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辩证互动关系及现代启示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9卷第4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1.29.No.4 2016年10月 Journal of Henan Radio&TV University 0ct.2016 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辩证互动关系及现代启示 廖泽香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442)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既从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诚信是为人之本、推崇以诚信为核心的 理想人格等方面对诚信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同时也提出要在齐家治国、人际交往、义利取舍等方面 培养和检验诚信的品质。这些朴素的辩证思想为今天我们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思想;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6)04—0061—03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引发全社会的 效法天道.具备真实无妄的诚信品德。…这种观点认 忧虑和深思 如何重建诚信观念.让诚信成为青年大学 为,诚信是人从自然中获得的本性.是人的最高价值的 生群体的共识并付诸行动.不仅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 体现。一个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为了实现自身的承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的共同呼声。 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义.这种人道精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诚信思想.正确认识优秀 神使人能立身于天地之间 这是传统文化诚信思想的 传统文化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德育价值和实现方式。有 逻辑基点.它有效解决了诚信的正当性问题。即人性本 利于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当代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有益 善.目的是在古代社会中形成诚信是每个人道德修养 启示。 目标的舆论氛围。今天看来,这样的观点难免陷入唯心 一、传统文化关于诚信的价值理性分析 主义的泥潭.但如何从理论高度回答诚信的正当性问 马克斯.韦伯提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认 题.却是我们今天开展诚信教育同样面临的课题。 为二者同为人的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所谓“价值 f二)确立诚信是为人之本 理性”,是指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如公平、 儒家先贤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正义、忠诚、荣誉等。而不是看重行为的结果。可见,价 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做人的道德 值理性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它恪守“人是万物的尺 准则。缺乏诚信。或者言行不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无 度”.它关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的物对于主体的 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必难以立足。所以孔子一再告诫 人的意义。在中华传统:丈化中,关于诚信的价值理性论 其弟子.“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述散见于各种前人论著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可见.在古人看来.诚信具有自足性.即它可以不依赖 方面。 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完全由人的内心追求来 (一)倡导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决定。 古人提倡“天人合一”.其中蕴含的思想之一就是 这种观点依然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尽管 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古语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 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却容易忽视人的思想的可变 诚者,人之道也 ”天道决定了人道。人的行为要按照天 性.即诚信是会依人的意志而变化的.人性(不论性善 道的规律去做。换言之,天道是真实无妄的,人也应该 抑或性恶)都是无法时刻确保诚信的。另外,诚信与否 收稿日期:2016—06—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思政课诚信教育路 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泽香,女,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61・ 必然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 但是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仍然对诚信进行了以下几方 诚信的自足性容易受到质疑和挑战。尽管如此.诚信是 面的实践和探索 为人之本的观点在今天依然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开展诚信教育需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从 (一)把诚信视为齐家治国的必备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非常重视诚信的价值意义 知、情、意、行的关系角度,重新阐释诚信对人的全面发 (即价值理性),也注重在实际的行动中培养个人的诚 展的重要意义 信品质。在古人的观念中,家国同为一体,一个人修炼 自身的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在家庭中树立道德榜样.管 (三)推崇以诚信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是圣人和 理好家庭。进而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作为万行 君子。古语有云,“人人皆可为尧舜”,圣人、君子作为理 之本的诚信,具体就体现在个人在父子、夫妻、君臣、朋 想人格.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人们经过道德修养等主观 友等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表现 努力可以达到的人格标准 儒家还对理想人格提出了 包括诚信在内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由此诚信成为达 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以儒家为代表 的传统文化认为.人们只要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 己.具备诚信的品格.进而就能够逐步达到理想人格的 境界。 可见.传统的诚信思想重视道德自律.正如先贤苟 子所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圣 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 约束强调通过荣辱观、信念、良 tl,等内部力量实现自我 要求与克制 “慎独”就是儒家提出通往诚信境界的 自我修炼途径之一 它是指人对自身的思虑以及独处 时的行为进行自我警醒、自我约束。最终通过“正心” “诚意”来唤起人心内在的良知 不可否认.“慎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 道德教育需要理想人格的精神引领.过于重视自律而 轻视他律.必然导致由于缺乏制约因素而显得华而不 实。由于缺乏普遍性而显得曲高和寡,不接地气。今天 我们开展诚信教育.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丰 富内涵.在诚信教育中注重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 也要进一步完善外在制度.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 方式。让诚信能落实到受教育对象的行动中去。 二、传统文化关于诚信的工具理性探索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与价值理性不同.工具理性 是以客体为中心的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 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 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学界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价值理性角度 对诚信作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但从工具理性角度的 研究却很匮乏。换言之.传统文化常常把诚信当作发自 人本体的道德需求.强调道德自律.却忽视个体利益之 间的功用性联系.在道德实践中缺乏普遍性和有效性. 往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事实上.虽然中国传统诚信观 的理想色彩很重.诚信范畴没有蕴含太多的利益关系. ・62・ 正如古人所说.“修学不以减则学杂.为事不以诚 则事败”.诚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也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真心实意认同道德准则. 从事道德修养才能有实效。否则,所谓修身便成了自欺 欺人的行为.更谈不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古人有云. “听其言观其行”.对于一个人是否诚信.重要的是在齐 家治国的实践中去考察和评判他 必须看到.这种观点 尽管带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落后情怀.但是也给我们 今天开展诚信教育带来启发:诚信教育的实现最终是 要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的.即诚信教育成败与否的评 价标准必须包括受教育对象的具体行为表现 (二)在人际交往等生活情境中开展诚信教育 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情境.道德教育寓于 生活教育之中.才能使道德教育更有成效 以诚信教育 为例.古人就非常注重在人际交往等生活情境中开展 诚信教育。传统文化认为,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原 因在于:如果缺少了诚信。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了 基本的信任,正常联系和交往当然也不可能实现。所以 古人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另外,在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利害关系.一个人能否在利 益面前仍然做到忠信诚实.也是评价和考验一个人道 德修养状况和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古人提出“一 日三省吾身”.这其中就包括反躬自省及在与人交往中 是否做到忠信诚实 此外,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 诚信品质如何,也跟他的朋友圈有很大关系。传统文化 认为.如果人们选择与那些正直诚实、宽容谦逊、博学 多识的人交往会对自身大有益处.因为在交往中会受 到对方优秀品德的感染和熏陶:而选择与那些花言巧 语、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伪善之人交往则会沾染恶 习.迷途丧志 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 坦然相处.也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今 天开展诚信教育.依然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有益 的养分.那就是要创造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情境.让受教 育对象在生活的情境中认识和践行诚信 (三)提出辩证的义利观念 信教育的思想认识问题 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 度发达的今天.诚信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遍性要求.是 诚信不仅与人性相关。也与义利观念密切相关 不 广泛性而非高尚性的道德。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明确:诚 难理解,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人是很难做到诚信 信.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要求每个人做到人 的。所以.一个人是否会诚实守信,关键因素之一在于 之为人所应该做的事情 他的义利观。古人有云“舍生取义”“先义后利”,这是因 (二)在诚信教育实践中坚持人本思想 为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国为本位.忽视个人的独立人格. 传统文化的诚信思想虽有理想化的倾向.但也有 使“重义轻利”演变成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德教 实用性的一面 可见.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从人本身出 化。 它要求每个人不带有功利的目的.无条件履行对 发。关注人的思想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 家庭、宗族和国家的承诺。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还源于 育。当前.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也要坚持这 古代熟人社会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因为中国传统 社会是熟人社会。个人行为受家庭、宗族关系影响制 约.导致个人大多只能选择放弃自己的利益需求.服从 先义后利的道德要求 当然.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单纯地重义轻利,以孔子 为例,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他虽然主张义重于利.但对经济利益并非绝对地排斥. 表现在他对于正当、合理的利益追求也给予充分的肯 定。与此同时.孔子也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为谋取经济利益 而不择手段 由此可见.孔子倡导的是以合乎道义的方 式去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并非完全抹杀人的正当 利益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合乎道义的一个 重要标准就是诚实守信。可见,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 中.必须回答好义与利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诚信落到实 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既有理论的阐 述,也有实践的探索,虽然有落后、糟粕的部分,但瑕不 掩瑜.依然为今天我们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启 示。 三、现代启示: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良性互 动 (一)建立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 西方哲人曾说过:“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真正说 服人。”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 立、理论说服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诚信教育的成 效。借鉴传统文化诚信思想的精髓,今天我们开展诚信 教育.首先需要高屋建瓴.从理论的高度回答与诚信相 关的理论问题.建立缜密的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诚 种人本思想.既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也结合学生未来 个人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让诚信 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行动上的实际问题.让 他们真正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三1完善诚信的外在制度建设 对于诚信.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太多外在制度保 障,它主要依靠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内在制度 作为保障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仅仅依靠自律或内在 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平等主体间建立一 种契约关系.保证各方在交往中都获得最大利益。[s]而 契约就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外在制度形式.它表现为信 用制度、法律规定等形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监督制 裁作用.这对于诚信行为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过程中.我 们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诚信思想的精华.充分发挥传 统诚信道德的积极因素.使之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交 相辉映.推动诚信教育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蒋臻萍.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略论[J].求索,2004, (2):90. [2]魏佐国.孑L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南方文物, 2007,(2):78. [3]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6):100. 『4]杜振吉.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山东社 会科学,2003,(6):20. [5]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 道德与文明,2003,(4):69.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