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莆田

福建莆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福 建 莆 田 --— 荔 城

一:概述

1、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

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2、莆田市的旅游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有250多处,被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7处。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8处,市级20处,县(区)级167处,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遐迩闻名,四海共仰;三教祖祠是唯我独有;九鲤湖风景区以湖、洞、瀑、石四奇称著,是“福建三绝”之一;距离市区5千米的大型古堰木兰坡,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为福建省四大禅林和“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玄妙观三清殿是本省保存最好的唐代道教玄妙观建筑群之一;有现已论证的南少林寺遗址,还有宋代的古谯楼及蔡襄墓、瓷窑古遗址及明代的抗倭名城莆禧城等一大批古建筑遗址,也有千年古树,荔枝树——“宋家香”,龙华的古樟等树木。 3、莆田旅游概况:

初春天气正宜晴,风送轻车过荔城。

麦子平铺青似涌,果园错落绿如棚。(谢觉哉)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郭沫若)

这是两首题咏“荔城”的诗作,分别出自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二位诗人之手,皆作于20世纪60年代,它所赞美的,就是今日中国东南沿海新崛起的城市——莆田。 二:景观

(一)湄洲妈祖

1、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惟一的救苦救难的女海神。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整整1000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它虽几经起落,但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福建沿海和台湾仍然十分风行。

2、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960~1279)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妈祖原名林默,是当地一个为救助海难而献身的未婚女子,相传宋代建隆元年(960)出生于莆田海滨,卒于宋雍熙四年(987)。生前好行善济世,常在湄洲海面,凭着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乘船渡波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死后人们对她怀念感戴,继而立祠祭祀,从此开始了对妈祖的崇拜信仰。

3、这位地方性的民间神祈很快地受到宋代朝廷的重视。北宋宣和五年(1123)朝廷赐予“顺济”庙额,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淳熙年间(1174~1189),

又先后赐予“灵惠夫人”、“惠灵妃”封号,从而开始确立妈祖海神的地位。此后,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历朝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封号愈加显赫,神格也不断提高,光圈越来越璀璨了。从妃到天妃、灵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 (二)莆仙戏:

1、莆仙戏是福建的最古老剧种,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泉漳等地的闽南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2、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朱石凤、黄宝珍、王少媛等。

3、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三)南少林寺 1、莆田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大师,他根据先辈叮嘱,确定了莆田县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 2、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该

3、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据传,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四)三清殿

1、道教宫观;是原唐代贞观二年(628)创建的玄妙观中的仅存一殿。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后历代屡有修葺。重檐歇山顶,原面阔五间,进深四楹,后扩为面阔七间,进深六楹,斗拱与椽檩之间绘有道教图画,殿内有木石连接的石柱二十根,柱础为莲花覆盆,正中昔奉三清塑像。殿东厢竖有宋徽宗瘦金书《神霄

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赐少傅孙俊卿礼碑》,并镌孝宗御札和陈俊卿谢恩表文,另有苏轼、文天祥等人题刻,参差排列,古朴典雅。 2、该殿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二十四景:

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

1、现如今的状况: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 2、概况:(部分)

(1)白塘秋月:白塘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沟”,俗叫“白塘”。

白塘白水茫茫,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是人们游览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每逢中秋,沿塘各村点灯结彩,车鼓、演戏,还有十音八乐,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白塘者从四面八方摩肩而至,接踵而来。岸上人山人海,塘中千舟百船。是岸上,还是塘中,无处不鼓乐喧天,笙歌动地呢!你看,碧空万里,圆月流辉,灯火相映,水天一色,宛若是天上的白塘,人间的闹市。尤其引人入胜的,则在子夜之后,更深人静,风轻波平,天高气爽,月明星稀,莆地四周的大小山峰倒映水中,塘中有山,山中有月,水清月沉,分外奇特,为蓬莱仙境,如广寒清宫,游人如梦如痴,仿佛飘飘欲仙。这便是“白塘秋月”的胜景。

(2)绶溪钓艇:延寿溪雅称绶溪,系木兰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条碧绿的绶带,绾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现属荔城区拱辰街道管辖。其下游与木兰溪汇聚,滚滚东去,注入兴化湾。延寿溪发端于九鲤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濑飞泉”。“北濑飞泉今化龙”(郭沫若诗),而今,这一景点已被烟波浩渺的东圳水库所取代。东圳水库的下游,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宋代水利工程泗华陂。泅华陂南邻延寿山庄,北倚果木繁荫的泗华村。延寿溪下游水势舒缓,过去文人雅士多乘游艇垂钓,赋诗取乐。观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清波之上;望樵夫单肠径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萱斗草,曲唱采莲,别有一番韵味,此情此景,借助词家无限精神,引发诗人不尽灵感。“绶溪钓艇”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3)东山晓旭: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的踪迹。东岩山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自南而北随山势上升,依次为麟山祖祠、东山妈祖宫、报恩东岩教寺。麟山祖祠旧称宗孔堂,俗称“三教祠”,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这里聚徒讲学,倡“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二”学说,世称“三教先生”;东山妈祖宫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莆田城中心文峰宫迁来的,民间俗称东山文峰宫;宫内有两尊宋代木雕妈祖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宫前有古石刻“溪山第一”。该宫早年格局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陆续增建了梳妆楼等建筑物;报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几经兴废。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为有名。晴天若起个大早,在这里可以看到通红而不耀眼的朝阳在海云的屏幕中冉冉升起,那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致就是“东山晓旭”了。 (4)夹漈草堂: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1104~1162),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

(5)木兰春涨: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6)南山松柏: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就坐落在城南凤凰山麓。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沿着流贯城市西边的东圳水渠漫步寻幽,渠水清清,蜿蜒南去,转过一个山角,气势磅礴的千年古刹便在眼前出现。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僧的热心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南湖公园往西望去,就可见山门照壁上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

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足见该寺在佛教界的显著地位。

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像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紧紧地守护着这座莆田文明的象征——千年古刹。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广化寺匝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协调,错落有致,典雅古朴,宏伟壮观。 (7)紫霄怪石:紫霄山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俗名“围庄”)境内,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雾飘逸,景物多奇。山腰处,有一座释道两教相容并立的千年古刹——紫霄迎福寺,俗称“紫霄寺”。有关资料载称,“紫霄山之有禅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应祖师所鼎建”,距今有1200多年。紫霄寺四周苍松翠柏、丹枫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且枇杷连片成林,龙眼桃柚点缀,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天台殿,内供玄天上帝及天罡、地煞等。天台殿东门有一块高一丈八尺多的岩石,酷似昂首而立的雄狮,人称“狮子岩”。旁有状似花瓶的巨石一块,上面长着一棵百年老榕树,古干凌云,盘石而生,只见根须婆娑,浓荫蔽日,十分壮观。这就是紫霄的“石上榕”花斗石景点。“石上榕”下横躺着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人称“石鼓”。另有一石,从不同的部位轮番击打会发出几种不同的声调,世人称之为“琴石”,也叫“十音石”。天台殿西门外有一只巨大的石龟,守着一个石门。石门西边有一座秀丽的小山峰,峰上林木茂盛,鸟啼嘤嘤,藤萝夹道,怪石嵯峨,有顶天立地的罗汉石,端庄肃穆的观音石,形状逼真的马鞍石等,更有风月无边的观日台。小山峰下有两块矗立着的石壁,往上看是“一线天”,往下看则像一条峡谷。这就是“琉璃峡”。琉璃峡末端有一个石洞,幽深神秘。洞前有石船、.石帆等奇石。走进石门,迎面不远有一块表面光滑平坦的石壁,上面刻着明代江西学政、邑人俞钊题紫霄岩诗:“昔日天外看飞雕,平步青云上紫霄。今日重来山更好,岁寒松柏展高标。”石壁后有一条杂草葳蕤的小溪,溪中清泉淙淙,声若玉佩;流水潺谖,奏如瑶琴。溪上游一落差处横有一石,其形如舟,流水激石,声似雷鸣,故名“雷鸣石”。溪里生长着世所罕见的一种小虾,浑身赤色,像煮熟的一样,还有一种似已剪去尾巴的小螺,赏者无不叹为观止。小溪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桥,它就是闻名的“天台桥”。站在桥上会使人顿感清风扑面,淑气萦怀,心旷神怡。过了天台桥,可分别由东、西两路拾级进紫霄寺。 出祥云殿西门,沿着一小道而上,有一个石洞。洞顶是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上面一只朝下趴着的石龟,与一条自上而下又翘首回望的石蛇相对峙,形成一幅“龟蛇锁仙洞”的生动画面。洞顶刻着“紫霄岩”三个大字,洞穴宽敞明亮,内

中供奉着无依祖师的石像。石像下有清泉一泓,雅称“玉壶池”。游客若持松枝点蘸池中泉水不断轻拂石像之脸,石像便会朝着你微笑,神态自然,祥和可恭,真是妙趣横生。

洞后悬崖峭壁如嶂似屏。近峰巅处还有一个更大的天然石洞,俗称“太府厝”,掩藏在一片松林之中,厝里石壁藤牵路,门窗云作扉,绿茵满地。在太府厝东首的紫霄山近绝顶处竖立着一平面约百来平方米的巨石,状如古时皇帝的帽子,叫做“皇帝帽”,也叫“万岁石”。石上有一片映山红,在盛开时灿若云锦红胜火。“万岁石上一点红”是紫霄山风光别具特色的一个景观。

(8) 石室藏烟:石室岩莆田市区西郊山腰间有海蚀洞多处,曾出土新石器遗物,此乃上古人穴居之所,故称石室岩。唐末高僧妙应祖师曾于此建立道场,相传祖师尝驯二虎为骑,故又名伏虎岩。宋绍圣间岩上始建寺,宋哲宗赐额曰妙应寺。明成化间寺宇废圯明万历礼部尚书莆人陈经邦重建三宝,并于此课子嗣。之后玄帝殿、大士祠、八仙祠、祖师殿相继建成,由是岩上成为荔城释道合壁一胜境。不时山腰青烟缭绕,氤氲空蒙,“石室藏烟”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此后数百年间屡有重修改建, 1942年移址手建“凌云别殿”,形成现今格局。赤马红羊之运,十年浩劫,胜地一度衰微。释达山坚守石室,维护道场,四十多年。拨乱反正后,赖四方善士踊跃资助,重兴石室岩。今荔城扩大改建,公路上山,交通方便,岩上宫殿亭台错落有致,流金焕彩,掩映于古林悬岸崖之间,与妙应静修之处海印洞,龙舌洞,宋方左钺题刻“伏虎岩”碣,明建七级四方砖塔基体诸古迹,相得益彰,成为游人凭吊观赏之佳境。

(9)梅寺晨钟:梅峰光孝寺位于市区梅峰东麓,简称梅峰寺,与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并称为“莆阳四大丛林”。“梅寺晨钟”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上界涌天花重现莆阳名刹,元丰开佛国长闻梅寺晨钟。”题写在天王殿前面廊柱上的楹联概括了该寺的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梅寺晨钟,梅峰寺原有一口宋绍兴年间由名匠蔡通铸造的铜钟。这里有一则民间故事:钟挂上后,老和尚要北上,临行前嘱咐小和尚,要等一天后才能敲钟。可小和尚性急,刚过半天就敲钟,老和尚刚走到江口桥北福清县境的翁山脚下,听到钟声只好折回。后来老和尚闻钟的地方就被命名为“钟前村”,村子离梅峰寺五十里。要是小和尚听话,这口钟就可以传声百里。这个传说虽不可信,但蔡氏铜钟还真的有点神通。县志载称,早课钟声,可传闻至江口,且音有抑扬,“遇晴则顿,雨天则挫”,可预卜阴晴。前人有诗赞道:“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离离欲送风花落,点点曾添露草鲜。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竟梦唤沉眠。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蔡氏贤”。可惜,清光绪十三年(1887),驻在钟楼上的楚军不慎失火,楼钟俱毁。现在的铜钟,是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的。钟高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约1500公斤,钟身铭刻《大悲咒》和《钟咒》。后钟虽不如前钟神奇,但也很动听。每当晨曦初露,浑厚绵延的钟声从寺中频频传出,唤醒了这座千年古城,既使人赏心悦耳,又催人披衣奋起。

(10)钟潭噌响:钟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离莆田市中心约5公里。“钟潭噌响”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钟潭以瀑布著称,其水源出龟山,经朱坑注入锦亭山西南的沟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错杂,夹岸杂树飞花。俯视清流中群鱼逐浪,聆听绿丛中众鸟叫春,你会由衷赞叹,想不到离市嚣这么近的地方还有如此清幽绝尘的所在!你会不期然而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荔轼的《石钟山记》。“钟潭噌响”就是前人采撷《石钟山记》“噌吆如钟鼓不绝”一语,重组而成。 溪水经过了1公里多的坎坷历程,突然从一处近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注入深潭。这里处处是“钟”。崖壁上凸下凹,象半个钟;潭形也象钟,深不见底;瀑布撞击深潭,发出洪钟般的巨响。如果身临其境,不但会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从天而降的亿万珠玑。钟潭的奇妙还在于:满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态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别命名为:飞瀑、挂练、曳帛。瀑布下泻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称“三酒盅”。笔者曾经涉足其间,面对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钟潭几个瀑布或串联或并联,在山谷间各呈其妙,最妙的还在音响之美。置身其间,如闻八音齐奏、万籁齐鸣,堪称世间绝唱。 (11)宁海初日:

①“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处莆田市涵江区至荔城区黄石镇公路的中段,也就是两区的交界线上,正当木兰溪下游出海处,有一座横空飞架的大石桥,势如长虹,格外雄伟。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桥。每年端午节在桥上观日出,一丸红日,倒映桥下,万道金光直射,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前人有咏“宁海初日”诗云:“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长虹破晓烟。紫曜高悬初出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三千浪涌金光烁,十五门通彩色连。岂是烛龙含远照,羲和命驾浴甘泉。”

桥北岸的吉祥寺,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统二年 (1334),龟洋僧人越浦率众僧四处化缘,倡建此桥。建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轨之徒乘机窃取建材。为此,;越浦大师就在桥北创建吉祥寺,住持督造此桥。传说大师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书联:“人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字迹不灭。人感大师法力,纷纷捐资投劳,偷窃者不敢妄为。岁月悠悠,吉祥寺多次重修,但两石柱至今尚存,只是下联已看不见。站在离石柱5米多的地方,上联隶书似依稀可辨,只是“不富”两宇:较为模糊,“人吾门”三字即使站得远些也看得清。字呈灰白色,与石色略有不同,以手触摸却了无痕迹,可算一奇。

②梅妃故里: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玄宗称其为“梅妃”。木兰溪畔,宁海桥南岸的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是梅妃故里。村里有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着仪容端庄的梅妃塑像的浦口宫。

梅妃原名江采苹,相传她原是村里的一位牧鹅姑娘。如今当地临溪有个叫“鹅

膻”的狭长土墩,便是她当年放鹅的地方。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采苹被选入宫。她聪明贤淑,九岁即通诗书,擅长 文学,深得玄宗宠爱,被封为妃子。她生性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在居处周围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每当梅花盛开时,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因而叫她梅妃,有时还戏称“梅精”。杨玉环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从而给她带来了灾难。她终于被迁往上阳东宫,只能借诗诉说自己的不幸。那首流传至今的《一斛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就是她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玄宗逃去四川回京后,找到她的遗体,隆重地以妃礼葬之。传说后来她的弟弟奏请归葬故乡,葬地就在这块“鹅腥”处江家祖坟。村边宁海桥附近的江边巨石上,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往南是白色的梅妃塑像和村人兴建的梅妃亭。浦口宫右侧有专祀雷海青的飞云庙。 (六)九鲤湖:

①位于福建仙游县东北隅约25公里的万山之巅,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自古以来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后跨鲤升仙,九鲤湖因而得名。当地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何氏九仙和历代善男信女来这里求“仙梦”的故事。

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祭泱泱,融林、瀑、水、石之胜景于一处。湖的上游,坦荡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测,相传为九仙炼丹的遗址。在山间林野有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这些奇石留下不少历代名人的题刻。著名的九祭飞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入湖,水石相激,轰鸣如雷。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祭,名曰:雷轰祭、瀑布祭、珠帘祭、玉柱祭、石门祭、五星祭、飞凤祭、棋盘祭、将军祭。各祭独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祭。瀑布祭高达百米,气势磅礴,珠帘祭从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齐刷刷地滑下,形成万斛水珠,宛若垂帘,颇为壮观;珠帘祭之东侧,水从盘龙山顶贴着石壁滑下,形成两股晶莹的细流,妙似玉琢的双柱。这就是玉柱祭。珠帘、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虽小于九鲤湖,却是九祭最佳处,徐霞客盛赞“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唯此为最”。九祭飞瀑全长十余公里,沿途悬崖夹峙,蜿蜒曲折,奇胜不可名状。

九鲤湖景区人文景观众多,有摩崖题刻,道教名观、艺术建筑和文物古迹20多处。湖山间“任楷草题镌几无完石”、“天子万年”、“第一蓬莱”、“碧水丹山”、“观瀑”、“九鳍腾云”、“飞雨奔雷”等历代名人题刻,古朴大方、遒劲洒脱;湖滨的九仙观、水晶宫、玉皇楼、迎仙会馆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将军、观澜、观瀑、怀念、爱乡五亭,依山临水、玲珑精雅;景区内尚存的何仙宫、

全竹庙、更衣亭、湖光亭遗址,是游客怀古的好去处;宋孝宗皇帝赐予“仙水灵惠”金匾的一泓“仙泉”,以清洌甘甜,不干不涨称奇。

九鲤湖的祈梦文化源远流长,何氏九仙是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其祈梦程式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称研究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六朝太府卿郑露、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明礼部尚书陈经邦、江南才子唐伯虎、清代名宦李光地及近代一些政挲萨都来过这里游览、祈梦。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清著名学者纪晓岚等对九鲤湖手工艺梦文化都作过生动的记述,千百年流传下来手工艺许许多多以梦文化时题材手工艺优美词章它梦验故事,给九鲤湖风景区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1998年九鲤湖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②“九鲤湖也是个典型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其数量之繁多,保存之完好,进一步证实了福建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有过第四纪古冰川活动。”自本报报道福州大学原地质教研室施满堂、俞建长、陈文彬、汤德平、林辉等5位教授,在屏南县白水洋发现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后,近日,他们应邀来到仙游县九鲤湖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九鲤湖也是个典型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针对此前施雅凤院士认为“在中国东南部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区,不可能有形成古冰川活动的条件”的观点,施满堂教授引用中国地质专家杨钟健老先生晚年反驳某些外国学者否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话说:“真理还是真理,中国冰川的存在,已不是只说几句空话,所能动摇它的了。”

施满堂等人组成的地质专家组发现,九鲤湖也是一个冰川U形谷。谷中有的地段非常平坦,在宽度50多米的平底谷中,没有较深的溪流穿过,排除了由河流侵蚀、冲刷导致的成因,在两壁和溪床中也看不到任何断层迹象。在冰川U形谷中,他们还发现了由特大的冰坎形成的“百米飞瀑”景观。前后还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冰坎。在岩面上,他们还发现了大量冰川擦沟,有的擦沟中还存在由几次冰碛物斜冲形成的小擦沟。而且擦沟内部存在大量擦痕,这是流水或其他任何外动力都无法形成的地质现象。在九鲤湖近30000平方米的岩面上,头大尾尖的擦痕随处可见,并随岩面起起伏伏,甚至延伸到擦沟和岩洞的壁上。

在九鲤湖约48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00多个岩洞。这些岩洞中,有的洞中有洞,十分罕见。为了揭开这些洞中之洞的真相,福大地质组专家们先后考察了与九鲤湖地形地貌相类似的福鼎太姥山旁侧的赤溪至秦屿,长几十公里的花岗岩溪床上,水流湍急,连一个小岩洞都找不到;而在九鲤湖,岩洞也仅仅出现在500~600米的溪段,而且大量岩洞是出现在非常平坦的、没有湍急水流作用的岩面上,排除了由地表急流水作用形成的“壶穴”。在岩面上,他们发现了大量北西—南东向的冰川擦痕,而且这一擦痕明显延伸到岩洞的壁上。他们还在九鲤湖找到了冰石堆积、羊背石等古冰川遗迹。这些有力的证据充分证实了洞穴是由古冰川作用形成的。

(七)古谯楼:坐落在莆田市区中心文献路。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83年),兴化军治迁莆田时创建。古谯楼为当时子城的城门和城楼。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

136年)被毁于火灾。同年重建,置更鼓和刻漏于楼上,因此称为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入城,鼓楼又被焚毁。隆庆五年(公元1571)重建,书匾额日“壶兰雄镇”,后圮。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三十一年(1692年)又被焚毁。现在的古谯楼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重修的。

楼为3层建筑,长方形,长约50米,高25米,重檐歇山造,石砌基台,中开门洞,门上横额有“古谯楼”三字,门洞中部只置横梁,不作券式。基本东西端突出作阙形,平面成凹字形,这些保持宋代原式。基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阁,二楼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宏大,部分结构保持明末清初的遗物。三楼周围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该楼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也是福建省仅存的一座鼓楼,1985年10月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湄洲天后宫:天后宫(Temple of the Queen of Heaven)是为供奉天后娘娘(妈祖)所搭建的,全国各地有很多座天后宫,其建筑形式也是百花齐放。

(九)释迦文佛塔:位于福建省南蒲县广化寺东侧,建于南宋乾道元年(元年1165年)。塔高约30米,五层八角形,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外形玲珑,古朴庄重。须弥座束腰间浮雕着观音菩萨。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檐下两层迭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仙及奇花异草等图案。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宽敞明亮。此塔历经800余年,经受了莆田曾发生的八级以上大地震的考验,建筑技术高超、雕刻精细、造型生动,是研究古代建筑、石雕艺术以及宋代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旁普门庙,是唐朝御史黄滔所建“东峰书堂”故址。附近“郑三先生祠”,系纪念舍地建寺的名儒郑露三兄弟的,祠内有石额题“南山樾荫”四字,系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 (十)莆田宋代望海塔

望海塔又叫天中万寿塔,在枫亭塔斗山上。这座塔造型古朴,独具一格,塔高十米,四角五层,为我省著名的古塔之一。据县志记载,此塔建于宋嘉硝四年(公元1059年),当时端明殿学士蔡襄在修建洛阳後,“以其余石造此”,距今有九百多年了。塔顶为西班牙国王皇冠形状,呈四方形,四个角棱都竖立著波纹状的冠羽,冠羽中心是接连葫芦形的顶轴。塔上还精雕细刻著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和佛像。那浮雕佛像,线条流畅细腻,形象生动逼真,体态新颖美观。有的盘膝端坐,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微微含笑,有的怒目横视,有的娇柔窈窕,有的威武庄严,无不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古建筑的宝贵资料。望海塔不仅表现了我们祖先精湛的艺术创造力,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朴实刚健性格的象征。一九八五年,望海塔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四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

四: 其它

1、人文:莆田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才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2、古建筑是莆田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莆田市文物的精华。莆田市至今保存的数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是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宋代建筑以古谯楼,三清殿、妈祖庙以及众多宋塔、宋桥、宋陂为代表。八闽名楼古谯楼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台基而著称;目前尚存920余座佛寺建筑多为明清面目,但唐、宋遗踪仍抹不去昔日的风彩,唐宋的寺院多为十方丛林,明清的子孙寺已不胜其多,大寺院的布局多为中国式的禅宗七堂制,主体建筑为山门、大殿、法堂、禅堂等中路进深,左右翼则为两廊建筑;道观庙宇,棋布城乡,其宋代“三清殿”的建筑等级之高和文物价值之大,使它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誉;众多文庙中的仙游文庙,堪称古建筑的艺术殿堂;湄洲妈祖祖庙是诲内外信仰者朝圣的“东方麦加”; 莆田市是全国著名的老区,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的斗争事迹,为人们留下了众多的革命者和革命事件的遗址、文物,成为今天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莆田市秀丽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给莆田人民的琳琅多姿的瑰宝;优美的人文景观,则是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精品,也是历史文明的实物见证。

3、莆田市文物的特点是点多、密度大、价值高、分量重。经过1956~1957、1986—1987年的两次文物大普查,以及日常文物普查和专题文物普查,现保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800多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14处(原23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岛妈祖祖庙、木兰陂、三清殿、释迦文佛塔、天中万寿塔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103处(原41处),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67处,这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类别分有: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古石坊、古石刻、古壁画、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革命旧址、革命旧居、革命纪念建筑物、瓷塑、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古树木等。

4、人类在五、六千年前已在莆田这块土地上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考古发掘和采集到的泥质软陶、灰砂陶、红砂陶、黑砂陶等,属于昙石山遗址中、下层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范畴,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的鲎尾寨遗址和仙游县园庄乡溪尾山遗址是典型代表,发掘和采集到这样丰富的几何印纹硬陶和磨光石器如石奔 、石戈等,这些与昙石山遗址上层相似和黄土

仑文化相似,是青铜器时代遗址,莆田市几十处的青铜器时代遗址昭示了远古时代闽族人在本地创造印纹硬陶历史的辉煌。西汉古遗址,有白沙镇的越王台,榜头镇的鸡子城,钟山镇的蛇湾城等,反映了西汉时期闽越国人在这里的军事活动。

5、制瓷业在两宋和元代曾是鼎盛一方,多处古窑址的丰富堆积和几千平方米的古瓷片散布,以品类多、质量高为人称道,典型产品有仿龙泉和“珠光青瓷”的日用瓷器和陈设用品瓷器。这些产品在宋元时已销往东南亚、埃及、伊朗、日本等地。现存比较著名的古窑址有涵江区庄边镇的庄边瓷窑址,荔城区西天尾镇的碗洋瓷窑址,城厢区灵川镇的青蛙山瓷窑址,东海镇的许山瓷窑址,仙游县度尾镇的碗边瓷窑址、云居山瓷窑址、圣山瓷窑址,仙游大济镇的溪车瓷窑址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