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1) 名词后面带宾语 (名词+宾语)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补语)
例如:
① 今王鼓乐于此。 ② 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名词“鼓乐”带补语“于此”,用作动词:击鼓奏乐;“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能愿动词 +名词)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4)前面有结构助词“所”(“所”+名词)
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小试身手:
1、杖汉节牧羊。 2、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寻向所志。 4、二月草已芽。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一狼洞其中。
拄着,拿着;修建坟墓 ;做标记;发芽;吃饭;打洞
(结合练习,再帮助学生回顾一下名词作动词的一般规律)
二、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 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 ↓ ↓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主语 + 【名词】+ 谓语
活用为状语
1、名词表示时间
① 时汉连伐胡。 ② 日侍坐备顾问。
③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①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①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②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① 童子隅坐而执烛。(在墙角) ②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5、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① 面署第一(当面)
②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从水路、从陆路) 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①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 ②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③ 孔子东游。(向东)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状语,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又郊败之。 小试身手:
比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 ① 流屈曲而南。(名词用作动词)
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名词用作状语)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口皆碑 ②草木皆兵 ③无所事事 ④南征北战 ⑤蚕食鲸吞 ⑥不胫而走 ⑦风餐露宿 ⑧星罗棋布 ⑨日理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动 长腿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每天
(用成语帮助学生了解词类的活用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成语知识,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成语学文言知识)
三、名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 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 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译为:到的人。
③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为:埋伏的人(伏兵)。
小试身手: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②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后汉书》 作 、制:措施、制度 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④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金玉珠宝
四、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此时就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
①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的部队。 ② 大行不顾细谨。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小试身手: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处) ⑧常在于险远。(危险偏远的地方) ⑨亦以明死生之大。(大事)
五、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 (所+形容词)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 (能愿动词+形容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 ( 形容词+代词)
例如:稍出近之。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 ( 形容词+介宾结构)
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小试身手: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 <促织〉 高: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成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例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3.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例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
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翻译时要注意一定要加判断动词。)
总结:
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 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例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2.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例如:
1.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例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例如:
1.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2.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翻译时一定要出现“被”。)
总结:
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 “为……所……” 字句表被动。
三、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例如:
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2.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
1.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这两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 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例如:
1.随园主人授( )以书。 2.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3.余闻( )而愈悲。
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例如:
1.林尽( )水源。
2.口技人坐( )屏障中。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翻译时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1)谓语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 2.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3.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1.且焉置土石? 2.子何恃而往?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
1.彼不我恩也。 2.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例如:
1.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如: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马之千里者。
3.于是集谢庄精技击之少年。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1.屠惧,投之(以骨)。 … … 用骨投之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把大事托付给臣
4.战(于长勺)。… … 在长勺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在危难之间奉命
总结: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 (以上这些知识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归类记忆。特别是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一定要记清楚,在翻译是要注意调整,此为考试之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