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024-07-2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校 雷刚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出现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臵在身边教育,只能将其留在家中。夫妻双双外出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堪忧

重庆市开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通过调研得知,全县156万人中常年在外务工占45万人左右,因父母外出务工滞留在家的子女占全县中小学生的42.6%。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等诸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堪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落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理性、硬性的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开县临江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亲戚或熟人监护的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与留

1

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扭曲。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了;外出父母则管得少、管不着、舍不得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况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3.亲情疏远。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亲情疏远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与座谈,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需求越强烈,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2006年轰动一时的开县竹溪镇一留守儿童因性格扭曲而被其奶奶虐待致残的事例就凸显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呼唤。有关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

2

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老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和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监管断档,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校纪班规,常有旷课、逃学、说慌、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与社会上的地痞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都感到力不从心。

5.价值错位。虽然蓬勃发展的打工经济使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多,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搞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产生

3

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父母没读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预防教育事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尚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全,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预防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有发生,甚至被拐卖、被性侵犯的恶性事件也时有报道。

二、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政策体制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创设家庭教养氛围。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子女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家长在其教育上的作用是其他力量所不可替代的。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合理安排,长远考虑,切不能一走了之或不管不问。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心声,询问其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正如马克思所言:“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

4

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外的意象”。同时,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三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父母要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四是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谨慎履行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恩威并重,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3.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学校和教师要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首先,教育者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魅力”。其次,从实际出发,建好寄宿制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生活保建人员、校外活动辅导员等,系统科学地解决留守儿童吃、住、管、教、导等问题。第三,教师积极为留守儿童创设情感体验的氛围,指派同学“多帮一”,多肯定进步,多鼓励闪光点。同时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适时解决其生活困难。

4.全社会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的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虽然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

5

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任重道远。一要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二要强化区域间的支持。2006年9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要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这一系列决定若得到有效实施,必定会增加农民对教育的热情和信心,并尽量将子女安臵在城市学校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对完整家庭的心理需求,又大大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和社区环境,使其有机会在父母的照顾和“监督”下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城市更为文明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