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秋季【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2018秋季【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2020-01-2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象征意义,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重点)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作者与作品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第一部诗集是大堰河,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还著有诗集《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集《归来的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三、诗歌背景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泣血的爱国诗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初步感受

2. 有感情的朗读,

(1).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要读出重音。 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2).试读,表重读。

(3).朗读节奏。关联词后 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五、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这是一只什么“鸟”?诗人为何不用 “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 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 诗歌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1)忧患意识。

(2)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4.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5.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土地——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六、学生小结,读后感悟

感悟一:热爱祖国的情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体内,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就是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感悟二:在和平年代里,我们都应该审时度势,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的同时,你

要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 学生齐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体会诗歌体现的感情和浓烈的爱。

2. 请仿照,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诗句联系当今时代,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在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该如何理解?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什么主题?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刻的意义?

——鸟儿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4.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

在联系。

明确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三、拓展迁移

1.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2.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运用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四、当堂练习

阅读《礁石》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中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有什么含义?它表现了礁石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此诗咏礁石,是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诗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向礁石“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而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则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五、总结本课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结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艾青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我 爱 这 土 地 艾青 鸟——诗人自己 【教学反思】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风——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