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开放前锐:中国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前锐:中国经济特区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0年第5期 (总第123期)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5,2O10 (General No.123) 改革开放前锐:中国经济特区 潘叔明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对中国经济特区创办3O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并对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率 先探索实践和对祖国和平统一所作的贡献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其将来如何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就;贡献;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74—3199f 2010)05—0071一O7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别人的做法和理论政策可以借鉴,但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照搬,必须走 自己的路。这就决定了这条道路是大胆探索、科学实践的路。60年来,中国的发展经历着社会制度的变 革与选择、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与选择、发展方式的变革与选择,三次变革以及国家统一的探索与 实践,都是走上述道路的。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对的。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建设已经30周年,它全过 程经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它正启动中国发展方式的变革。这一历史过程正是大胆探索、科学实践 的跨越发展过程。它为中国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和可借鉴的经验,并在祖国和平统一方面作出了重 要贡献。其在今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一、中国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定建立经济特区。首批经济 特区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这些经济特区在过去3O年中均取得历史性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紧紧抓住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在冲破旧体制中参与全球 竞争,不断推进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 座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地区生产总值3o年来从1.96 亿元增长到8201亿元,年均增长25.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6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 方财政一般预收入880.8亿元,累计贡献中央级税收1.23万亿元,累计安排支援帮扶资金超过100亿 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ll1]改革开放中,它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第一次拍卖土地 使用权,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创造了许多改革创新的全国第一;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整体推动,从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侧重经济体制改革到“四位一体”全方位纵深推进,发挥了改革开放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深圳拥有全球 第四大集装箱港、全国第四大空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航运中 心的强大城市功能。同时,深圳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它把自主创新 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率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09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507.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 ,培育出一批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厦门经济特区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 前列。它同样紧紧抓住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经济特区的 主题,力求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以要素集聚促发展提速,3O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7.2 ,2009年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亿元,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三次产业比例从1980年的21.6:57.8:20.6转变为2009年的1.3: 48.4:50.3,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厦门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示范区,坚持主动地参与经 济全球化,积极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1980~2009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6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1.8 。作为对内辐射基地,它坚持把内地资源优势和特区政策优势结合起来, 对接周边、联动发展,城市双向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19位。在城市化推进 与产业布局中,它坚持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并行,一方面以城市化促进产业化,实施以港立市,构筑 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综合承载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以产业化支撑城市化,建设产业园区,不 断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充实新城区的产业内涵,实现开发一片,繁荣一片;同时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 济,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提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 予高度评价,并作为全球示范工程。 珠海经济特区也是从一个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滨 海城市,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它集中力量在国有企业改革、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生态 建设、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它实际上走的 是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追求集约发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1992年开始实施统一规划、统一 征地、统-- ̄tj分功能区、统一控制竖向标高、统一审查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风景园林绿化管理、 统一市景街景管理;又从1998年开始实施对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并 注重环境保护,对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因而今天在人均优势突出的前提下仍然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环境优美成为这个城市非常突出的特点,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 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并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城市。也正 因为起点要求高,所以能够“三高”(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并举发展现代产业,积极抢 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生态旅游型现代农业。地区生 产总值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8.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720元增至2009 年的69889元。[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后同样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推动经济社会巨大发展,3o年来地区生 产总值增长82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4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收人增长49.6倍,年均递增14.6 ,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9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4 ,汕头现已与183个国家 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0.28亿美元,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化工 业、服务业综合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滨海城市转变。[4]它发挥了特区、 侨乡、人文、环境、自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健全包括物质基础、文化内涵、生活品位、公平正义、制度 保障、人文关怀等指标在内的幸福汕头评价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财政体系;高水平 打造宜居环境,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治安管理与城市、市场、行 业管理等有机结合新机制,努力实现汕头幸福指数和发展指数的同步提升。 ・ 72 ・ 二、中国经济特区为经济体制变革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1979~1992年,邓小平1O次谈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一直在理论上通 过解放思想,不断推动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1982年 中共十二大报告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承认了市场调节与计划体制的相容 性;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中强调“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 新的经济运行机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基本目标。 这个历程计13年,并引发过重大的意识形态争论。而中国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就大胆探索市场经济, 在经济运行机制中率先采取覆盖全社会的市场机制,并在实践中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看着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有效避开了意识形态争论所带来的不必要干扰。可以这样说, 当1992年中共中央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中国经济特区已经在大胆探索和科学实践中建立起 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肯定了南方经济特区的探索与实践,同时期望在中部与东部地 区同样实现市场经济的突破性进展。此后,上海浦东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开发区试验及其成功,进一步 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 2.所有制的重大突破。在所有制问题上,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但是单一 的且是“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并未释放出应有的巨大的经济活力。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出现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促使市场经济释放出巨大活 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的所有制性质和所有制结构上有所突破。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而中国经济特区从建立起就大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 性质和所有制结构,并大胆探索出所有制的股份制实现形式。其大胆探索和科学实践为中国经济发展提 供的经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 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此外,经济特区对微观企业组织的探索和实践,也 为中央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提供了某种实践经验。 3.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改革中被越来越 多的人所认同。中国的对外开放很自然地从沿海开始,然后开放沿江、沿边城市以及各省省会及一些有 条件的城市,接着开放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全国范围的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但是 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首先是从兴办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开始。与其他地方相比,中国经 济特区在如何开放和如何提高开放水平问题上有更多的大胆探索和科学实践。它在利用国外、境外的资 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 特区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方面,有了更广和更深的拓展,较早地与世界经济对接,把 “中国因素”引人注目地带到全球经济中,同时也把“国际因素”探索性地引入中国经济。因而在资本项目 开放、服务贸易自由化、汇率制度选择、国际政策协调等方面,为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 赢方向发展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或者提出了某种有价值的前沿性、战略性问题。经济特区同时也 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受风险考验,但它历经风险仍能做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_5 三、中国经济特区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主权丧失和领土破碎,是中国近代社会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结果。这主要发生 ・ 73 ・ 在从1840 ̄1949年的110年的历史中。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基本恢复,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摆 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结果。但还有历史遗留问题,如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 继续存在。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做艰苦探索的历程中,也包含着对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不懈 努力。 在创办经济特区伊始也同时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祖国和平统一方针。祖国统一、对外开放、经济特 区在同一历史轨道上前驰。经济特区就其地缘来说,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相毗邻,首先发展起华人经济 的互动关系,同时也促进了港、澳、台经济以大陆为广大腹地的巨大发展。这为建立“一国两制”下的香 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了天然的经济条件。对外开放,包括对所有国家的开放,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 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实行开放政策,不仅为大陆与港、澳、台的交往合 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整个中国包括这些地区与国际的交往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制度上说,“一国 两制”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学习、借鉴、合作的基础上。实行“一国两制”,要求我们正 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 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文明成果。社会主义社会作为 后起的社会,当然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积极文明成果。而作为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就更需要做这样的借鉴和吸收,以便在一个相当长 的历史阶段中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因为大陆、港、澳、台之间有着共同的历史 文化传统,因而在借鉴、吸收方面有更大的相容性,在实践上也有更多的直接性而内在于一个伟大国家的 母体中。 先是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珠海在和香港、澳门建立起密切经贸、文化的交往与合作,推动1997年 7月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接着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投入很多 精力,发挥很高智慧来设计“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就是为了充分实现港澳人民 当家作主的愿望。经济特区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严格遵循这一方针,并创造性地推进深珠与港澳之 间的进一步密切合作。港澳人民不但实现了被宰割被殖民的历史不再重演和违背港澳同胞意愿的殖民 政权或专制政权不再重现,其高度自治权也进一步获得广阔的国际空间,而在主权统一下也进一步获得 广阔的国内空间。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全面关系中正进行着积极的大胆探索 和科学实践,深圳谋划“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深化六大领域改革,加快前海岸区建设,促进深港全方位合 作,推动粤港澳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积极培育参与全球竞争领域的领军企业,把深圳打造成为中国 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基地。珠海也在制定2020年和2040年未来30年规划,加强珠澳合作实现与港澳 服务业和城市功能衔接,加快建设横琴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区,把珠海建成与澳门共生的有国际影响力 的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创新城市和港口城市。随着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目前正以 独特的国家组织形态列入国家制度史。作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国家理论、国家思想,它科学地处理了两 种制度在一个统一主权国家中的国家制度同社会制度的关系、国家职能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国家的社会属性同民族属性的关系、民族主权国家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的矛盾统一关系。它对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做了创造性发展。其中经济特区也在推动着它的历史性进展。 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有着更为密切的地缘、史缘、人文和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虽有百年相 隔,也依然不能割断,说它因“台”而设,实有根据。厦门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中央对台政策和发展两岸关系 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在推动自身经济社会进步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通过经贸交流厚植共同利 益,相继出台鼓励台胞投资的一系列地区性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通过文化交融密切 民族精神纽带,加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天然联系,深耕草根阶层,共同维护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共同 财富。通过人员交往增进骨肉情深,因为一度历史相隔,台胞中不免对发展两岸关系存有疑虑,而在广泛 交往、善意沟通、消弭误解中自然会一旦冰释。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中已有2万多名且8O 来自基 层的台胞直接参与活动,而两岸民间社团的交往合作的平台与机制也已初步形成。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以 来,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率先开展海上、空中直航和厦金“小三通”,率先开展两岸基层政党、市县政府和 ・ 74 ・ 各界之间的相互参访,直至为两岸政党高层交流合作平台、经济高层交流合作平台、文化高层交流合作平 台以及“三通”广泛交流合作平台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探索。厦门经济特区担负着两岸和 平发展的历史使命。2010年的《海峡论坛》甚至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议题,包括:(1)共同规划、共同开发、 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合作性原则;(2)建设两岸人才强势高地以应对人才资源全球配置日益 增强的趋势;(3)世界经济重组中的ECFA;(4)国际体系深刻变化中的两岸立法实践交流与合作;(5)文 化产业中的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建设。并建议就适当的议题形成与展开、适当的新平台建立与建设、适当 的体制规范与完善、适当的机制创新与激发,展开自由而切实的探讨。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但存在着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的历史遗留并被延续的政治对立,在 这政治对立结束之前,两岸一直处于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下。因此每一公权力部门在两岸关系中取得某 一领域或某一议题突破之前,往往由民间社团和基层民众进行先期的艰苦探索,不断地积累两岸共识和 不断创造各种先期条件,才使得成功。两岸民问社团和基层民众的交往合作,经历了自上世纪8O年代至 今的各个历史阶段,而2009年“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是一个转折,两岸学者首次直接交流敏感的政治 议题。这有可能推动逐步进入两岸准政治谈判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提前到来,两岸政党、民间社团和基 层民众的交流合作将更趋活跃,将更有成效。这是可以期待的,因此,两岸政党、民间社团和基层民众的 互动可以广泛地在舆论影响和公共决策中致力于政治对立的进一步改善。我们已经看到随着两岸政治 对立的每一步的改善,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将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深化。在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上,厦门经 济特区作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四、中国经济特区为科学发展再出发 中国经济特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怎样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特区从完善加快转变的思路和举措的切近目标讲,是要求动态而准确地把握国际市场和国内 需求的平衡点、低成本优势和自主创新的平衡点、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的平衡点、财富增长和民生福利的 平衡点。但就中国发展的长远战略而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 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所以经济特区政府应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体制上推进 改革,继续以大胆探索、科学实践的精神,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形成有利于加 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及其政策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探索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率先实现转变发展理念的新突破。人类为了自身的可 持续发展,一直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中转进,现在可能向生态文明转进。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的国家,都是以工业文明的理念来推进其工业化、城镇化的。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已发展到中期阶段, 但基本上也仍然是以工业文明理念来推进。历史证明,工业文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西方国家发展在数百年中加剧了这个矛盾,并给人类造成了灾难性结果。实际上,我们也延续了以工业 文明理念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是发达国家已完成 了工业化,有的国家可能出于某种意图,以生态文明话语权和国际政策,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设置障 碍。而我国还没有在总体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所以经济特区有条件通过改造学习、解放思想、转变理 念,率先树立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思想,探讨生态文明的新经济形态,在科学实践中为 其他地方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化解西方某些国家设置的障碍,走一条不同于 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人类文明的跨越发展。 2.,探索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率先实现转变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发展方式的新突破。一个时 期以来,出于中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担过多的经济职能,同时又不得不由粗放经济起 步,所以造成了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因此一些地方已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资源衰 竭,环境破坏。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稀缺的土地、自然资源能源,未能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 ・ 75 ・ 础性作用的情况下被不当开发使用。经济特区也很难避免这种情况。经济特区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 该有条件率先探索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微观主体节能减排 机制,资源能源财税体制,同时整合这些机制体制,以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在科学实践中,总 结有效抑制对资源和稀缺要素过度需求的经验,以转变重物质投入所引发的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 3.探索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率先实现转变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发展方式的新突破。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已进行6次比较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尚未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经济特 区经历了由特区管委会管理体制到特区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积累了一些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有价值的经验。所以经济特区有条件在全国率先通过继续大胆探索,加快实现政府职 能转变。除了解决政府职能配置,政府规模确定,政府结构优化,政府决策、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政 府依法行政确保,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之外,应着重率先突破政府的市场主体身份,全面承担起公共政 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职责。经济特区应当尽快地建立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制度,实现城乡统 一的国民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基本的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养老保障的基本公 共服务、公共就业的基本服务、最低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也向市场微观 主体提供有关的政策、信息、机制及其相应的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公共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实现人民 所期盼的公平化、绿色化、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方式。 4.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经济评价体系,率先实现转变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发展方式的新突 破。用人才和知识产权优势取代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目前很多地 方难以摆脱对GDP政绩的追求,所以可以改革现在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特区对此可做探索和突破;但 也可以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经济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以改善GDP的结构。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看,这是可行的。经验所提供的指标性数据表明是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这些指标 性数据是研发占GDP的比重及其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业比重及其年增长率,新兴产 业(新经济形态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及其年增长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产出占本土 工业企业产出比重及其年增长率。经济特区完全有可能在此基础上突破测算技术难关,提供比较完善的 新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国民经济统计创新,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探索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率先实现转变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发展方式的新突破。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轻国内需求发展方式的影响,国内最终消费需求被抑制,长期以来,我国GDP增长中 最终消费贡献率与世界平均消费贡献率有较大差距。经济特区可能更深地感受到这种压力,因而也就应 该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通过调整分配格局,在提高中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有重大突破,以改 变越是收入不足越是压缩消费以图通过各种投资来增加收入的倾向。经济特区应该率先按照经济增长 实际水平,提出收入分配改革的约束性指标如国民收入倍增或高于倍增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二 五”规划。甚至可以通过分配结构调整带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 整,发挥其在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经济特区应通过大胆探索和重大突破,以新的优势,在国际经济重组中站到新的国际经济平台上去。 参考文献: [1]常江.深圳:改革而立,开放纪元[EB/OL"].(2010—08一g8).http://j ̄c.china.COrn.cn/view.asp?ArticlelD=2548. [2]创新发展结硕果[EB/OL ̄.(2010—09—05).http://finance.sina.com.cn/ro1l/2O1009O5/o75o3443693.shtm1. [3]改革开放3o年成就与反思[EB/0L].(2010—08—16).http://info.zhuhai.gd.cn/News/20100816/ 634l75462l59O639 511.aspx. [4]汕头:特区发展实现新跨越I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8—25(1). [5]潘叔明.坚持走大胆探索、科学实践之路[N].人民日报,2010—08—24(7). [责任编辑:严静] (英文摘要下转第83页) ・ 76 ・ A Study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Law CHEN Xiao—qin : Abstrac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fers tO compensations given by an administrative agency to citizens who contribute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ffer a special sacrificeIts nature is adminis— .trative compensation.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cludes Eco—administrative c0n cePt and 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 theory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nationa1 and . reg 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riginated from expropria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 on originated from property rights limitationDifferent standards,measures and DrOce— .dures In the compensation practices should be applied i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Keyword:Ecological compensation;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l_ ..‘ ’~・・ (上接第76页)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Pioneer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ognition and Thinking on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 PAN Shu—ming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 of establishing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 ob— tained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expatiated Oil the practice of exploration in Chinese reform of economic y t。m nd its contribution on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1and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laY its role in prom。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 ywo d:special ec。nomic z。ne;Reform and opening—up;Achievement;Contribution;Develop ment ・ 8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