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理想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

让理想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让理想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

-----正确引导,给孩子创设足够的空间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认真,有着无穷的求知欲。那么怎样才能让理想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新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们讲到,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大量的西域产品传入中原,如:胡萝卜、胡桃(核桃)、胡椒等,正是因为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带一“胡”字。我的预设是:这时学生肯定会问,“为什么要带胡字”,可是恰恰相反,学生不但没有问这一问题,反而问:既然西域传入的产品都带胡字,那么男人脸上的胡子是不是也是从西域传入的?这时全班所有同学哄然大笑。我并没有因此而斥责这名学生,而是用非常欣赏的眼光看着他,并笑着说:你的问题提的非常好,胡子是长在男子脸上的,怎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的呢!但这确实也与西域人有一定的渊源。当我说完这句,本来还闹哄哄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看着我。于是我简单讲述了“胡子的来历”。在讲述的过程中,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反之,如果我在这时斥责学生,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受到限制,那么课堂也会如冰一样冷酷。

讲完以后我接着说:同学们回家看看你的爷爷奶奶的脸上(故意设置口误)是不是长着络腮胡子,说不定你们家还与西域人有着不解的渊源呢!学生又一次哄堂大笑。这时我的预设目标还没有实现,因此我进一步引导:西域传入的产品并不都带胡字,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带胡字的?这时,所有同学都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水仙花、大蒜、………..西瓜。我赶紧补充一句,既然西瓜是从西域传入的,那么西红柿是不是也是从西域传入的呢?这时,本

来热闹的课堂又一次安静下来,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有一次望着我。我又一次给他们讲述了西红柿(tomato)的来历。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正确引导,给孩子创设足够的空间才能使理想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

你的课堂,你做主

伴随着优美的候课音乐,我走进了教室。这时,突然一声惊呼:老师的裤子好漂亮啊!全场哗然。我微微一笑,双手叉腰,在班里来回走了两圈,来了个模特表演。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提问:老师你的裤子是在哪儿买的?老师你的裤子多少钱?老师你的裤子叫什么裤?…………….我并没有发火,而是一一耐心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我的裤子叫哈伦裤,是在网上买的………这可是当今最流行的裤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老师也不例外,我也赶一次时髦”。孩子们哈哈大笑。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人类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爱美的意识呢?“山顶洞人时期”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本来这节课我们是复习专题:三次科技革命。可是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热情高涨,话犹未尽。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临时改变计划,把三次科技革命放在下一个专题,这节课我们复习的专题改为:时代的烙印。于是,我话题一转说:我们知道不同的时代我们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么同学们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想一想除了衣服以外还有哪些东西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烙印(在黑板上出示标题)

首先,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搜集整理资料。(同学之间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基本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时间是20分钟)

其次,展示成果阶段,各小组不但要展示自己的文字资料,还要给其它小组进行查缺补漏(时间是15分钟)。

再次,教师进行总结阶段。对孩子们的积极表现进行鼓励表扬。(时间是5分钟)

这节课孩子们积极主动,热情非常高,几乎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所以总结的非常全面。如服装类、歌曲类、人名类、食物类、经济类,等等。可以说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一一列举出来,甚至还有一组说出一人名:建桥是1971年左右出生的,当时我一愣,忙问为什么?他很自豪的回答:我们滨州的黄河大桥是1971年建成的。可见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圆满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

播种习惯,收获希望

有人说,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播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艰难。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增加的一个科目。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这就需要老师做必要的指导。下面我以初一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略谈自己的拙见:

一、预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1、带着问题去预习(问题难度不宜过大)。2、预习是通读教材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一定对自己布置的任务进行检查,针对实际情况完成授课任务。

二、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

首先指导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必要时还需做好笔记,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其次指导学生听课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三、质疑、勤思习惯的养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思考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和勤于思考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质疑、勤思问题的积极性。

四、睡前回忆习惯的养成

初一的学生记东西非常快,但是忘得也快。因此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睡前把背过的东西再回忆一遍,因为睡眠时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刚刚记忆的东西就能不受干扰。再

加上是初一,需要记忆的课容量不大。因此,这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反而会促进睡眠的速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养成。

一种良好的习惯会受益终身,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所以我们播种的是习惯,收获的却是希望。

学会聆听,解读释惑

这一学期,我又接了一个新班——八年级2班。第一节课,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这时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我并不觉得奇怪,因为毕竟是第一节课。孩子们可能还不了解我,需要等待他们的“考察”。可是一连三节课都是这样,我讲,他们漠然的听。我叫他们讨论,他们也会机械的讨论。虽然秩序井然,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最后终于恍然大悟,缺少的是心灵得呼唤。

第四节课,我又一次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闹哄哄的课堂再一次安静下来。这时我笑着说:“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就这样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看着孩子们个个热情洋溢的表情,聆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的心也开始愉悦起来。于是,我赶紧趁热打铁的问: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在上几节课为什么那么“乖巧”?这时孩子们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想说好像又不敢说的样子。这时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说了起来。

甲说:我们对你不了解,怕说错了,你会训斥我们。

乙说:我们的班主任上课不叫我们乱说话。

丙说:我们乱说话,班长给我们扣分。

…………………………………….

这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语速太快,我们反应不过来,你的嘴像爆米花。全班哄然大笑,笑的前仰后合,有的甚至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等孩子们笑过以后,我不紧不慢的笑着说:你的比喻真的很恰当,我喜欢。以后我一定把语速放慢,直到你们听懂为止。(本来我的语速就很快,再加上一直带毕业班,课容量大,所以自然不自然的语速就更快了,初二的孩子根本适应不了。)再者,我的课堂没那么多规矩,只要是不违反原则的都可以畅所欲言。

就这样,我们又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我看到了一张张久违了的笑脸,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当我讲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时,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确立了吗?我终于听到了孩子心灵的呼唤。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两则材料他们分别是:1949年---1955年,和1956年,现代性的工业经济、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孩子们通过对材料中两个阶段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比较得出结论: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师进行总结:1949年到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就这样,一节课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事实证明,只有学会聆听,你才会听到孩子心灵的呼唤,才会解读释惑,才会给孩子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舞台。

大浪淘沙,洗不掉的真实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虽经大浪淘沙,早已消失了其五彩缤纷的面目,却有着洗不掉的真实,留给后人翻找。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拿破仑的踪迹。

翻开教材。

教材叙述1:拿破仑执政以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采取政府订货,改革财政以及奖励发明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从1804-1810年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法典》被成为是《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步民法典,他的立法精神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从这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某些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论结合,总结出积极影响)

教材叙述2:拿破仑指挥和参加了60多次战役,一生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其统治时期,正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拿破仑用刺刀加速了这一过程,是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从这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拿破仑是一个军事家,大英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史论结合,总结出积极影响)

教材叙述3:拿破仑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战争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给欧洲各国及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815年,兵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拿破

仑又是战争的罪魁祸首。背弃历史发展的人必然会遭到历史的抛弃。(通过史论结合总结出其消极影响)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争的罪魁祸首-------拿破仑。虽经大浪淘沙的洗涤,却永远洗不掉其真实的面目。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堂教学小结设计

“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课堂小结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课堂小结使练习得以巩固,知识得以升华,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使我们回味无穷。

下面是我对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堂教学小结设计,与大家共勉。

在我们学习完基础知识以后,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白纸。然后告诉他们:发挥你的想象力,利用你手中的白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是3分钟。这时,所有的孩子都兴奋的忙碌起来:有找铅笔的,有找彩笔的,有的找钢笔的,有找小刀的,有找剪刀的„„不一会儿,孩子的成品基本都出来了。

“孩子们,把你的成品展示给大家。”

孩子们个个高高举着自己的成品,有的甚至站起来。

有的在上面写上了钢笔字,有的画成一副简笔画,有的做成书签,有的做成名片,有的折成飞机、小船、鸽子、牵牛花、房子、蘑菇„„。

“孩子们,看到你们的成果我很高兴,那么再利用一下你手中的白纸,还可以做成什么?”

孩子们再一次沸腾起来,有的把写好字的纸,折成小船,把画有简笔画的折成小兔子;有的把折成小船的拆开,再折成花篮;有的„„。

教师进行总结:孩子们,我们的生活就如同白纸般,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用心经营,用力雕琢。将来我们的人生是什么样子,要靠自己去设计,你的设计是方的,你就有自己方的人生,你的设计是圆的,你就有自己圆的人生。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我们美好的人生。(播放歌曲《人在旅途》孩子们一起跟着哼唱起来,进一步感悟人生的真谛。)就这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的一堂课结束了。

打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领悟生命课堂的真谛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不可能再回到现实。但面对历史,我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追思、也可以戏说;可以歌唱、也可以怒骂。历史给了我们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处所。是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融。因此,历史是有生命的!

鲜活的历史需要鲜活的场景,才能激发学生鲜活的思考,才能使历史课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使学生喜爱、感动,并在感动中完善自我,提升智慧,这就是生命化课堂的真谛。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够打造出有生命的历史课堂,领悟生命课堂的真谛呢?

现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勉:

情景一:在我们学习完九一八事时,播放视频歌曲《松花江上》,伴随着凄凉的音乐,面对着凄惨的画面,孩子们个个眼圈发红,悲愤有加。甚至有几个男孩子开始怒骂、有两个女孩子开始失声痛哭。孩子们如身临其境,亲身体到验东北三省沦陷后,东北三省人民的悲

惨命运。认识到日本侵略的残暴本质,和日本“所谓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这也为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做了铺垫。(这是我们的国耻)

接着我出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侵略图》,通过读图使孩子们认识到,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把侵略的魔抓伸向中国华北地区。在图中使孩子们认识到华北是中国的门户,华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失掉了华北就等于整个中国的沦丧。不但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识图能力。以此导出第二个问题:不朽的民族战歌

情景二: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通过振奋人心的旋律和发出抗战号角的歌词,体会成为民族战歌及以后定为国歌的深切内涵;感受中华民族各行各业的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了抗战之中。教师提出假设: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学生你会怎样做?这时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去当兵,到战场上刺杀日本鬼子;有的说我要进行游行示威,唤醒民众;有的说我要做记者,报道日本侵略的残暴事实,唤起全世界人民的支持;还有的说„„。教师进行总结教育: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拿起自己的武器投入到战斗中去,那么当时身为国家最高头领的蒋介石是怎样做的呢?以此导出第三目:西安事变

在学习西安事变时我首先出示一侧材料:皇姑屯事件(使孩子们了解到由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占领整个东北的条件,而炸死了张作霖)(家辱)

这时孩子们在心里已经得出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结论是:

1、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 身背国耻(九一八事变)家辱(皇姑屯事件)

情景三:播放视频《西安事变》张学良先生劝说蒋介石抗战,说的是声泪俱下,但是却遭到了蒋的严厉训斥,最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使孩子们亲身体会张学良先生的无奈之举,从而得出张学良先生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

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假设:假如你是张学良,在扣押蒋以后你会怎样做?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时,班里像炸了锅一样:有的表示要坚决杀掉蒋,甚至做出杀得动作;有的要释放蒋。这时,双方开始挣得面红耳赤,都感觉自己的理由很充分。看着双方争论不休的样子我只好为他们解围。引导他们认识到大敌当前,如果在此时杀蒋必然会引起内战,这就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因此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不计前嫌(出示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以后屠杀中国共产党及革命群众的人数系列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博大的胸怀,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热爱„„。

正如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我们也完全可以同样说,课堂——尤其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人格为追求的历史学科的课堂,更应当是直接向学生不断“传送生命的气息”的重要场所。也只有在有生命的历史课堂中,才能够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才能够真正领悟到生命课堂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