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固常在——从《咏荆轲》中看陶渊明的济世热情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国分 文学研笼 猛 志 固 常 在 一一从 咏荆轲 中看陶渊明的济世热情 。程 奕 摘要: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平淡静穆、 恬淡自然的诗风也历来备受推崇。但是,究竞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以 其咏怀诗 咏荆轲))为例,就情节的剪裁和布局与《史记・刺客列传》加以对照,发现《咏荆轲 诗歌风格豪放, 笔力劲遒,这证明他并没有完全忘记现实,这里有向往功名事业的远大抱负、 “欲有为而不能”的深刻苦闷。陶翁 济世热情从诗中喷薄而出。如果仅见陶诗平淡、自然一面而忽略其激越豪放一面,仍属皮相之见。 关键词:陶渊明 咏荆轲 济世热情 钟嵘《诗品》认为陶渊明是“占今隐逸诗人之宗”,一 向被视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代表,他Nq'自甘 淡泊、不慕名利的气nf了和平淡静穆、恬淡自然的诗风也历来 备受推崇。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 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鲁迅先生指出:“……除论客所 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 海。删天舞丁戚,猛志固常存’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 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宋代学者朱熹也说: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 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 何说得这样言语HI来。”{21 从某种意义L说, 《咏荆轲》这首诗的再要性在于:我 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平淡”“静穆”之外的另一个侧面, 即“豪放”“金刚怒F{”式的一面,要了解陶渊明的全人和 陶诗的全貌, 《咏荆轲》无疑是不该忽略的。诗日: 弱;与燕太子交后也不马上出发,拖延了很长时间”[3]。但 陶诗却将荆轲形象巾平庸与灰暗的部分一概剪裁,从“百夫 良”巾独得荆轲,衬托荆轲英姿出众。荆轲一出场就让他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燕丹图秦,荆轲提剑就出 发,干脆利落,别无二话。可谓义少又好,…个疾恶如仇、 挥剑欲试的侠客形象跃然纸卜。 其次,瞄准“送别”和“ 程”二事,陶诗予以大肆的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 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 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 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 萧萧 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 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 铺陈和渲染。本诗写易水送别,篇幅几乎与《刺客列传》相 关部分相似,写得气势充畅、淋漓尽致。有对荆轲的白描画 像和心理刻画:“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心知去不 归,且有后世名”;有“全景”吗瞰:“饮饯易水上,四座 列群英”;有陪衬人物:“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卢”;有 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 ”;有气氛烘托: 如此,荆车叮剌秦这段}T 已被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才获得了新意 义、新生命。读者不仅重温历史,更重要的是捉摸到诗人那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浓墨重彩渲染送别,极力 地突出了荆轲沉勇刚毅的英雄性格和他此行的悲壮色彩, 颗嫉恨强暴、讴歌 义的心。蒋薰《陶渊明集评》云: “摩・ 唱三叹,低回不尽。“诗”要比“史”更凝练,从这层意义 荆轲出热入秦,悲壮淋漓,矢n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 上说,陶诗是很铺张的。接下来又一连用了 句诗极力夸写 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诗中显然是寄托了诗人 荆轲登程后的疾驰: “登_午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 的人格取』 。陶翁从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中年的 里,逶迤过于城。”这阴句是诗人“无所依fj予”的创造,但 “同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到老年的“猛志固常在”, 却内涵丰富、气势非凡。“千城”“ ”以见l甘远; 这里显然有…利t济世的热情贯注着他的一生。 “越”“过”则在与“千城…‘ ”的对比中 示山删轲 陶渊明少年时期,从儒道两家思想以及家庭影响中,同 游刃有余的气度;“凌厉”“逶迤”则进 步强化从对比中 时接受了两种互卡fj矛盾的观点,培养了“性本爱丘山”和 显示出荆轲的勇猛与豪迈,将荆轲急如星火的迫切心情和舍 “猛忐固常在”两种不同的志趣,但“大济苍生”仍是其主 身取义的神勇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人蒋蕙评道:“摩写 要思想。 他带着这些思想进入世族统治、军阀当权的社会 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朱熹曾指}{J《咏荆轲》的风格 后,几经出仕和归隐的反复,眼看“大济苍生”的理想不能 豪放,从这四句诗中也能体味到这一点。 实现,他的思想面临抉择:是同流合污还是归田躬耕沽身避 最后,作为整个故事的高潮与结厂nj的“刺秦”部分, 祸?是坚信“人济苍生”的远人理想,与黑暗现实采取不调 《刺客列传》曾用三四百字的篇幅加以铺叙,描写刷轲与秦 和的态度?还是对 暗现实不闻不问放弃理想?他的诗作分 王正面交锋,可谓刀光剑影,波澜迭起。而陶诗仪以“豪主 两类:一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包括《归田园居》《桃花 正怔营”一句写秦壬当时的惶恐和窘迫,以“剑术疏”二字 源诗》等)表现了存黑暗污浊的社会里,他依靠自己的劳 点明刺秦失败的主要原 。四句诗写了事件的高潮和结局,笔 动,躬耕自食,艰苫臼励, 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 墨极其“省净”,其问留下了人片 白,给人以深思和回味。 咏怀诗(《包括《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则证明他并没 陶诗以叙事为经,情感浓烈,情见乎辞。 诗从燕丹招 有完令忘记现实,这 有向往功名事业的远人抱负、“欲有 募荆轲一直写到荆轲刺秦失败,百五f 字,不假典故,纯用 为而不能”的深刻占闷、安贫守节的清高志向、甚至除暴复 白描,结构平实严谨,似无…奇之处。但其着意渲染“送 仇的强烈欲望。而这两方面往往互卡日渗透,密切难分。他的 别”与“登程”而略写“刺秦”本事,去¨是构思} 的 个显 躬耕田同 是_存无法进取卜的退守之路,但躬耕生活又使他 著特点。这样剪裁,显然是为了突Ⅲ刻画删轴J视死如归、义 进‘步认识了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现实,这砥砺了他的道德 无反顾的悲壮形象,强调入秦、刺秦这一行动本身的止义性 品格,增强了他抗拒浊世的力量。如果仅见陶诗平淡、自然 和悲剧性质。同时,也可以避免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其失败 面而忽略其激越、豪放 面,仍届皮相之见。“陶潜酷似 的结局而变得低沉。突出“壮”,而弱化“悲”;着眼 卧龙豪, 古浔 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分‘梁甫’ “志”和“行”,而忽略其“果”。这与诗人敬仰失败的英 分‘骚’。”(龚[J珍《舟中读陶》)所言极是! 雄这一思想主脉是合拍的。艺术构思本身服从于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思想倾向性,这 点在奉诗的结构巾得到了证明。 注释: 陶诗着重刻画荆轲憎恨强暴的复仇精神,以豪迈激荡的 [1]鲁迅: 《“题未定草”之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笔概括和突I{J了荆轲的形象,强烈地流露¨{同情刷车Ⅱ』、鄙 1 9 8 2年版。 薄强赢的倾向,陶翁的情与志也儿乎喷薄欲flI。清温汝能 [2]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陶诗评汇》卷四云:“观此篇可以知其志矣。” [3】蒲迪安: 《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 6-fi-版。 《咏荆轲》作于晋宋易代以后,是陶渊明晚年的诗作。 参考文献: 他隐居多年后仍然唱出慷慨激昂之声,欣赏田同风光之余, 【1】廖仲安,唐满先.陶渊明及其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 内心对世事的关心、济世的愿望仍在翻腾。诗中一句“素骥 社,1 9 99. 呜广陌,慷慨送我行。”诗人已不自觉化为荆轲,欲为天卜 苍生除去无道暴君。《咏剁轲》表面咏史,实则抒怀,iT 因 (程奕 广东省武警广州指挥学院51 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