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寄主昆虫门源蝠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 忠,马启龙,马福全,马忠涛,袁世海
(甘南州农科所,甘肃合作 747000)
摘要:对甘肃虫草主要寄主门源蝠蛾(Hepialusminyuancu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甘南州海拔3650m的自然状态下,完成1代需1089d,幼虫在冻土层中越冬,一个世代需经历3次越冬;适宜幼虫期生长发育的土温(10cm土层)为7~10℃,土壤含水量为400~460gkg;初孵幼虫取食莎草科植物须根,2龄以后幼虫取食珠芽蓼、圆穗蓼、蕨麻等植物块根。
关 键 词:甘肃虫草;门源蝠蛾;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Q96914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63(2001)0720038202 甘肃虫草主产区的寄主昆虫主要有分布于西倾山系的玉树蝠蛾(Hepialusyushuensis)和积石山系的门源蝠蛾(H.menyuanicus),但对门源蝠蛾的生物学特性则尚未见到报道。我们于1992-1995年在碌曲县海拔3650m的李恰如山区对门源蝠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生活史与各虫态发育期111 生活史
1992-1995年对门源蝠蛾1个世代的生活史观察结果见表1。门源蝠蛾为完成1个世代需跨4a。以幼虫越冬、生长发育时期最长,成虫、卵、蛹发育所需时间相对较短。112 各虫态发育期据观察,成虫历期310~810d,平均516d,于6月下旬始见,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卵历期平均4515d,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孵化,孵化率为2215%~9610%,孵化期10cm土层土壤温度为1016℃。幼虫历期95610d。其中1龄幼虫历期5510d左右,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脱皮;2龄幼虫20110d,越冬到第2年5月上旬脱皮,实际生长与活动期为5910d;3龄幼虫历期13510d,于9月上旬脱皮;4龄幼虫历期20210d,越冬到第3年5月上旬至下旬脱皮,实际生长与活动期为6310d;5龄幼虫历期15210d,于9月中旬脱皮;6龄幼虫历期21110d,越冬到第4年5月上、中旬进入预蛹期,实际生长与活动期为8810d。蛹平均历期5615d,于7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此期10cm土层土壤温度为817℃。
收稿日期:2001203229
2 生活习性211 成虫
成虫不需补充营养,仅以交配、产卵为主。21111 羽化 一日中成虫在16:00~19:00羽化,17:00~18:00为高峰期,最适于羽化的10cm土层土壤温度为817℃,大气平均气温为1213℃,相对湿度为7116%~9416%,羽化率为6715%~8315%。成虫羽化前,蛹头部与土表平行,羽化时蛹靠外壳腹部横齿列固定在土室内,成虫则不停地蹬动,蛹壳逐渐由头、胸面破裂,在足的蹬动下头和胸足首先脱蛹壳而出,再由后足向蛹壳猛蹬几下后整个成虫脱壳离蛹,然后爬到附近的金露梅、秦艽、珠芽蓼等植物上,不断振动卷缩的翅膀,展翅约需9~14min。
21112 交配 成虫展翅后即向四周寻找配偶交配,交配高峰为19:20~19:50。交配时间最短18min,最长195min,平均43min。交配前雌虫多攀附于植株上,并振翅引诱雄蛾,而雄蛾则多朝落日方向在离地面016~110m的地方急速飞行寻找雌蛾,在有雌蛾的植株四周急速旋转,此时雌蛾则加速振翅摆尾,时而有乳白色分泌物甩出,约过3~5min,雌蛾便爬上植株开始交配。交配时雌蛾朝上,雄蛾朝下倒挂,与雌蛾成垂直状态,静止不动。在人为刺激下,则由雌蛾拖着雄蛾移动。交配结束后,雄蛾主动离去,落在周围植物上或草中不动。21113 产卵 交配后5~30min雌蛾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蛾附于植物根部并缓慢振翅,尾部左右甩动,将卵一粒粒喷射出来,散产于土表,尾部每甩动
玉米害螨为害玉米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于玉米田间害螨盛发期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克螨特2000倍液、速扑螨2500倍液、螨死净2000倍液、扫螨净2000倍液在玉米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持效期可达30d以上,喷施1次基本可控制其为害。在螨口基数较高时,建议采用速扑螨等速效性较好的药剂。为了防止害螨对单一药剂产生抗性,建议在生产中对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或大面积推广速扑螨等混配制剂,以免使害螨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效。
甘肃农业科技 2001年 第7期 GansuAgr.Sci.andTechn. No.7 2001
表1 门源蝠蛾的生活史
年份
1-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39
上
199219931994
中下△
上△③⑤△
中△③⑤△
下△③⑤△
上△③⑤△
中・③⑤
下・③⑤
上・③⑤
中・③⑤
下①③④⑤⑥
上①④⑥
中①④⑥
下②④⑥
10-11月
②④⑥
②④⑥
②③④⑤⑥
②③④⑤△⑥
③⑤△
△△△①・・・・・
3△表示蛹,表示成虫,O表示幼虫(圆圈内数字表示龄数),・表示卵;从蛹开始观察。
1995
①・①・
②②
1次可产卵10~40粒不等。当产卵停息时,雌虫有用足和尾部扫卵的习性,然后就近移动或飞翔(一般为015~115m),转移到另一地产卵。产卵高峰期一般
在羽化交配当天,第2天上午亦有产卵者,但下午继续产卵者较少。
21114 产卵量与怀卵量 单雌虫产卵最多为79410粒,最少为13210粒,平均44918粒;怀卵量为56010~89210粒,平均为72610粒。21115 雌雄比 在自然状态下,门源蝠蛾的雌雄比为1112∶1。212 卵
卵粒在蛹后期已全部形成,卵呈白色。受精卵产后1h左右为乳黄色,经2~4h变为棕黄色,经4~5
~10h后变为黑色,但未受精卵h变为灰褐色,经8
需24h才变为黑色。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415%,孵化期气温为1014~1714℃,土壤含水量为400~460
~11:00为孵化高峰期。gkg,每日内以9:30
213 幼虫
孵化时,幼虫用口器将卵壳啃咬一小洞,随即从小洞爬出。幼虫出壳后即在土表四处爬动,有的爬到植物叶面上,吐丝并垂丝而下,盲目爬动2~4h后才逐渐钻入土表1~3cm的须根层,开始营造隧道。21311 幼虫的取食行为 幼虫孵化后20~38h内先取食莎草科植物须根,以后取食珠芽蓼、圆穗蓼、蕨麻等植物的嫩根,2龄以后在植物根内做隧道取食。最喜食珠芽蓼、圆穗蓼、蕨麻的块根,亦能食秦艽、高山柳、莎草科植物须根等。
21312 幼虫在土壤中的活动规律 李恰如山的亚高山草甸土壤明显地存在着周期性冻融特点。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幼虫生存的土层完全冻结,直到5月上旬才解冻融化,在海拔4000m以上还有夜冻昼融的特殊现象。幼虫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随着地温下降,即停止取食,11月上旬进入越冬期。其隧道距土表3~5cm顶端处被虫用粪和土严实塞
住,形成坚硬的土层,整个隧道也加固成内壁光滑而土粒紧密的封闭室。越冬场所都处于冻土层内。2龄幼虫多在5~15cm的隧道里越冬,而4龄、6龄幼虫则在15~35cm的土层越冬。1992年和1993年元月份,我们曾爆破结冻的草皮层,发现越冬幼虫在隧道里不食不动,但经人为光照刺激后仍能爬行。幼虫年内越冬期长达141~172d,平均150d。幼虫取食期5月上旬至11月上旬。6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取食活动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取食活动活跃期。21313 幼虫活动取食与温湿度的关系 当10、20、30cm土层地温分别达到410℃、318℃、215℃时,幼虫开始取食。当10、20、30cm土层地温分别达到713℃、711℃和617℃时,幼虫第1次脱皮。土壤温度(10cm土层)在7~10℃时为幼虫取食活动活跃期。当10、20、30cm土层地温分别达到511℃、319℃和213℃时幼虫第2次脱皮。幼虫活动发育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400~460gkg,高于600gkg时幼虫即被溺死,低于280gkg幼虫则因干燥而死亡。21314 幼虫的自然成活率 经调查,在自然条件下幼虫从1龄到化蛹期的成活率为2516%~4515%。由于幼虫期极长,在自然界受天敌侵害特别严重,其中以天敌寄生造成的死亡最为严重,占总死亡率的7812%,而在寄生天敌造成的死亡中,病菌造成的死亡占4617%,昆虫寄生造成的死亡占1318%,线虫寄生造成的死亡占1717%,捕食性天敌造成的死亡占15%左右。刚孵化幼虫在未入草皮前,也常被蚂蚁侵害和鸟类捕食。214 蛹
老熟幼虫在化蛹前将上半部隧道加宽,筑成光滑土室化蛹。土室上下不封闭,蛹能随温度的变化在室内上下活动。蛹初期多在较深的土室底层,接近羽化期则向土表移动,将头伸出地面羽化,此时10cm土层的地温为813~916℃,土壤含水量为400~450gk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