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7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7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74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谈谈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宗法就是宗族之法。处理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便是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是由父家长制演变来的。宗法制形成于商末,西周时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完备程度。 宗法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周天子为天子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别子(王的其他儿子)为小宗,受封为诸候。诸侯在其封国内则为大宗,其权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为小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其采邑为大宗,权位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为小宗,封为士。士亦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不再分封,为平民。宗法制通行于百姓贵族,而以姬姓宗族为首。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通过婚姻结成甥舅关系,也包含在宗法制范围内,成为宗法制的组成部分。简言之,从天子到士都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别子分封,这是宗法制的特征。 宗法制规定,嫡长子为宗子,具有绝对的继承权,别子只能接受宗子的分封。按照这个原则分配权力和财产,避免了贵族子孙间的矛盾冲突。所以,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其本质不在于区分血统关系,而在于确定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原则,稳定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它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了奴隶制的等制度。它以“尊祖”、“敬宗”为信条,严格规定了自下而上应该承担的义务,建立起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网,从而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宗法制将宗族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以族权强化政权,从而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涉及知识点:夏商西周

2. 试述清末新政。(南京大学2001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

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涉及知识点: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3. 试评威尔逊和平十四点计划。(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内容。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1)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二)意义。(1)十四点原则涉及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被认为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它是第一次提出关于全球性的和平计划,提出在民族自决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巴黎和平谈判的基础。 涉及知识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4. 评价岳飞。

正确答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佃农出身,二十岁起应募参军,投身于抗金的战场,曾参加保卫开封外围的战争,以后在宗泽、张所、王彦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建炎元年(1127)岳飞曾以下级军官身份越职上书斥责黄潜善、汪伯彦的畏敌逃跑,要求高宗赵构北伐并因此获罪被革职。建炎三年(1129),当金军大举南下后,岳飞以小股兵力屡败金兵。绍兴四年(1134)五月,他又收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襄阳、信阳、唐、邓、郢、随等六州郡。这时,

年仅三十二岁的岳飞因军功被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晋封为武昌开国侯,由一个普通将领升为一军的统帅,屯兵于鄂州(武昌)。岳飞主张大举北伐,向高宗呼吁,北渡黄河,“直捣中原,收复故疆”。绍兴六年(n36)八月,岳飞奉命北伐,收复长水(河南洛宁县西),攻下蔡州,并深得黄河一带人民的支援,收复中原进展顺利。岳飞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九月,奉诏班师回军鄂州。转战各地的岳飞军队,由于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被人们誉之为“岳家军”,深受人民的称颂和爱戴。 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军大举南下。在中原战场上,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岳飞从驻地德安府(湖北安陆)出发,率军北伐,进入河南。其部将也迅速收复河南洛阳、颖昌、陈州等地。黄河以北的忠义民兵也纷纷配合,四处出击金兵。七月,岳家军在郾城与金兀术大战,大破金兵精锐“拐子马”和“铁浮图”,取得郾城大捷。由于高宗、秦桧之流主张停战求和,更怕岳飞势大难制,命令全线撤兵。由于张浚、杨沂中等从宿州、亳州和泗州撤军,岳飞军队陷于孤军深入的境地。再加上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岳飞只得撤军退守鄂州,北伐中收复的郑州、颖昌、蔡州、淮宁等大片土地又重新落入到了金军手中。后来,岳飞被削夺军权,于绍兴十一年(1142)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在抗金战场上英勇战斗了一生。他自奉节俭,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极强,使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岳飞的抗金活动抵御了女真族的侵扰,捍卫了河南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与人民的愿望、民族的利益相一致。岳飞没有牺牲在金兵的金戈铁马下,而是死在他效忠的南宋王朝统治者的屠刀下,这是历史的悲剧。岳飞不仅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 此外,岳飞参与了镇压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活动,并镇压了南宋王朝内的游寇集团。这是他身为地主阶级官僚一员的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涉及知识点:宋、辽、西夏、金、元

5. 评述抗战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9月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日,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日本“速战速决”战略。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公开叛变投敌。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对抗战事业造成重大损害。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先后提出和实行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发展生产、整顿三风等一系

列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了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战略反攻。日本为了挽救其军事上的劣势,于19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结果国民党军大溃败。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在经济上官僚资本垄断操纵,致使大后方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与此相反,1944年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抗战胜利作了准备。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对日寇进行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涉及知识点:抗日战争

6. 简要回答国民经济恢复的表现、原因和意义。

正确答案:(1)建国之后,经过建立国营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私营工商业的合理调整等措施,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到1952年,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已近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第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价稳定,从根本上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 第三,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商业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国营商业为主导的以合作社商业为助手的新贸易网。 第四,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人民物质生活有显著提高。物价稳定,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城市就业人数增加,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 (2)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取得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党和政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把开展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在政治运动中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去。尽管这三年政治运动很多,但都没有妨碍生产的进行,反而促进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 第二,从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党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经济上,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政治上,坚持团结大多数的方针,协调了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党派的关系,从而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 第三,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了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严格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领导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经济理论上的充分准备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已趋成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恢复发展经济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使恢复经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有能力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使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3)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

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妄图通过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新中国归于失败的阴谋,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发展,为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发展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残余被摧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我国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涉及知识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7. 农业革命的中心以及农业革命的影响。

正确答案: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中心有三个地区: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小麦等;东亚地区的农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主要农作物是稻、粟、高粱、大豆等;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等。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第二,它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游荡不定的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第三,它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增长。第四,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世界早期文明就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 涉及知识点:史前人类

8. 简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

正确答案:3世纪末,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机器,巩固帝国的专制统治,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内容:废除元首制,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四帝共治制”;将全国划分为100个行省;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实行新税制;整顿币制;颁行“限价法令”。为在宗教上寻求精神支柱,他遵奉朱庇特,自称朱庇特之子,神化个人。对不屑崇拜朱庇特、不承认皇帝神性的基督徒进行迫害。 继戴克里先之后,君士坦丁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废除四帝共治制,委任自己的子侄治理帝国部分地区,从而把罗马君主专制制度推到一个新阶段;以宫廷禁卫队代替近卫军,把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扩充官僚机构,皇帝直接任命军政高阶官员,帝国行政制度彻底官僚化;公元330年,把帝国首都迁到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顽固维护奴隶制。与戴克里先不同,君士坦丁在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方面倾向于支持基督教,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召集宗教大会,制定了《尼西亚信条》,统一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完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尼西亚大会”。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专制统治及其改革措施,使帝国得到暂时稳定,但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没落。 涉及知识点:古代罗马文明

9. 简述卢梭的主要思想。

正确答案:第一,哲学思想。卢梭是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者,他认为感觉是沟通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枢纽;引起认识的东西是独立于个人身外并对感官发生作用的物质;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卢梭的理论解决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缺陷。 第二,自由主义思想。卢梭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之一,个人不受他人的压迫和支配,同时也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法律既是实现自由的保证也是对自由的一种必要的限制。 第三,天赋人权思想。卢梭强调人的自由权、平等权和反抗的权利,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了保护自己的平等权利,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暴力。 第四,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是人民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因此人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者,国家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必须通过立法权属于人民来保证,因此,立法权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中心。他还认为,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和分割的,因此,他反对代议制度,并反对将国家主权分割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认为人民拥有对国家行为的评判权和反对权,当国家权力被滥用并危害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时,人民就有权起来反对它,甚至通过革命推翻它。 第五,法制思想。卢梭认为法是人民的公意的表现,是用于保护人民的意愿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的,要建立一种法治社会,而做好立法工作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则:谋求人民的最大幸福原则;人民掌握立法权原则;专门人员制定法律原则;顾及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原则;立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此外,他还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宪法、民法、刑法和习惯法。 第六,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实行“自然教育”,以批判经院式教育。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涉及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10. 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正确答案: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必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自1861年改革以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垄断阶段,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成为俄国完成现代化的阻碍,因此,革命不可避免。 (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20世纪初的俄国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广大人民群众与沙皇制度之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农民与地主之间、沙俄统治者与少数民族之间、沙皇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以及沙皇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正是由于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索。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激化了各种矛盾,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人民只好从革命中来寻求出路。 (4)俄国的历史已经证明,除布尔什维克党外的其他政党都不可能解决俄国的问题。20世纪初,无论是沙皇政府自上而下的斯托雷平改革,二月革命后建立起

来的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临时政府,还是先后在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国的问题,迫使人民寻求其他出路。 (5)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的社会主义适应了俄国人民的要求,成为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在俄国各派政党都无力解决俄国矛盾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先后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满足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土地的要求,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从而使人们接受了苏维埃这种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 (6)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还有广大农民成为了革命的同盟军,壮大了革命力量。 总之,十月革命是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是俄国人民在俄国发展进程中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反映了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涉及知识点: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