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侵犯纵膈的CT征象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6・ 诊断治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文责自负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年第5期总261期 (Siemens Somatom DRG,GE Prospeed/AI)。扫描从肺尖开始直 胃内钡剂排空,囊袋内仍有大量钡剂存留,经加压钡剂从囊袋内 返流入胃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胃息室。 讨论 至肾上腺水平,层厚5—10mm,所有患者均摄取合适的肺窗 (窗位…600 700HU;窗宽1300—1600HU)和纵膈窗(窗位 30 50HU;窗宽350—500HU)图像。对部分病灶加3—5mm薄 层或HRCT扫描(层厚=1.0—2.OCm,140KV,200mA,1.0— 胃息室以单发多见,也可合并食管、十二指肠息室,本病 多发生在4O岁以上的患者,偶尔亦见于儿童,息室的病因尚 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先天性的,但多数认为息室产生的原因主 要是由于胃底肌肉薄弱,而食物总是经过此处,胃内压增加, 因而逐渐形成息室。胃息室多无症状,仅在X线检查或尸检时 才发现,也有的可由于食物潴留而引起炎症、溃疡出血甚至穿 孑L,从而引起相应的I临床症状。x线表现:胃息室表现为一囊 1.5s,FOV:180mm.)全部病倒均行lOOml对比剂(Uhravist; Angiogratin)团注CT增加扫描。 影像的分析参照文献I“对以下l4种纵膈结构与肿瘤的关 系进行评估。右肺动脉(1)距起始部2era以内;(2)距起始部 2em以外;左肺动脉(3)距起始部2em以内;(4)距起始部2em 袋状光滑的突出影,呈圆形,边缘整齐。其颈常较窄,可见,黏 膜进入息室。 鉴别诊断 息室须与下列疾病鉴别:溃疡、溃疡型癌、膈疝等。根据其 囊袋轮廓光滑,有狭颈,并且有黏膜伸入息室的特点不难与这 些病鉴别,遇到难以鉴别时应采用多种体位及气钡双重造影 检查并注意观察患者立位检查时的第一口钡。 (收稿:20o7一O2—27) 肺癌侵犯纵膈的CT征象分析 高法奎束文博林伟 山东省汶上县人民医院CT室 (272501) 【摘要J目的:探讨以CT征象评价支气管肺癌纵膈侵犯的 精确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共97例,对其l4 种(共556个)纵膈结构的CT所见及手术病理进行回顾性分 析。结果:以肿瘤与纵膈结构接触角大干9O。为CT阳性征象,CT 评估纵膈结构侵犯的敏感性为47%,特异性为99.6%,阳性预 测值为83%,阴性预测值为98%。纵膈结构与肿瘤接触角大干 180。为阳性CT征象,病理结果为全部受累。结论:CT检查对于 发现支气管肺癌纵膈侵犯不敏感,设定特定判断标准有助于提 高CT对支气管肺癌纵膈侵犯的阳性预测值。 【关键词】肺癌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纵膈 侵犯 肺癌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增 加,其增加的速度在各种肿瘤中最突出,胸部CT扫描已成为 肺癌病人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肺癌侵犯纵膈结构是影响能 否手术切除的主要因素,目前常以CT检查提供的信息选择治 疗方案,对可行手术者及时手术治疗,同时避免不宜手术者不 必要的开胸探查。因此,如何依据CT表现精确估计纵膈受累 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是临床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的 研究目的就在于探讨某些CT征象用于评估支气管肺癌纵膈 侵犯的准确性。 1.资料和方法 97例肺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均来自山 东省汶上县人民医院1995年7月到2003年3月间病例。本研 究根据以下标准选择病倒:(1)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2)CT检 查与病理组织学诊断间隔时间≤2周。共97例满足上述标准, 其中男7O例,女27例;平均年龄6O岁(36—75岁)。肿瘤的组 织学分类:鳞癌51例,腺癌35例,小细胞癌5例,大细胞癌2 例,肺泡癌4例。患者的CT图像分别从2台CT扫描仪获得 以外;(5)主肺动脉;(6)中间段支气管;(7)右主支气管;(8)左 主支气管:(9)气管隆突;(1O)上腔静脉;(11)下腔静脉;(12) 主动脉:(13)心脏;(14)食道。左右肺动脉被分为两部分,因为 距起始部2enl之内无肿瘤侵犯较易手术切除。 主要对上述纵膈结构的以下三种CT特征进行评估;肿瘤 与纵膈结构的接触程度;该结构的扭曲征象;腔内肿瘤征象。 将肿瘤与纵膈结构的接触程度分为1—6个等级:1.肿瘤 距该结构距离大于5mm;2.肿瘤距该结构的距离小于5mm但 两者之间仍可见脂肪间隙;3.脂肪间隙消失。按结构周围情况 分级(如表1)。 表1 肿瘤与纵膈接触程度CT分级 最终决定某一特殊结构是否受累以外科记录及病理报告 为金标准。支气管腔内侵犯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金标 准。 2结果: 97例患者中,59例行肿瘤切除术,其余全部行支纤镜检 查。4O例患者手术后T分期如下:Tl期6例,T2期27例,T3 期7例。细胞分型为鳞癌2O例,腺癌l5例,大细胞癌2例。肺 叶分布如下:右上叶(RUL)8例,右中叶(RML)5例,右下叶 (RLL)lO例,左上叶(包括舌叶)(LUL)10例,左下叶(LLL)7 例。4O例患者共556个结构被评估。 2.1肿瘤与纵膈l4种结构接触程度及病理侵犯情况见表 2A,556个纵膈结构中2O个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肿瘤侵犯,.大 多数结构(n=536)未受累,肿块与纵膈结构间距大于5mm,分别 以肿块与某纵膈结构之间接触角大于90。(CT分级4—6级)及 大于180。(CT分级5—6级)为阳性,统计数据见表2B。 表2A 肿瘤与纵膈l4种结构接触程度及病理侵犯情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年第5期总261期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文责自负 q诊断治疗 ・87・ 表2B设定不同CT标准的统计分析 地排除T4期疾患的存在。 本组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CT对诊断肺癌纵膈侵犯的敏 感度高低依赖于所制定的阳性征象标准。例如以CT所见肿瘤 与纵膈距离小于5mm为阳性征象,灵敏度为74%(14/19);以 管腔内肿瘤为标准灵敏度为47%(9/19);以接触角大于180。 为阳性征象,灵敏度为36%(8/19);以结构扭曲为标准则灵敏 度为37%(7/19);以管腔内肿瘤为标准灵敏度为ll%(2/ 19)。相关文献报道CT检出肺癌侵犯纵膈的灵敏度较低,Scott 等9人复习经手术证实为Ilia期患者的CT片,其中6人表现 设定CT所示纵膈结构与肿瘤接触角大于9O。表明有肿瘤 为T3期。手术证实心包浸润的三例患者中,仅一例CT表现为 侵犯,灵敏度=47%(9/19),特异度=99.6%(535/537),阳性 心包增厚,另两人心包未见异常。三例隆重突下小于2cm肿瘤 预测值:83%(10/12),阴性预测值:98%(535/544)。 患者,cT仅发现其中一例。Quint等7人发现,通过CT分析难 以决定行肺部分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因为CT难以检出中央 设定CT所示纵膈结构与肿瘤接触角大于180。表明有肿 支气管的浸润。Musset等(3人)评价胸壁和纵膈受侵(CT所示 瘤侵犯,灵敏度=36%(8/19),特异度=100%(537/537),阳 为明显浸润纵膈脂肪,纵膈大血管和邻近大支气管主干受压 性预测值=100%(8/8),阴性预测值=98%(537/548)。 征象),发现CT灵敏度为53%.特异度为97%,MRI相应值为 2.2CT结构扭曲与病理结果的关系见表3。该项CT征象 60%,93%。Barn以纵膈脂肪肿瘤浸润和/或纵膈大血管或主 的灵敏度为37%(7/19),特异度为99%(534/540),3例为假 支气管受包绕诊断纵膈受侵,其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 阳性,阳性预测值为70%(7/1o),阴性预测值为98%(534/ 546)。 94%。R.endina等6人报道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72%,其诊 断标准为(1)肿瘤与纵膈融合;(2)肿块与大血管(或心包)间 表3 CT示结构扭曲与病理证实肿瘤侵犯的关系 夹角大于9o度;(3)肿块大血管边缘切迹;(4)支气管主干末 端管壁增厚。 本研究CT诊断肺癌侵犯纵膈的敏感度高于文献报道,部 分原因可能由于本组研究对象以手术治疗病例为主,已经经 过临床的初步筛选。所以受累纵膈结构较少;另一方面,增强 2.3CT示管腔内肿瘤与病理证实侵犯的关系见表4。该项 扫描及薄层扫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查的真阳性率;此 CT征象的灵敏度为ll%(2/19),特异度为99%(532/537), 外由于CT与MRI设备的不断改进。也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 阳性预测值为29%(2/7),阴性预测值为97%(532/549)。 CT对肺癌纵膈侵犯的主人除了对纵膈器官的受累情况做 表4 CT示管腔内肿瘤与病理证实肿瘤侵犯的关系 分析外,还应包括纵膈淋巴结的受累情况判断。同侧纵膈或隆 突下淋巴结转移被现行分期系统归为N2期,并且主为是可能 切除的,对对侧肺门或纵膈淋巴结转移归为N3期并且是不可 切除的 。虽然CT能显示纵膈淋巴结并且发现淋巴结增大, 但是CT对于估计有否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是有限度 的。已经有许多研究评价CT诊断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 3.讨论: 术前确定患者是否手术治疗并估计其愈后有十分重要的 性【41。 总之,CT对于检查肺癌纵膈侵犯不敏感。CT阳性预测值 I临床意义,因而放射科医生的作用就在于通过CT等影像对所 太低不能为临床提供纵膈侵犯的有力证据,纵膈结构与肿瘤 有支气管肺癌患者进行TNM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接触角大于180度虽具有100%的阳性预测值但仍需要经过 最新的TNM分期系统按照有无纵膈侵犯将肿瘤分为1’3期 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作为确定N分期标准的淋巴结大小是 (可以切除)和T4期(不可切除) 】。任何大小的肿瘤如直接侵 非直接的,并不能作为真正侵犯的指标。此外,从某种程度讲 犯胸壁、隔肌、纵膈胸膜、壁层心包;或肿胀侵犯纵膈、心脏、大 血管、气管、食管、隆突以及椎体或恶性心包胸腔积液定为病 这些征象的评价带有主观性。阳性预测值可能因研究对象的 选择而降低,本文已排除了临床认为不能手术而未行开胸术 理分期T4期。1’3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3%,T4期患者术 后5年生存率为7%。对于T4病变中大血管的定义,Mountain 者。而增强扫描及HRCT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CT阳性预测 值。 建议应包括以下结构:主动脉、上下腔静脉、主肺动脉、左右肺 . 动脉干位于心包内的部分和上下肺静脉位于心包内的部分, [参考文献】 【l】 Stphen JH,Timo ̄y LW,Gordon LW,et a1.Mediastinal 而其它血管分支则属于1’3病变(TNM分期)。本组资料主要分 析某些特殊CT征象用于诊断肿瘤侵犯纵膈结构的精确性;纵 Invasion by Bronchogenic Carcinoma;CT signs.Radiology l994:190:841—846. 膈侵犯确实存在(灵敏度)或术前预测其纵膈侵犯(阳性预测 【2】 Mountain CF.Revi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值),高度敏感的征象意味着只要不存在该证象即可十分肯定 staging lung cancer.Chest.1997:l ll:171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8・ 诊断治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文责自负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年第5期总261期 瘤增大,症状加重。 【3】 Kazuya Takamochi,MD;Kanji Nagai,MD;Kenji Suzuki.MD,eta1.Clinical Predictors of N2 Disease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CHEST 2O00;l 17:l577—1582 2.2 结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2例,稳 定(s)4例,无效或进展(P)1例,有效CR+PR共23例,有效 率为82.14%。 【4】 Kazuya Takamochi,Kanji Nagai,junji Yoshida,et a1.rnle role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ning diganosising medi 2.3 毒副作用:支气管动脉灌注的毒副反应,主要是化 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一般于术前及 术后给予静脉滴注胃复安或恩丹西酮等止吐药。自细胞下降 astinal node involvement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Thomc Cardiovase Surg 2000;l19:l135—4O. (收稿:2007一O2—27) 对症处理。肿瘤内药物注射,有2例出现少量气胸,未做处 理。有3例出现痰中带血,给予静脉止血药后缓解。 双途径介入治疗肺癌 3.讨论:支气管动脉灌注是利用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 的 临 床 疗 效 分 析 李文英张银山 马锐崔晋峰葛文浩臧亮 河北正定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我科于2004 年3月~2006年3月共对28例肺癌患者实施了支气管动脉 灌注化疗+经皮瘤内药物直接注射的双途径介入治疗方法,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经活检后病理证实确诊肺 癌患者28例,男性2l例,女性7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 62岁,肿瘤直径2—8CM,右侧l3例,左侧l5例,中心型2l 例,周围型7例,鳞癌23例,腺癌5例。单个病灶的24例,多个 病灶的4例。 1.2 方法:支气管动脉灌注+经皮肿瘤内药物直接注 射。 1.2.1 药物:支气管动脉灌注选用其中3—4种:丝裂霉 素、5一FU、吡柔比星、顺铂、紫杉醇、喜树碱等。瘤内注射全部 采用无水酒精+碘油混悬液,无水酒精与碘油的比例1:2。(以 便观察药物注射中在肿瘤内的弥散情况) 1.2.2 方法:支气管动脉灌注使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行 股动脉穿刺,用5FCobra导管选择到患侧支气管动脉开口处, 经造影证实后,将稀释好的化疗药缓慢注入患侧支气管动脉 中,注射一般在3O分钟内完成。瘤内药物注射是在cT引导下 于支气管动脉灌注术后第二天进行,首先定位,测量穿刺点到 肿瘤中心点的距离及进针的角度,使用22G注射针,进针时嘱 患者屏住呼吸,进行多点注射,每次穿刺进针后做一次扫描, 观察针尖已人瘤内,回抽注射器判断针尖不在血管内,再进行 注射,注射速度应缓慢,直径在2~4CM的肿瘤,我们采用一次 多点注射,直径在4CM以上的肿瘤,常常由于疼痛患者承受不 了,所以我们采用分两次注射,第二次在注射后第二天进行。 注射量应根据瘤体大小及弥散情况,只要患者能忍受,注射看 到碘油充满整个病灶,甚至可适当加量。 2.疗效观察 2.1 评定标准:介入治疗四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的胸部 CT片及胸部x线片。参照1978年全国抗癌药物会议制订的 “肿瘤药物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完全缓解(CR):肿块消失,症 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症状部分缓解或减 轻。稳定(s):症状减轻,肿瘤无明显改变。无效或进展(P):肿 供血这一循环特点,利用高浓度化疗药,直接注入营养肿瘤血 管内,在短时间内杀伤大量癌细胞,杀伤力强,疗效高。再加上 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后与间质内原生质相混合可使之脱水发生 沉淀作用,破坏其结构,使组织坏死硬化,也可破坏蛋白质、核 酸等大分子结构及其生物活性。双途径介入治疗肺癌既能治 疗原发病灶,又可控制转移病灶,同时双途径介入是对血供不 丰富及周围型肺癌介入治疗的补充,由于双途径介入治疗可 以将药物较集中注入到肿瘤组织内,癌组织内药物浓度增高, 杀伤作用得到加强,而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经全身血液循环, 真正到达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相对很低,其杀伤作用相对 很弱,与单纯外周静脉化疗相对比,双途径介入治疗肺癌其疗 效好,全身毒副作用小,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了患者 的生存质量。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肺癌,是一个最佳的 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 钱元新,陈伟.肺癌的介入放射学非血管性介入,影像 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5,11:53~56。 【2】 张孟增,张金山.肺癌,介入放射学基础与临床,l38一l43。 (收稿:2007—03一O1) 庆大霉素药物中毒致 周’围神经损害一例 马锐李文英 河北正定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 患者,女性,62岁。因腹泻在其村诊所静脉滴注庆大霉素 4O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250ML后出现双上肢麻木感,患 者当时未在意,2小时后患者双上肢麻木感进行性加重,并累 及双下肢,不伴有肢体偏瘫及活动障碍,无言语不清,无意识 障碍,无寒战、抽搐,急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患者T36.7 ̄C,P66 次/min,R18次/min,BP18/12KPa,查体患者神志清楚,回答 切题,无肢体偏瘫及活动障碍,全身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无 耳聋、耳鸣,心肺未见异常,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在静脉滴注庆大霉素前未用任何药物, 且一次大剂量的静滴庆大霉素4O万单位后出现症状,考虑为 一次大剂量静滴庆大霉素后出现的药物中毒反应。急查血常 规: 白细胞5.8×10 /L,红细胞4.32×10 /L,血色素 129g/L,中性粒细胞77.6%,淋巴细胞15.5%,血生化六项、 肝功能、肾功能及尿常规均正常,即给予大剂量补液、促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