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华文化哲学篇课后作业

中华文化哲学篇课后作业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华文化哲学篇课后作业

【思考题一】张载的“我”,即\"反求诸己\"的己该作何理解?是内心意义还是其它意义?

答:

“反求诸己”意思为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它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我所理解的张载的“我”,也就是“反求诸己”中的“己”,不仅仅指的是人的内心,更扩大到整个宇宙。

张载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来说明人性,认为宇宙中的事物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因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别,因此便产生了万殊不一的人和物。气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张载提出,人性论的核心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宇宙本体,是太虚的根本属性,纯善无恶,只有圣人才具备。它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及潜在、静止的本性。但大多数人由于禀气的厚薄与清浊不同,其所具有的是混合善恶的“气质之性”,它是人和物形成之后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气质之性”在本来状态时并没有道德伦理中所标榜的善或恶的区别,而是纯然至善的,但它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接触后,就有了同异攻取之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陷溺于无限欲望之中,进而蒙蔽了“天地之性”。

张载由人道追溯天道,以天道作为人道形上跟据,在天人沟通上加以充分展开,更多体现了他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因此,在张载所说的反求诸己中,通过向天地之中太虚之气的反求,来因为个人品质原因导致体内混杂不清的气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达到

成人成圣的境界。

“反求诸己”虽只有寥寥四字,却讲述了为人之大道理。当处事失败,遇到困难挫折,我们要反观自己,但又不仅限于自己的内心,更要从根源本质上找出问题关键所在。凡尘世事中能达到圣人境界的又有几人,我们更多地能做的只不过是追求清爽畅然的“宇宙之气”罢了。

【思考题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设防,将人往坏处想,性善论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答:

社会道德问题是当下受大众关注的焦点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道德观念严重缺失,这正是值得广大群众思考的问题。然而孟子性善论作为儒家理性主义的一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思想,充分彰显了人的道德自主性,是整个中华名族的精髓。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写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是对孔子“仁”思想的继承与上注,告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天性使然,每一个人的本质皆善。

在孟子的时代,性善论所提供的对人性的肯定能够稳定社会;在今天,这种观点对社会依旧存在着借鉴价值。但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便是“善”的人。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方、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吗?难道不是水往低处流吗?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在利己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淡漠的尔虞我诈的社会之中,孟子的“性善论”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懵懂的人们不忘初心,胸怀最初的大爱。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 反之,丧失了善的天性,就会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

因此,解读孟子的性善论,能够树立起人们正确的传统道德观念,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社会总体素质,从而使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