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表现

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表现

2022-08-2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危机。

(一)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及表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并迅速成熟,性意识产生,身高体重猛烈增加,男女生的心理分化及相互吸引;情感强度高,两极性十分突出,稳定性极差,形成有针对的闭锁性;成人感迅速增强,尊重需要强烈,独立性意识迅速增长;行为虽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自觉性,但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都还很脆弱。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中学时代成为人生发展阶段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过渡期、转折期、暴风骤雨期、犯罪高峰期、反抗期等。近年来关于中学生自杀、过激杀人及伤害事件的报道屡见报端,逃学和离家出走更是时有发生,中学阶段已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期。

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青少年自杀等恶性事件,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注重。调查资料显示,20%左右的学生存有水准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喜怒无常、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缺乏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以应付挫折、青春封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校与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

小视窗: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5中学生中有1人曾想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以前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据悉,该调查从2004年开始启动,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其中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平均年龄为16.3岁。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以前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整理。”该项目负责老师说,“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早恋等都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

中学生中常见的发展性危机、情境性危机、存有性危机和环境性危机包括:

其一,因为人格缺陷、自我认知偏激引发心理危机;

其二,家庭重大变故或激化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

其三,因为教育缺失,行为冲动引发的心理危机;

其四,因为性成熟过程与“生长爆发”阶段的发育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

其五,因为学业压力、竞争受挫引发的心理压力;

其六,人际交往矛盾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

其七,因为其他突发事件与应急水平低下引发的心理危机

若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危机可能是学生其他心理问题中的一组症状或

前驱表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有以下五类:

危机的具体表现:

⑴抑郁以及自杀企图,多在15—19岁期间出现。

⑵焦虑,特别是害怕学校和社会性情境(孤独、不愿交际)。

⑶出现行为问题和犯罪。

⑷进食障碍(贪食、厌食等障碍)。

⑸滥用药品(或毒品),其危险性在于他们因为对药品的危害性没有充分理解而无意间成瘾。

当然以上五方面的问题也存有水准上的差异,有时也够不上心理危机的标准。按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约1/5的学生可能发生前述问题,尤其是一个缺乏良好教育条件的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能使那些情感脆弱、心理免疫力低的学生的困难更加突出和恶化,并且容易同时发生心理危机。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理应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同样,防止中学生心理危机最重要的不是注意危机本身,而是应该更多地注重中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方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主要从心理基础和外部诱因两个方面对中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实行探讨。

1、青春期内心矛盾冲突导致的挫折耐受力降低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学时代正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内心常常出现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所谓的“成长性危机”。此时的青少年在理解上容易产生片面、狭隘的思想,再加上阅历尚浅,缺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水平,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在情感方面,中学生虽感情丰富但不稳定,自尊心极强,极易自卑,精神易受挫折而产生轻生的念头,遇到非常事件如考试失败、早恋、某些特定的精神刺激时易导致严重的自卑失落,难以自拔而出现心理危机。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不够完善,在行为方面具有冲动性,容易不顾后果出现过激行为。以上因素决定了中学生对于挫折的耐受水平较低,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2、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机能的病态改变

当前在我国中学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最重,面临的竞争最为激烈。学校和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如学校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不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特别是一些老师偏爱优秀生,对差生较少注重甚至不予理睬,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责、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而家庭中父母要求过严,成绩不好则受责骂等,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厌世等逆反心理,从而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问题。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存有学习压力过重的问题,以至于长时间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很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合障碍。过高的压力使中学生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变得易激怒、好冲动,大大增加了心理危机的易感性。

3、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重大精神刺激

在中学生这个群体中经常遭遇的负性社会事件主要有:

①人际冲突。中学生因为逆反心理较重,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如迅速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父母对此的察觉及应对方式的滞后而造成的亲子冲突,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认同而产生对抗,同辈群体交往中发生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和冲突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②恋爱失败。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急剧变化,但对相关性的知识理解不深或有朦胧感,性与心理的成熟并不同步,不能准确理解和处理两性关系,易致早恋,而早恋往往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升学无望,一旦失恋或感情受挫易产生心理危机;

③学业挫折。中学生一般都比较看重学习成绩,把它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有时会把一次考试的成败看得过重,或对成绩的下降感到绝望。

此外,罹患重大躯体疾病,遭遇重大生活变故也会成为中学生重大的心理应激源。因为中学生心理压力重,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本来就比较脆弱,对精神刺激因素缺乏准确分析处理的水平,如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即使是在成人看来并不严重的事情,他们也可能会觉得难以应对,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4、社会支持的缺失造成心理失衡状态的加剧

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自己往往无力摆脱痛苦情绪,这时就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产生心理危机之后,社会支持系统的即时介入和干预往往能够决定危机发展的方向。但是,从当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家长因为缺乏心理学知识,往往会无视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协助孩子,很多学校也没有配备专业人员的心理咨询机构,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危机支持系统。所以,心理危机的发生发展缺乏必要的干预,大大增加了心理问题向心理危机的演变几率,同时也使心理危机的预后往往不容乐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