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 科目第 次个性化教案
授课时间 学员年级 教学阶段 第( )周 同步教学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师活动 教师姓名 课题名称 课时总数 备课时间 文言文翻译 共( )课时 教育顾问
学生活动 文言文翻译 一、古文翻译八法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的常见考点。要翻译好文言句子,我们需牢记清末著名学者严复的“三字经”——信、达、雅。“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达”,就是要求译句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要表现原文文笔优美的特点,富有表现力。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 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过程 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1
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04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2
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3
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 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4
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 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比喻的修辞方式,有 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 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5
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第三讲 文言文翻译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 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 天津卷) 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6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7
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2003年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 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8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 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总之,文言文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 练习题 23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 uàn g):赐。⑥尚:希望。 [文言知识] 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于 ②庶几 ③垂 ④淫 ⑤冀 ⑥苟 ⑧恤 2.翻译:①将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9
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 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度 ②或 ③辄 ④进 ⑤余 ⑥笃 ⑦涕 ⑧居 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 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2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邑 ②怪 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10
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2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观之。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 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1. 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学员学习态度: 教学反思 基础知识掌握: 非常好非常好 良好良好 一般一般11
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接受能力如何: 本次课成功处: 本次课不足处: 非常好 良好一般 提交时间 完成程度
教研组长审批 学 生 签 名 上课时间 备 注 至 只要孩子愿意,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