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萝卜常年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40%,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7%,是仅次于白菜的第二大蔬菜,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近年来出口量稳定在70 万t 以上,出口金额达3.5 亿美元以上。在我国北方地区,萝卜种植面积约占秋菜种植面积的20%~50%,是冬季及春季的重要补给供应蔬菜[1]。随着国内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我国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了适应各种不同气候类型的品种,加之应用各类栽培设施,早春、夏秋、秋冬、越冬萝卜生产技术不断成熟,种植趋于合理化,避免了集中上市压低价格的现象,有效调节了市场供应,使萝卜周年供应成为现实。同时,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萝卜加工业不断发展,社会对萝卜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萝卜生物学特性
萝卜为一年或两年生半耐寒性十字花科作物,喜冷凉气候,温度高于25℃时,植株生长弱,产品品质较差。属直根系深根性作物,主要根群分布在20~40cm 耕层中。萝卜茎在营养生长期内短缩,节间密集,叶片丛生于短缩茎上。花为完全花,异花授粉,总状花序,种子千粒重7~15g。生长发
育周期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可再细分为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肉质根生长盛期,要求中等强度光照,光补偿点为0.6~0.8KLx。萝卜喜湿怕涝不耐旱,在土壤含水量65%~80%、空气湿度80%~90%的条件下,易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具有增进食欲、止咳化痰、祛燥生津的效果。
2 土壤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块,以砂壤土为宜,并在播种前清除土壤中石砾,避免阻碍根部生长,形成畸形根。前茬作物最好为肥茬(瓜类、番茄、豆类等施肥量多的作物)或辣茬(葱蒜类),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肥茬可保证土壤肥力继续发挥作用,葱蒜类根系分泌杀菌素能抑制病菌,减轻田间病害。
3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气候实际及设施发展水平,选择适宜品种。总体而言,选择商品性好、丰产、抗病、抗逆的品种,整齐度一致,色泽、风味等符合市场需求。根据生产季节不同,栽培早春萝卜应选择生育期短、耐寒性强、不易抽薹的品种;栽培夏秋萝卜应选择抗病性强、耐热的品种;栽培秋冬萝卜应选择抗病性强、丰产的品种;栽培越冬萝卜应选择对温度反应迟钝、对光照要求不高、生长期较长的品
种。根据土壤土质不同,在土壤土层深厚、疏松的地块,可选择肉质根入土较深的品种;在土壤土层较浅、土质黏重的地块,应选择肉质根入土较浅的品种。根据萝卜用途不同,若用于生食,应选择含水量高、味甜质脆的品种;若用于加工,应选择含水量少、肉质紧实的品种。
4 整地起垄(做畦)
4.1 整地
清理上茬作物残枝败叶、地膜及周边杂草,清除病虫害越冬场所和寄主,在冬季来临前深耕30~40cm,浇灌“冬水”进行冻垡,或深耕后曝晒,可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及害虫,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于土壤酸性较高的地块(pH 值小于5),可在基肥之前施加草木灰或生石灰平衡酸碱度,使其与土壤充分进行中和反应,避免后期与酸性基肥产生反应,降低肥效,可减轻根肿病为害。播种前结合施肥将深耕过的土壤打细整平,667m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40kg、硫酸钾25kg、硼砂0.5kg 作基肥,可撒施毒辛颗粒、毒死蜱颗粒防治地下害虫,使肥土混合均匀。
4.2 起垄(做畦)
萝卜商品器官为肉质根,入土较深,适宜起垄种植。与平畦种植相比,起垄种植主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有效增大土壤和作物受光面积,在白天能快速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光
合作用;二是增加土壤与空气接触面积,有利于通风透气,促进根系生长;三是排水防涝,起垄种植在多雨天气能更好地排水排涝,避免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的问题。据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同一个品种高垄栽培比平畦栽培产量增加9.8%~20.7%。垄距、垄高、垄宽因萝卜栽培品种、栽培方式不同略有差异,一般起垄高度约20~30cm,垄沟宽30cm,垄面宽度可根据具体生产要求做调整:大中型品种若采用单行穴播,垄面宽约20cm,株距20~30cm;若采用双行穴播,垄面扩宽至50cm 左右,株距20~30cm,行距30~40cm。目前生产上较多采用高垄双行种植,小型品种大多采用平畦撒播或条播。
在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区,可采用小高畦或平畦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5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白锈病、霜霉病等真菌病害,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用50℃热水浸种25min,可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多种致病菌。
6 适期播种
6.1 播种温度要求
萝卜种植最适宜发芽的温度为20~25℃,2~3℃也能发芽,幼苗期适应温度范围更广,为-2~25℃,叶片生长温度范围为5~25℃,肉质根生长温度范围为6~20℃。且萝卜从种子萌动到采收贮藏都可以完成春化作用,大多数品种在2~9℃经过20~40d 可通过春化,后期若温度升高,日照变长,容易抽薹开花,造成糠心,导致肉质根中淀粉、糖类、维生素含量降低。
萝卜在种子发芽期需要较高温度,在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所需温度逐渐降低,因此生产时宜选择在秋季播种,后期温度逐渐降低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萝卜肉质根的膨大和营养物质的积累,病虫害相对较轻,萝卜产量高、品质佳,此期是我国萝卜的主要栽培季节。在种子发芽期要注意保温,避免低温通过春化,后期过早抽薹,一般当地下10cm 地温稳定在10℃以上,棚温或气温稳定在11℃以上时即可择期播种,为实现分期上市,规避市场风险,生产时选择5~10d 播种一期。
6.2 播种方法
萝卜主根若受损伤,很容易出现杈根,生产时宜采用直播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穴播。早春生育期短,肉质根短小的品种,多采用平畦撒播或条播。条播时,按行距开2~3 cm 深的沟,播种后覆土约1cm。大中型品种主要在夏秋季
节种植,多采用高垄穴播或做畦穴播。威宁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土壤疏松肥沃,山地较多,不易积水,白萝卜多采用小高畦覆膜穴播方法播种,畦宽约1.5m,高8~10cm,畦沟宽30cm,覆膜后直接打孔播种,孔深2~3cm,株行距约为30cm×30cm,每畦种植5~6 行,每穴播3~4 粒种子,播种前应浇足水,播种后覆盖1~2cm 厚的细土,或者覆土后再浇水。
7 保温降温设施应用
在早春季节栽培,气候寒冷,要注意提高栽培地环境温度,应通过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提高温度,威宁县本地农户普遍采用大棚+地膜的方式进行冬春萝卜生产,现有大棚规格一般为高2~3m、长40~60m、宽8~10m 的钢结构大棚,较露地生产提早15~20d 左右上市。此外,还可应用竹木等材料制作中小拱棚,中拱棚中间高1.5 m、肩高1m、跨度4m,小拱棚高度一般为0.8~1m、跨度1.5~2m,中小拱棚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可根据需要随时安装和拆除,已成为萝卜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种保护设施。
夏季高温多雨,可在棚架上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一般覆盖在棚顶部,两侧不覆盖,以利于通风,若在萝卜生长后期气温降低、光照减弱,应及时撤下遮阳网,保证萝卜正常生长对光照和温度的需求。
覆盖地膜能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板结,抑制杂草生长,在冬春季节覆盖无色透明地膜,充分利用其透光性和热辐射率高的特点,提高土温;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地区应露地栽培,或覆盖黑色地膜降低土壤温度。
8 苗期管理
出苗后,应保证幼苗水分供应,若土壤过干,应及时浇水,当2 片真叶长出俗称“拉十字”时,进行第1 次间苗;当长出3~4 片真叶时,进行第2 次间苗;当有6~7片真叶时,选择生长旺盛、无明显病害的植株进行定苗。若无覆膜,在定苗的同时进行中耕杂草,疏松土壤,后期封垄前再进行1 次中耕除草,中耕培土扶垄,防止肉质根外露,植株倒伏,但应避免伤到根。定苗后,结合浇水,667m2施用15kg 尿素。
9 肉质根膨大期管理
萝卜从“破肚”开始即进入肉质根生长期,在“破肚”到“露肩”时期,叶片旺盛,要进行控水蹲苗,防止植株徒长,“露肩”以后肉质根进入生长旺盛期,需水肥量大,应保持充足均衡的水肥供给,667m2结合浇水施用硫酸钾15kg、过磷酸钙20kg,或距离萝卜10cm 处采用穴施、开沟施方式施肥,深度5~7cm,在萝卜采收前5~7d 停止供水,以提高萝卜储运品质。
10 适时采收
当萝卜叶片开始变黄、肉质根充分肥大即可采收,生产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提前或延后采收,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采收时叶柄留3~4cm 切断,经过清洗、分级、包装后供应市场。需注意早春萝卜太晚采收后期温度升高,极易抽薹开花,引起糠心,失去商品价值;秋冬萝卜采收过晚容易遭受低温冻害,如遇-3℃以下的低温,萝卜肉质根易受冻变质,产生异味。
11 病虫害防治
萝卜病虫害防治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原则进行防治,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和物理杀虫手段能有效减少田间病虫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符合现代人食用健康食品的需求。
11.1 病毒病
病毒病是萝卜的主要病害之一,由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引起。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叶绿素不均、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有时发生畸形,有时沿叶脉产生耳状突起。通过植株间摩擦或昆虫带毒传播,在高温干旱季节以及翅蚜发生量大时易发此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高温季节延后播种,勤浇水以降低地温,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1.5%植病灵水剂1000 倍液、5%菌毒清水剂
500~600 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5~7d 喷1 次,连续2~3 次,可控制萝卜病毒病的蔓延。此外,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和黄曲跳甲,切断昆虫传染途径。
11.2 黑腐病
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引起,属细菌性病害。主要症状为叶片发病叶缘会出现“V”字形黄褐色病斑,叶脉变黑,叶缘变黄,萝卜的肉质根染病,髓部呈黑色干腐状,严重者可形成空洞,田间多并发软腐病,最终腐烂[2]。主要感染源为带病种子、病残体、土壤、周边带病杂草,通过种子、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该病在温暖、潮湿条件下易暴发流行。防治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清洁田园,合理轮作;选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600~7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每隔7d喷1 次,连续喷2~3 次。
11.3 软腐病
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病亚种引起,属于细菌性病害。发病初始在根尖产生水浸状,扩大后根部呈褐色软腐,并逐渐向上部根茎蔓延,使根茎内部组织坏死,软腐腐烂,在病部有褐色黏液溢出,叶柄和叶片染病,初始产生水
浸状斑,扩大后病斑边缘明显,呈褐色腐烂。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600~700 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 倍液,每隔7d 喷1 次,连续喷2~3 次。
11.4 霜霉病
由寄生霜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症状为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小黄点,叶背呈水浸状,空气湿度较大时,叶背形成白色霉层。叶茎部感染时,会出现黑褐色的不规则斑点,上有白色霉状物。病害从植株下部向上部扩展,后期严重时会造成外叶全部枯死。该病主要病源为带菌种子、带菌病残体,其孢子或菌丝体可通过空气和雨水侵染健康植株,在田间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害发生较为严重。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清洁田园;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进行防治,每隔5~7d喷1 次,连续喷3 次。
11.5 白锈病
由萝卜白锈菌寄生导致,属真菌性病害。初期症状为叶片正面出现淡绿色小斑点,而后变黄,相对的叶背长出白蜡状小疮斑点即孢子堆,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致使叶片枯黄脱落。由于白锈菌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较低,约为10℃,侵入
寄主最适温度18℃,且在0~25℃菌均可萌发,与威宁县夏秋季节温度高度一致,在威宁地区尤其注意防治。防治方法:合理轮作,选用无毒种子,清洁田园;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900 倍液,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防治,每隔5~7d 喷1 次,连续喷2~3 次[3]。
11.6 防治害虫
害虫不仅啃食萝卜植株,而且会传播各种病菌,造成萝卜减产,降低商品价值,例如2020 年本县某乡镇部分地块,黄曲条跳甲为害严重,其幼虫啃食主根造成不规则条状疤痕,使得萝卜市场价格由800 元/t 降至300元/t。为害萝卜的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黄曲条跳甲、金针虫、蛴螬、小菜蛾、斜纹夜蛾、蚜虫、菜粉蝶、菜螟等。可在播种前用50%辛硫酸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配制成毒土颗粒剂施入土壤防治地下害虫,选用氰戊菊酯乳油防治菜青虫、蚜虫、地老虎等害虫,用50%辛硫酸乳油1000 倍液防治黄曲条跳甲。
12 展望
随着起垄、覆膜、播种、采收机械化的应用,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将进一步降低萝卜生产的人工成本,提高萝卜生产标准化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