性受访 者则与之相反。都表示面临去留选择时曾与关系较好的朋友交换过意见并受到影响,如“在上海的外地朋友 不少”、“大部分朋友建议留在上海”、“知心朋友也在上海”等。N 认为,“我并没有非要留在上海,只是在毕业 之后作了该做的努力,没有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留下。但是还好我找到一个可以支撑我留下来的工作。我 在考虑决定留在上海的那段时间里,也咨询过朋友,更坚定了自己留在上海的想法。” 有4名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有异性情感对象,并且全部为外地人。通过分析发现,在选择是否留沪时他 们大多受到了情感对象的影响。不同受访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有受访者目前和情感对象同在上海并都拥有 比较稳定的工作,也有受访者的对象在外省读书,自己独自在上海工作。情感对象留沪与否与他们留沪选择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受访者N 与他的女朋友同为西安人,两人感情基础深厚,但目前女朋友在浙江读书,若 女朋友毕业后(尚有3年)想回西安发展他可能会一起回去;受访者N 表示他原本就想留在上海,恰好女朋 友也有此意,双方商量后决定共同留沪;受访者N 与其男朋友均为海南人,男朋友已决定回海南发展,她也 已经决定不久后离沪返回海南。 (三)自我因素 1.拼搏精神 半数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经由个人打拼换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面对面访谈时我们发现, 这部分富有拼搏精神的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都表现得比较自信,他们将压力视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对乐于 接受挑战的受访者而言,拼搏精神成为了坚定他们留在上海,至少是暂时留在上海的决心。受访者N 和N 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闯一闯”一词来表达自己对拼搏精神的认识。N:表示,“回家意味着要考公务员,自己 不喜欢.还不如自己尝试一下……压力和动力并存。这些问题对于我而言不是很急切”。但也有一些受访 者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个人拼搏意愿。有受访者就认为,“在上海拼搏也没什么太大意义,辛苦不说,还不一 定成功,还不如回家舒服”。应当注意到,拼搏精神应是对留沪产生促进作用的,而不具备拼搏精神的受 访者本身就失去了这一因素对他们留沪选择产生影响的可能,这并不表示拼搏精神对留沪选择会产生 ・2l・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第2期总第329期 抑制作用,不可将两者混淆。 2.生活适应 不同受访者对于新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从受访者提到的“习惯”来看,对上海的适应是指多方面的,包 括语言、文化、饮食、作息、气候、人的素质等一系列城市要素。经过了4年的本科教育阶段,部分受访者已习 惯上海地区的生活,即使他们依旧觉得“累”、“压力大”或“辛苦”。N,觉得“我在上海生活蛮久了,就习惯了这 里的氛围,回家乡反而有点不习惯,这里已经成为第二故乡的那种感觉。主要是习惯吧。”也有受访者表示出 去工作后依旧不适应。N 认为“上海的压力太大了,我有点受不了,每天都睡不够,双休日也经常加班。我又 听不懂上海话,觉得同事总排挤我。而且上海菜太甜了。这些我都很难接受。” 四、留沪选择的思维发展过程分析 (一)留沪影响因素的促进及抑制作用 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发展机遇对受访者留沪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社会交往对受访者留沪有较强的抑 制作用。在他人因素中,家人因素对受访者留沪的抑制作用普遍较强,仅在个别受访者身上表现为促进作 用。朋友因素对留沪的影响主要为促进作用或无影响。情感对象因素对受访者留沪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 作用。自我因素表现出一定个体差异性,其中乐于打拼的受访者都表达了拼搏精神对他们留沪的促进作用。 生活适应因素也因人而异,既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 (二)留沪选择的思维发展过程 为使受访者之间的思维过程具有同质性,我们假定上述受访者在作出留沪或离沪选择的过程中仅受上 述7个因素的影响。按照留沪或离沪的现实状态及意愿,10名受访者可分为以下三类:(1)目前已在沪稳定 工作,未来不打算离沪,或短期内尚无离沪意愿(N ~N );(2)目前仍在沪工作,但已产生离沪想法(N );(3)曾 经在沪工作,现已离沪(N ,N ,N o)。 1.第一类受访者的思维过程 第一类受访者思维沿着促进留沪的方向发展.在向“是否留沪”这一思维终点前进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 过大的变化。在一些因素的强力促进作用下,其他因素的抑制作用被抵消。如受访者N ,其思维过程如下①: 社会路径:我为什么要留在上海一因为上海发展空间大(+)一工作后我感觉语言不通,交际也不畅(一) 一但待遇不错(+).+依然决定留在上海(X/) 他人路径:家人都支持我的选择(+) 大学好友也一起在上海奋斗(+)一男朋友也已经被我劝来上海 (0)一我没有理由离开上海(X/) 自我路径:我还年轻,我要闯一闯(+) 上海是能让我闯荡的地方(X/);我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一 我很喜欢这个城市(、/) 2.第二类受访者的思维过程 属于第二类受访者的仅有N 一人。该受访者的思维稍微偏向于抑制留沪方向发展,在不同因素的促进 与抑制作用的对抗中,抑制作用稍微占据了上风,其思维在向“是否继续留在上海”这一终点的演进中逐渐 产生了“离沪”的念头,尽管目前仍然在沪,其思维过程如下: 社会路径:我为何要留上海发展一这里容易找到好工作(+)一留在上海(X/) 他人路径:我的朋友劝我留下(+)一我的家人希望我回去(一)一我的男朋友也是海南人,想回去发展(一) 一决定离开上海(x) 3.第三类受访者的思维过程 第三类受访者在留沪问题上受到了较多因素的抑制作用影响,完全克制了少部分因素的促进作用,导 致他们的思维发展朝着抑制方向大幅度倾斜,思维到达终点时的选择自然就是“离沪”,如受访者N 的思维 ①关于受访者思维过程上节点的用词,均根据采访员或受访者在访谈中的实际语言表述简化而来。“+”表示对留沪产生促进作 用,“一”表示对留沪产生抑制作用,“x/”表示思维倾向于留沪‘‘×’’表示思维倾向于离沪。关于思维过程的分析上,‘‘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等表述均针对“留沪”选择而言。 ・22・ 2014年第2期 余梅玲 罗建平 李毅外地大学生留沪选择影响因素与思维过程分析 过程如下: 促进 l …留沪 > 需 因 。 —// i 留 沪 选 择 、 用 抑制 离沪 图1 三类受访者留(离)沪的思维发展过程示意图(模糊) 社会路径:我要留在上海吗_+这里机会挺多的(+)一暂时留下来看看(、/)_÷我感觉同事排挤我(一)一我 不想呆了(X) 他人路径:当初是因为朋友在上海我才在的(+)一现在还是想和家人一起(一)一回去吧(x) 自我路径:上海能让我奋斗(+) 但我不喜欢这里的人,吃的也不好吃(一)一离开上海(×) (三)结果与讨论 从思维发展的路线来看,三类受访者基本都沿着一条可以想象的“线型”轨迹寻求对“是否留沪”这一问 题的解答.只是在运动方向上有促进向和抑制向的差异。由此看来,无论哪一类受访者,其思维方式都属于 一种“线性思维”,这是一种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111受访者在已知的确定因素影响下,每一个思维节 从思维预测趋势来看,在这种“线性”思维发展过程之下,受访者作出的决定带有一定的可预判性,这种可 点都呈现出稳定状态,没有产生脱离现实的变化,节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构成了整个思维发展的基础。 预判性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比如,对于同一个受访者,如果将地点由上海换做其他城市,只要其思维模式不发 生大的变化,他(她)对于毕业后去留选择的思维套路仍会是相似的,其结果仅仅可能由于若干因素的作用改 变而有所不同,但只要他(她)的思维发展过程是线型的,他(她)的最终决定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判的。 从思维差异的成因来看,不同因素对同一受访者所产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同一因素在不同受访者身上 的作用也存在差别,这是导致不同类型受访者思维发展过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如在“生活适应”上,N 认为 自己非常习惯上海的生活,这强化了她留在上海的意愿;而N,就非常不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 维向着离沪方向发展。在不同的合力作用下,受访者的思维可能会被“拉向”留沪方向或是离沪方向,最终作 出留沪或离沪的选择。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了外地大学生留沪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对应的思维发展过程,以期能增加关于大学生发展问题 的讨论。通过此次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他人因素及自我因素是3个影响外地大学生去留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发展机遇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外地大学生作出留下的选择,而由于语言不通导致的交往困难 却对留沪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他人和自我因素则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在不同受访者身上表现出的作 用既有相同也有差异。从社会、他人、自我三条路径出发对受访者留沪选择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我们 发现不同类型受访者的思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这进一步说明了外地大学生关于毕业后的 去留选择绝非简单的表面现象,它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诱因。 为做好外地毕业生的职业地选择的工作,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当在学生毕业之际开设所在城市的就 业形势讲座,普及就业现状,利用客观现实引导外地大学生对毕业后去留选择作理性思考;在高等教育阶段 可适当开展当地方言和文化的学习.以便让想要留下来的外地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对外地大学生 自身而言,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加以权衡,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收入或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主要考虑 ・23・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第2期总第329期 因素;也应积极学习当地语言,适应当地生活,及时调整工作心态,积极释放心理压力,跳出“线性思维”的约 束,不随波逐流,也不妄自菲薄,以更广阔的眼光和更坦然的心态看待毕业后的去留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明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史上最多,规模将达699万【EB/OL].2012-11-28;http://edu.people.COITI.en/rd2012/1128/e1053— 19719868.htm1.2013—12—27. 『21郑文力、邹碧芳.中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机理与应对一基于贝弗里奇曲线[J].华东经济管理,2012(1):59-62. 『31顾凡、师昕强.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与对策f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3—85. 『41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62—65. f51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1张璐.大学生择业期望和标准调查分析一以上海某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U】.人民论坛,2011(34):130-131. f71张蕾、刘晓旋.返乡的理性与非理性一城市外来毕业大学生的返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2):56—61. 『81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34--41. f91曾燕波.大学毕业生在上海的就业与发展状况调查[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82—87. 【10】Cameron,D.&Kuliek,D.Language and Sexu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11秦书生.科学发展观的复杂性思维『J1.系统科学学报,2011(3):47—51. Analysis on the Impact Factors and Thinking Process of Non-Shanghai Graduates Choosing to Stay or Leave Yu Meiling Luo Jianping Li Yi fAcademy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In this paper,ten persons who stay or have stayed in Shanghai for 1-3 years are chosen to take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After some analyses,it’S found that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of non—local graduates staying in Shanghai can be summarized as society,other person and individua1.Each main factor also contains some sub-factors.On this ba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interviewees by society,other person and individual,and finds that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interviewees reveals as one-way linetype,and is predictable to some extent,the promoting or suppress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direct the way,and at last decide to stay or not. Key woi.d8:Non-local College Graduate;Stay in Shanghai;Impact Factors;Thinking Process. 责任编辑裘晓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