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教者尽管会对教学思路有所预判,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太相吻合的情况。从而造成教与学的矛盾,即所谓的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怎样去比较妥善解决它呢?我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我曾经按照前几个班既定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八(7)班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因而,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很好的解决,提出来的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整个班出现了教学冷场的局面。这个时候,我果断的把整个问题拆解成几个单独的要素进行引导,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及时播放了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经过调整之后,学生开始陆续理解和消化了该章节的内容,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因此,当我们提出问题后感觉学生在下面没有反应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应及时的变换问题的提问方式,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把专业性的问题变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现实问题,把成人化的问题变成学
生能接受的问题。总之,我们提出问题的好坏应以学生的反应是否强烈为标准。
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